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玉米有多厉害(哪有什么玉米盛世)(1)

文 罗格

在探寻新大陆的冒险中,散发着金色光芒的它,横跨太平洋而来,在众人的口口相传中,它让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人口达到了空前的高峰。玉米等美洲作物,究竟是不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今天的故事中,很多人名、地名,构成了错综复杂的线索,我会试着一一解开,找到那棵被隐藏的树。通过玉米串联的线索,透视18世纪的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样内部之变。

第一节 极其缓慢的扩张脚步

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把总王望高追踪海盗林凤,来了到了马尼拉,并在同年,带着来自西班牙的修士马丁·德·拉达等一行,回到了泉州港。修士们发现,泉州农村除了“种植稻谷、大麦、腰子豆、扁豆”,还有一种他们熟悉的作物,正是原产美洲、被哥伦布献给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的玉米。

历史上的玉米有多厉害(哪有什么玉米盛世)(2)

随着欧洲人的帆船,玉米也被带到了全世界各地。到万历初年,玉米已经取道东南海路、西南和西北陆路等三条路径,进入到中国。不过,到万历六年李时珍写完《本草纲目》时,玉蜀黍(玉米)还是“种者亦罕”。

时间来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春天,四川籍的江夏知县李拔调守福宁府(今宁德地区)。见福宁地处滨海,山多田少,当地居民多以捕捞为生,不重耕织,常有谷麦不继之困。

想要解决当地温饱问题的李拔,先是想到了番薯,但它容易腐烂,而且需要沙地种植。他提笔向乾隆皇帝建议推广“包稻”,可以在斜坡陡山上的薄土中播种,可以充粮食和酿酒,外皮还能喂猪。他所说的“包稻”,就是玉米。这件事也被他收录到《福宁府志》中。

这里就有一个令人不解的地方:福建本来就山多地少、米不敷食,明代开始福建人就开始贩海求生,那么,从西班牙人在泉州见到玉米,到李知府上疏请求扩种玉米,其间184年之久,泉州和福宁府相距大约不到300公里,玉米扩大种植的脚步,似乎太慢了点。

让我们来注意一个时间上的巧合:就在李拔编纂完《福宁府志》的1762年,中国人口突破了2亿大关。

第二节 从永不加赋到摊丁入亩

在古代中国,农业的兴旺与人口的增加是经济的基础。清王朝中前期,人口和农业政策也格外积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在结束了三藩分裂、收复宝岛、驱逐沙俄等一系列征战后,康熙皇帝下诏,以前一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1723年),清政府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

从这一时期开始,整个清代的土地税,不再具有扩张性,长期维持低税率。对老百姓来说,隐匿人口没有必要了,生娃也没有压力了,而开垦荒地免税,也让他们有了充足的动力。

乾隆五年(1740年),乾隆皇帝谕令,边省内地零星土地,民众可以随意开垦,免其税负并严禁豪强争夺。各地大员进言称,平原地带已找不到可耕土地,应该让民众入山开垦,于是,乾隆七年正式谕令:“山头地角止宜种树者听垦,免其升科”。

历史上的玉米有多厉害(哪有什么玉米盛世)(3)

乾隆帝

到乾隆八年(1743年)时,经过全国统计,中国的人口就已经达到1.64亿,大大突破了历史上有书面记录的数字。粮食问题也就摆到了朝野上下的案前。劝垦荒、劝农桑,是能想到的最直接的办法。各级官员都把垦荒、提高复种指数等,作为农业工作重点。

比如,在湖北西南、地处武陵民族走廊的长阳(地图上标示一下湖北长阳自治县的大致位置),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的59年间,政府动员组织下,开展了多达17次的垦荒,中低山区全部开发殆尽。

在垦荒方面,据估计,雍正时期,全国的实际耕地面积,已经超过9亿市亩,到嘉庆时期,大约达到12亿市亩。

不过,在清政府《实录》、《会典》等官方统计中,从雍正到乾隆时期,耕地面积其实还出现过下降。

历史上的玉米有多厉害(哪有什么玉米盛世)(4)

