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唐朝由盛转衰的背后)(1)

我前面写过唐太宗李世民英明神武,把中国从混乱不堪推到了亚洲帝国的位置,他本人也成为大小突厥推崇的天可汗,一时间风头无两,成为千古一帝。

不过要说唐朝最盛的时期,却并不是太宗的贞观年代,而是他的曾孙李隆基开创的开元。

这个时代,人口增加到了4800万,人口增速也比之前快很多,富裕程度也更胜一筹。

就说米价,贞观时期,“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步闭者数月,马牛被野。”

到了开元十七年,“海内富实,斗米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

一斗米在贞观时期最便宜是四五钱,而到了开元时期更是降三钱,便宜了将近30%-40%,这背后的是粮食持续丰收。

而文化上,李白、杜甫的诗词更是把大唐的影响力推到了极盛。

但诡异的是,这种极盛只存在了三十几年,接踵而来的却是动荡不安的极衰,情节反转得像是在坐过山车,上一秒还是高耸入云,下一秒又立马掉头俯冲到谷底,让最顶尖的小说家也自叹不如。

而唐玄宗从坐上皇位到逃到四川,真正是一场“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人生悲剧。

而这种悲剧源于玄宗本人的一种心理暗示。

01.盛世:开元时代

论一个国家的发展到底怎么样,其实就看两点,生活水平怎么样,有没有基本的自由。

温饱都成问题,就不可能发展出高级的文化和艺术,这是最基本的道理。比如我们六七年代,都在温饱线挣扎,文化上当然也没有什么发展。

另外就是有没有基本的权力。这个不能说,那个也不能说,自然会成为禁锢人们的思想,整个社会也会变得麻木不仁。

最明显的就是清朝,虽然也是帝国,但不管是康熙还是雍正,或是乾隆,乱说错一个字都可能掉脑袋,所以清朝看似强大,实则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遇到强悍的一点的就被打回原型。

中国强不强,发展水平高不高,关键还可以看别人的态度。

当你不如别人的时候,别人看人多少都会带点蔑视;如果你更进一步,跟别人差不多了,那态度可能就变了,变成不服气,”这土包子怎么也跟我平起平坐了?”,例子就是阿Q看到王胡捉虱子,却也气不打一处来,实际就是水平相当引起的分外眼红;到最后,你超出了别人一大截,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最明显的就是日本,高宗在征服朝鲜半岛的时候,日本还派出船队妄想抗衡,结果看到唐军的巨舰和唐兵,犹如天降神兵,400多艘小船来的,回去的却只有近百艘。巨大的实力差距面前,日本就怂了,五体投地了,还派了十几批留学生过来学习。

以上都是对比得出来的,真正看一下开元时期的物价就会更加直观。

先说贞观时期,“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步闭者数月,马牛被野。”

到了开元十七年,“是时,海内富实,斗米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

山东的一斗米才三钱,比贞观时期还要便宜30%-40%,可见当时的粮食充足,生活富裕,这些实打实的数据是没法骗人的。

借用杜甫的一首诗来说明开元的盛世,就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说玄宗的开元是唐朝的巅峰,应该是没人质疑的。

02.乱世:元宝时代

而等到了元宝时代,败相就开始显露了,最开始是德才兼备的官场文化变成了拍马屁文化。

自从张九龄退位之后,权相李林甫已经把当时的朝廷变成了自己的李府,任何不同政见,任何有可能影响他相位的人都在他“口蜜腹剑”的攻势下被驱逐出了权力中心。

可以说李林甫在位的19年,整个大唐内部矛盾重重,早就像一堆干燥的、发出咔咔声的柴火,只需一点火星就可以燃起熊熊大火。

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唐朝由盛转衰的背后)(2)

李林甫剧照

而安禄山就是那把火,等到他开始起兵造反,整个大唐就成了地狱。所以说安禄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错,但也不能忘了前面19年的问题重重。

