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底线》热播,

方远和周亦安逗趣幽默的师徒日常,

让观众看到法官生活的另一面。

在西安中院也有一对对的师徒组合。

通过“传帮带”的方式,

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躬亲示范中

传承着法院人忠诚履职、公正司法、

一心为民的敬业精神。

师徒情深说不完的大实话(底线师徒情深欢乐多)(1)

调 解 札 记

时光匆匆,悠长的夏日仿佛还未远走,一转眼九月已经挟着丝丝的凉意来到了眼前。

已经是晚上7点多了,外面漆黑一片,偌大的庭审区,只有10号法庭,仍然灯火通明。经历了多次反复的拉锯、破裂、撮合、松动,三方终于在主要问题上达成一致。晚就晚点吧,好歹看到了结案的希望。

这是一个典型土地开发“一地两嫁”的纠纷,西安某良治有限公司是西安本土品牌的代表企业,2019年因公司发展需要,通过招拍挂购得20亩工业用地,用于企业发展急需的生产厂房建设,由于其无建设开发经验,前后与两个公司签署合作开发协议,而产生纠纷。该诉讼不仅涉及在诉在审案件二十余起,且案涉土地(已被保全冻结)也因长期未动工有被政府随时收回的可能,这样不仅是三方公司,其他购买其厂房小微企业业主,亦有损失且无法估量。只有三方和解才能实现共赢、挽回损失。

我和“师父” 审判长何强已经共事三年了。何老师一般会把一审案件流程处理交给我,并耐心的给我传授处理的方法和技巧,渐渐的我在一审案件的处理上已经游刃有余,积累了一些经验。何老师总说,“你放心大胆地去干,最后有我给你把关!”正是这种信任让我没了后顾之忧,树立了自信。在得知本案三方均有调解的意向后,何老师跟我分析完案情后,又传授了很多关于此类型案件调解的思路与方法,强调尽量促成和解,还鼓励我说:“如果你调解成了,师父请你吃大餐……”

师徒情深说不完的大实话(底线师徒情深欢乐多)(2)

一审案件的调解,对我来说既是压力更是是动力。时间紧迫,我第一时间分别约谈了三方公司的代理律师更加细致地询问案件背景、情况及自身对调解结果的预期,经过与三方公司六次背对背面谈的沟通,初步形成了一方退出,另外两方继续合作的调解方案。接下来第二轮调解的便是退出一方赔偿款的问题,一次次的面谈、电话、微信,终于敲定了三方都相对同意的300多万的数额,和解初步达成。

于是,我将各方当事人都叫到法院来,准备进行最后的面对面的协调,看起来调解成功的希望很大。

但是,我想错了。对于款项支付方式及撤场、土地解封时间、交付手续文件等解除细节三方迟迟无法谈拢,首次面对面沟通就这样陷入了僵局。

我理了理思路和情绪分别向当事人分析:“你们现在不放下彼此的怨气和成见谈解决的办法,继续打官司、土地将会不能开发而被收回,你们三方前期所有的支出都会付之东流,如果因为一些具体细节不让步,不顾全大局,一堆小微企业还在受损中。只有你们真正把项目干起来,才能收回成本,摆脱困境,你们都是企业家,这些道理,应该能想清楚吧。”

看到他们情绪有些松动我继续说到,“作为法院我们本可以快速地开庭宣判,但是我们之所以花了这么多精力想让你们和解,是因为我们都明白只有和解才能把根本问题解决。"

说到这,当事人逐渐放下了剑拔弩张的情绪,并表示,一定调整心态,积极协商。就这样我边谈细节边做心理辅导。在我的主持下,三方互相加了微信,组建了调解群组,三方的律师可以根据谈的内容起草和解协议,随时沟通协议细节。

本想着这次调解工作不会再有问题,可就在临门一脚的时候,又产生了分歧。决定退出的公司代理人在周末一遍遍地给我打电话,电话那头的她,一遍遍地抱怨着对方的一次次变卦,诉说着自己公司的委屈,讲述了自己情绪的崩溃和无奈。

其实电话这头的我情绪同样崩溃,我一手抱着哭闹的孩子,一手拿着电话有那么一瞬间,“那就不要调解了”的话就要脱口而出了。我长长地叹了口气,收拾了一下自己的心情,回复到,“您先不要着急,我来问问对方的意思。”

师徒情深说不完的大实话(底线师徒情深欢乐多)(3)

挂了电话后,我立刻打给何老师,把面临的困难告诉了他。何老师说,调解的本质实际上是协助沟通的服务,是谈判的升级。它是从一个宏观的位置出发,不仅为一方争取利益,而是为双方创造价值。现在这种情况很正常,他说“小郭你别灰心,咱们可以进一步指导他们起草和解协议。”

与何老师沟通后,我又有了动力。是呀,我可以做更多。我在微信群里,把三方发给我的协议版本进行整理、归纳,沟通,完成和解协议已经是深夜了。第二天,三方代理人、法人带着公章和特别授权都被我约到了法庭,经过最后一次修正、沟通与谈判,终于达成了最终的和解协议,便出现在文中开头的一幕。

我的内心充满了无法表达的欣喜,前后九次调解,无数电话、微信的沟通,一切付出的耐心和时间都值了。原告公司在表示完感谢后,主动申请了撤诉。被告两公司更是积极表示一定严守诚信、积极履行和解协议。领取准予撤诉裁定时,三方都送来了锦旗表示感谢。

在感谢信中,当事人动情地说道:“我公司终可结束整天疲于出庭的无谓消耗中,可以把所有精力用于企业经营恢复和项目建设中。特向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及何强、郭莹法官不畏困难的敬业精神和案结事了的务实作风和工作态度表示敬佩和感谢!”

案件最终调成了。疲倦只因心力耗费,欣慰却是为争议双方由衷欢喜。感谢何老师给我的指导和安慰,“别灰心” 不仅是当下一句简单的安慰,更是师父对徒弟不安的宽慰、心灵的治愈。

师者如光,虽微致远。

从法院萌新到能够独当一面的司法践行者,法院人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前辈们的悉心指导,点滴的进步都烙印着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在我们身边,都会像何老师这样的“师父”帮扶我们迅速融入新环境,传授审判工作方法和经验,教授做人的道理。

无论是工作上的薪火相传,还是生活上的互相守护,都让我们的职业生涯少了几分冰冷,多了几分温馨。

也许,这就是法院精神的传承吧。


供稿:民二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