其中的原因,可能还是和“摊丁入亩”有关:民众倾向于隐匿土地来逃避田亩税,剩余劳力可以流动,从事租佃、佣工、手工业等。这个细节,将和后面讲到的问题会有所关联。

在提高复种指数方面,考虑到许多地方已经寸土无闲,清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双季稻。例如1746年,湖南就大力“劝种两熟稻谷”。

在这样的背景下,福宁知府李拔针对山地资源,提议种玉米,就很好理解了。因为人们只能把目光投向深山峻岭了。

第三节 蜂拥入山的棚民

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一名叫温上贵的人,在险僻多山的江西万载县,暗中纠集数百个称为“棚民”的人,计划攻略万载县城,这场小动乱很快被镇压。但据万载县报告,在山上搭棚居住的棚民,已多达三万余人。

历史上的玉米有多厉害(哪有什么玉米盛世)(5)

棚民

从此,棚民的名称,越来越多出现在各种文献中。最初,棚民出现在江西、浙江、福建三省的山区。在东南山地逐次开发后,内陆广大边远地区,过去荒无人烟的山地深箐,也迎来了棚民。

而棚民进入边远民族地区,还有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就是“改土归流”。

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上述,建议取消土司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流官进行管理。雍正帝对此甚为赞赏,令其办理。改土归流的地区,包括滇、黔、桂、川、湘、鄂6省。

改土归流的客观原因之一,就是内地人口增长超出了生产力的容纳。改土归流打破了土司制度之下,“蛮不出峒,汉不入境”的民族禁锢状态。

十八世纪初,以秦岭为主干的广大山区,除了少数几个有历史地位或战略意义的市镇开发较早外,依然人烟稀少。到乾隆时期,鄂川陕交界的巴山老林,流民入山者,千百为群,络绎不绝。

历史上的玉米有多厉害(哪有什么玉米盛世)(6)

棚民

后来任陕安兵备道、陕西按察使等职的严如熤,在《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中记录,棚民伐木支椽,上覆茅草,仅蔽风雨,借杂粮数石做种,几年后有收成了,他们会典当山地盖点木板土屋,否则就继续迁徙。

乾隆十七年(1752年),鄂西北的房县,连续几年都迎来了玉米的大丰收,山上的农民几乎家家种植。严如熤也注意到,这些棚民的到来,山区农业口粮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庄,近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

历史上的玉米有多厉害(哪有什么玉米盛世)(7)

种玉米的农民

不过,这些棚民背井离乡、携妻将子,披荆斩棘跑进深山,仅仅为了吃口粗糙的饱饭么?

第四节 玉米到底起到多大的作用

《清史稿·食货一》中记载,这些棚民以艺麻种箐、开炉煽铁、造纸制菇为业。严如熤也了解到,棚民开设铁厂、木厂、纸厂等。此外,他们实际上还烧炭、种杉树、栽烟草等。也就是说,他们进⼊山区的首要目的,是从事各种山林经济,以期获得远超粮食生产的利润。

例如,种植杉木是一项重要产业,杉木栽插前需要种植芝麻改善土壤属性。栽插幼苗后,需要每年耘锄苗间隙地,但也可以间种粟、麦等旱地作物,既能清理杂草,又能疏松林间土壤,同时生产部分粮食。

植于林间的杂粮被称为“花利”,是山林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苗木栽插耗时废力,所以“花利”经常被用来冲抵部分栽插或养护的工钱。玉米具有根系发达穿透力强、易于管理等特点,替代粟、芝麻等作物,成为新的间作作物和“花利”,但并非棚民进入山区的主要目的。

还记得前面说到,在官方统计里,耕地数量变化的细节吗?这些棚民涌向深山从事山林经济,而非单纯农耕,可能正呼应了雍正到乾隆时期,官方统计中耕地面积数字的减少。

更具体地来看看,玉米在山地开发、粮食增产中,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中国人口突破2亿。人均耕地在这时已经下跌逼近3亩。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提高粮食单产已极为困难,粮食总产量的增长,已经逐渐开始低于人口增速。