元宝以后的唐朝都是在残喘,因为这次叛乱直接带来了另一个后果-拥兵自重,中央再也没有对抗的实力,像一个被打断了脊背的废人,得坐在轮椅上,看别人眼色过活。

元宝后期能乱到什么程度呢,即使偏安一隅的江淮地区都堕落成地狱。

原本安禄山、史思明叛乱是在河北、河南、山东、陕西一带,南部的江淮地区并没有被波及。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随着宋州刺史刘展的叛乱,这个地方也同样陷入无尽的杀戮和动荡之中。老实说刘展本是无意谋反的,因为没有犯罪动机,他短短几年从普通士兵做到了刺史,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被谋反纯粹是被逼的。

刘展治军严谨,战斗力很强,当地的那些皇亲国戚们根本不是对手,后来只能叫任城(山东济宁)平卢兵马使田神功求救。一开始田神功不愿意去,但听到说淮南的金帛、美女任由他处置,就同意了带兵镇压,于是叛乱停下了,江淮的人却遭殃了。

打败刘展后,田神功不是安抚百姓,却跑过去把楚州、广陵城中的商人和百姓洗劫一空,“神功入广陵及楚州,大掠,杀商胡以千数,城中地穿掘略遍”,就好像现在的警察抓到小偷后,自己又抢了一遍受害者。

田神功是什么人?他是有大功于唐朝的,晚年更是被追赠司徒的名将。

想当年太宗时期大将军李靖仅仅因为在打东突厥的过程中,有个别士兵抢劫,就差点被太宗撸掉了官职。而现在一个名将跟个土匪头子差不多,可见元宝后期的唐朝基本是一盘散沙,没有任何规矩可言。

先前清明、法制的唐朝朝廷显然已经变成了一个靠拳头说话的黑社会组织。

03 和自己和解

从开元盛世到元宝乱世,这个锅当然得由“圣人”玄宗自己背,他在58岁之后性情大变,人格尽失。

首先,他纵容李林甫、安禄山当众羞辱自己的儿子,搞得太子李亨自闭、活成了一个宅男,唯唯诺诺,不敢踏出东宫半步,完全没有自信可言。

看过《长安十二时辰》的,对李林甫时常陷害太子的情节应该觉得奇怪,一个宰相不去巴结太子,反而想着拉太子下水,还以为编剧搞错了。其实事实就是这样,不过要说是李林甫想这么干,倒不如说是玄宗让他这么干。

因为他害怕自己的儿子夺走了自己的权力,而玄宗自己又是对权力极为敏感的一个人。

6岁的时候就看到自己的奶奶武则天毒杀自己的三个儿子,自己的父亲被流放,20多岁时又杀掉韦妃、干掉太平公主,玄宗是踏着自己家族人的尸体上来的,对权力的认识自然比别人要深刻得多。

心理学上有一种规律叫行为一致,越是花费力气、心思得到的越觉得珍贵。比如,以前的师傅收徒弟总要上香磕头,做三年长工,即使是这样还需要找介绍人,反正是繁文缛节一大堆,为的就是体现这件事的重要性。

对于玄宗也一样,冒着好几次被杀的风险抢来的宝座,在他心底的位置自然比任何事物都要重要得多。

在他的心理,其他人都有和自己争夺权力的企图,自己也时刻存在被拉下水得风险,而这也包括的儿子。这当然源于他童年时代的遭遇,而这种遭遇就像在他心里种下的一颗魔咒。

而这种对权力的极端维护在年轻时不那么明显,因为这个时候还有事业需要奋斗,权力得到引导反而会加速事业的成功。

但是等到人到中年,事业到了天花板,这个时候权力成了独角戏,在玄宗心里任何人都是可能危害到他的权力,于是问题就出现了。

能解开的当然只有玄宗自己,如果能像他父亲那样,跟自己的童年和解,或许唐朝就能活得更久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