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讲坛(南理工设传院举办)(1)

南京理工大学讲坛(南理工设传院举办)(2)

南京理工大学讲坛(南理工设传院举办)(3)

本报通讯员朱志飞摄

听这群年轻人讲述自己眼中的新中国

南理工设传院举办“‘听•中国’故事盛典活动”

南报网讯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2019年12月20日,熟悉的黄梅调从南京理工大学蔓菁报告厅传出,为寒冷的冬日平添几分暖意,但这并不是一场文艺演出,而是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澳门回归20周年而举办的“‘听•中国’——讲新中国故事,做新时代青年”故事盛典活动。正吟唱着黄梅戏的,是新中国思想文化建设故事的讲述者——设传学院大一新生洪蒙蒙。

出生在安徽宿松的洪蒙蒙自幼便听着黄梅戏的曲调长大:爷爷吱吱呀呀的胡琴声,奶奶每天早起吊嗓的歌喉伴随了她的整个童年。《女驸马》中一句“为救李郎离家园”,展现出古代女子的独立与勇敢精神;《打猪草》里“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铺展出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景象……这些传承千年的黄梅戏戏词,是她童年的记忆,也开启了她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但她在之前的十八年,从未想过向自己的同龄人、向公众去讲述黄梅戏曲调背后那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那传统思想的博大精深。直到2019年10月,还是大一新生的洪蒙蒙报名参加了学院的“听•中国”活动,经过一次次选拔、培训和改稿,她终于站上故事盛典的舞台,向大家讲起伴随自己长大的黄梅戏的故事,讲述新中国思想文化建设的故事。“作为一名讲述者,在准备的过程中也愈发加深着对‘中国梦,黄梅情’的理解,”洪蒙蒙说。

故事牵动感情、引起共鸣。“‘听•中国’——讲新中国故事,做新时代青年”故事盛典活动今年是第二届,活动由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主办,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主题下,由青年学生讲述新中国经济建设、民主法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生活水平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祖国统一、特色大国外交七个主题的故事。学校各部处领导、老师以及260余名学生参加了此次故事盛典。

“我想要讲述的,是塞罕坝人的故事,也是我父亲的故事。”设传学院大三学生尹梦瑶是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的讲述者。她的父亲在国家林业系统中工作,2012年6月她的父亲作为团长,带领20名青年干部组成的一支实践团,赴塞罕坝机械林场调研。从父亲身上,尹梦瑶了解到三代塞罕坝人可歌可泣的建设故事。第一代塞罕坝人住的是破旧的草木屋,喝的是雪水、雨水、沟塘子水,吃的是黑莜面、窝窝头、土豆和咸菜。那时,第一代塞罕坝人没有高寒地区育苗、造林的成功经验可借鉴,完全靠自己在工作中一点一点地摸索和积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第一代塞罕坝人在坝上高原书写了无怨无悔的造林人生,创造了变荒漠为绿洲的人间奇迹。第二代塞罕坝人同样也在海拔1936米处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他们不只是塞罕坝精神的传承者,还努力进一步增加绿林面积,向着“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保水源,为国家增资源,为地方增财源”的目标努力着。而第三代也是新一代,每年都有十几名本科生和研究生通过河北省统一招考来到塞罕坝林场。他们到来之后,不是要求呆在机关,而是直接工作在森林防火、经营抚育等生产一线。新一代塞罕坝人的加入,为塞罕坝林场创业的伟大征程注入了强大动力,他们是塞罕坝的未来、塞罕坝的希望。

从第一代人创业的筚路蓝缕,到第三代塞罕坝人为建设事业注入新鲜血液,塞罕坝人的故事,体现国家生态建设中“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听完这个故事,听众们的眼中闪着泪光,听众们相信,祖国生态建设的明天将更加辉煌,塞罕坝精神将在薪火相传中永放光芒。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设计学专业的大三学生宣羽婷是新中国维护祖国统一故事的讲述者。在饱含深情的叙述中,她为听众介绍了一位退伍老兵、台湾律师高秉涵的故事。在台湾与大陆隔绝的40年里,高秉涵千方百计帮助台湾老兵重返故乡;在1979年两岸恢复正常往来之后,高秉涵手捧54个归乡者的骨灰坛,让他们实现了落叶归根的愿望。“为了不让这种两岸隔绝,骨肉分离的悲剧重演……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今年是澳门回归20周年的日子,20年风雨兼程,澳门从一个治安混乱的小城市发展成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国际知名都市,这离不开强大祖国的鼎力支持,离不开“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更离不开祖国统一的强大力量。台湾人民感人至深的归乡之旅和澳门蓬勃稳定的发展故事,都向听众展现出祖国统一这个势不可挡的潮流所向。

“遇到摔倒的老人,你扶不扶呢?”向听众提出这个问题的,是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故事的讲述者蒋静童。2017年10月1日,被称为“好人法”的《民法通则》184条开始实施,越来越多的人们敢于向身处困境的人伸出援手。蒋静童用“昆山龙哥案”向大家展开具体的说明:于海明的防卫行为导致“龙哥”身亡,基于当时的紧急状况,检察机关认定当事人于海明的行为合法正当,最终,于海明被无罪释放。如今,龙哥案的判决让我们看到,民主法治建设,落实在民,服务在民。“法治”,给了我们底气,让我们胸中的正义得以伸张。

王鑫宇和俞浩这一组搭档从自行车说起,模拟故事中的父子——黄建国与黄新生的对话,描述七十年来中国人民出行翻天覆地的变化,讲述新中国生活水平提高的故事;徐琳讲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故事:故事《非洲恩佐亚河上的彩虹》,见证着中国人民与肯尼亚人民的友谊,见证中国为非洲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雨夜里毅然走向工作岗位,践行伟大的平凡,黄佳乐向听众讲述着新中国经济发展建设的故事……七个不同的主题,七段故事,同学们用形式多样、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着今日中国大地上的故事。

活动期间,设传学院搭建平台,鼓励青年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中学、企事业单位,为更多听众带来了中国故事,更广泛地传递了时代主旋律,也展示出当代大学生风采。活动主办方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赵茜说:“曾用四个“最好”论述历史的价值: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院通过鼓励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史,并用传播速度快、传播效率高的讲故事方式,有效引导同学们了解70年来新中国的成就,激发同学们对于新中国历史、新中国精神的学习兴趣,担当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青年使命。”按照计划,青年学生还将继续在节假日,深入小学、中学、社区、企事业单位和乡村进行新中国故事宣讲,为更多人带去新中国的故事。

本报通讯员 楠妮轩 本报记者 谈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