事实上,到乾隆中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作物才得到官方推广。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山东按察使陆跃刊印《甘薯录》,乾隆得知后,下令北方各省传抄、推广。而在玉米推广方面,根据地方志记载,在有观察的266个府级行政区中,乾隆四十一年时,还有118个没有种植玉米,直到嘉庆末年的1820年才降到72个。

据估算,1766年,玉米种植面积仅占全国作物总面积的1.13%,到1812年,也仅占2.06%。

历史上的玉米有多厉害(哪有什么玉米盛世)(8)

而民国统计显示,1914年,玉米的种植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不过3.84%。

历史上的玉米有多厉害(哪有什么玉米盛世)(9)

根据推算,乾隆末到嘉庆年间,玉米和全部薯类(包括本土芋头)的产量合计,仅占全国粮食产量的4.63%。

可以说,乾隆中期之前,玉米、番薯尚未发挥作用。生齿日繁后,玉米、番薯等美洲作物,才作为应对人口压力的措施之一开始推广,但从总量上说,它们对中国人口的增长作用也极为有限。人口增长主要还是依靠耕地面积扩大、复种指数提高。

不仅如此,乾隆晚期到嘉庆时期玉米的推广过程中,在一些地区,甚至还出现了官员和乡绅地主,抵制玉米、驱逐棚民的事。

第五节 从请禁玉米到白莲教起义

乾隆六十年(1795年),浙江《开化县志》中,记载了这样一句话:“苞芦,近年处处种之,可以代粮,然开邑田地山场因此多被水冲塌,似宜禁。”

究其原因,是因为山林开发砍伐了大量林木,而玉米苗壮根长,会掀松砂土,再经雨水冲刷,导致溪河淤积,形成水患。嘉庆六年(1801年),时任浙江巡抚的阮元就明确,本地居民不许种玉米,棚民也要逐渐禁种。

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浙江。乾隆时期,江西部分地区以及汉水流域,很多经开发的山地地区,都出现了水土流失问题。

移民采取平原上深耕、条播的精耕法种玉米,头几年很容易丰收,但雨水会冲蚀山区表土,甚至导致洪涝发生,威胁到稻米产区。而如严如熤所说,棚民缺乏长远利益,如果收成不好会持续迁徙,随着山林资源的不断消耗,他们维持生活水准就变得越来越困难。

玉米在山林开发进程中,确实利用了原本利用率很低的边际土地,增加了一些高海拔的耕地面积,但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嘉庆和道光时期,部分地区的抵制和禁种,其实也限制了玉米的扩种。

因为线索过于多头,我在这里简单建了一个比较粗的时间线,方便理解:

历史上的玉米有多厉害(哪有什么玉米盛世)(10)

1790年,中国人口达到了史无前例的3.13亿。1793年,乾隆在上谕中表达了这样的忧虑:“生之者寡,食之者众。于闾阎生计,诚有关系。若再因岁事屡丰,粒米狼戾,民情游惰,田亩荒芜,势必至日食不继,益形拮据,朕甚忧之。”

这种担忧,已经为时已晚。

1796年正月初一,紫禁城举⾏了盛大的禅位典礼,乾隆将皇位传给了儿子颙琰。

历史上的玉米有多厉害(哪有什么玉米盛世)(11)

嘉庆帝

这原本是乾隆给自己设计的最后一个完美落幕。然而,就在六天之后,川楚边境的宜都、枝江一带,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

和玉米相关的种种细节,此刻在这里交汇:

正如前面所说,川楚边境巴山老林,接纳了大量人口,此刻已不下百万,他们借助山地自然资源优势谋生。随着环境红利的消耗殆尽,生存空间已经变得拥挤逼仄,人们只能维持低生产低消费的生活,同时还要饱受剥削和勒索,于是便成了白莲教传播的对象。

最初举义的教民张正谟,就出生在前面提到的垦无可垦的湖北长阳,而传教给他的白莲教首领白培相,则是来自前文提到的玉米连年丰收的湖北房县。

而长期观察棚民的严如煜,在1800年平定三省动乱的廷试上,以屯田团练的上疏,得到嘉庆皇帝的青睐,从此参与镇压反抗活动先后20余年。

这场历时九年的起义,在康乾盛世奏响最华丽的尾音时,重重地敲下了一个休止符。展现在历史进程前方的,是一个巨大无比的黑洞。

尾章 跨不出去的马尔萨斯陷阱

1798年,紫禁城之外,早已是嘉庆年号,而在紫禁城之内,宫中历书仍标示乾隆六十三年。

就在这一年,英国牧师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匿名发表了一本小册子,提出了著名的《人口原理》:“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历史上的玉米有多厉害(哪有什么玉米盛世)(12)

马尔萨斯

马尔萨斯的观点,其实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首先,我在以前的视频中讨论过,明清以降,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近于停滞,土地关系又无多大变化,要提高土地产量,只能不断增加单位土地上的劳动,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添人口,形成劳动力填充型的模式。

在乾隆时期,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一路下行,最终跌破人均3亩。从这个角度来说,乾隆时期人们高涨的生育意愿,其实是为了能吃饱,而不是吃饱了撑的才来造人。

而增殖的人口,紧接着又会带来粮食不足和人均生产力下降,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清代的人力磨坊取代了水力磨坊,人力耕作取代了牛耕,就是因为劳动投入越来越高,而劳动回报却越来越低,也就是历史社会学家黄宗智先生说的“内卷化”。

而人口相对过剩,最终成为社会动乱的重要因素。福建人蔡牵,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因水灾而引发的饥荒,被迫下海为寇,得到多方响应,能率领近万人,驰骋于闽、浙、粤海面,被嘉庆帝钦定为“海洋首逆”,直到嘉庆十四年(1809年)才被镇压。

白莲教起义,其实就是人口压力与社会危机,以战争形式爆发的一个标志,如同太平天国的预演。1850年,中国人口达到4.36亿人。同年,洪秀全命令会众到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进行编伍,与清廷开始了武装冲突。

这时候,人口问题不仅仅出现在中国。全世界来自土地的能源供给,几乎都达到了极限。在17-18世纪间,欧洲的技术退步,也导致大多数国家人工工资下降。

历史上的玉米有多厉害(哪有什么玉米盛世)(13)

只有英格兰不断地把剩余劳动力送到北美,从而保持了较高的人力成本,才让早期昂贵的机器得以更快的应用。

而在世纪之交继位的中国皇帝嘉庆,一生十分节俭勤政。他曾说:“国家重熙累洽,生齿日繁,日用所需,人人取给,而天之所生,地之所长,只有此数。若再性好奢华,不思撙节,势必立见匮乏,何以保生聚而庆盈宁?”

在嘉庆之后,道光、咸丰,其实都可以称得上节俭君主。当我们再回溯玉米在中国的故事,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他们的行为或许并非出自君主私德,而是他们自己也身处陷阱当中,不得不接受饥饿(节俭)与繁重的劳动(勤政)。他们和万民的生命,如同西西弗斯一样,面对自然的规律,在无效又无望的努力中,慢慢消耗殆尽。


参考资料

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 何炳棣

盛世康乾 侯杨方

近五百年来玉米在中国境内的传播 韩茂莉

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 陈亚平

清代的垦殖政策与棚民活动 赵冈

流民群体的选择与秦巴山地社会—以《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为中心 刘桂海 马强

农业革命与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 刘金源

从抵制到接受:清代浙江的玉米种植 王保宁 朱光涌

美洲作物与人口增长—兼论“美洲作物决定论”的来龙去脉 李昕升

清至民国美洲作物生产指标估计 李昕升 王思明

历史上的玉米有多厉害(哪有什么玉米盛世)(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