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自幼聪慧,智力过人,早年时帮助父亲平定天下,功高盖世,因出生于官宦之家,染指翰墨,且喜爱武功,后继位皇权,偃武修文,因极其喜爱书法,时常结交一些文人雅士和艺术家,最多时身边就有十八人他对国事励精图治,又大力发展治国文化,加上本人非常向往魏晋风流精神,崇拜王羲之书法到了疯狂地步,并加以大力推崇,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书法艺术如何守正创新?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书法艺术如何守正创新(书法要做到尽善尽美)

书法艺术如何守正创新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自幼聪慧,智力过人,早年时帮助父亲平定天下,功高盖世,因出生于官宦之家,染指翰墨,且喜爱武功,后继位皇权,偃武修文,因极其喜爱书法,时常结交一些文人雅士和艺术家,最多时身边就有十八人。他对国事励精图治,又大力发展治国文化,加上本人非常向往魏晋风流精神,崇拜王羲之书法到了疯狂地步,并加以大力推崇。

唐太宗提出了王羲之书法的"尽善尽美"思想

在房玄龄所编著的《晋书》中,李世民亲自为西晋文学家陆机和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作序,这在中国历史上除了梁武帝萧衍推崇钟繇外,可谓是帝王中的第二人。他在《晋书王羲之传论》中说到:

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衷肠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这里,唐太宗说王羲之的书法是"尽善尽美",是因为他认为,自有书契以来,王羲之是综百代书法之长,就连张芝、锺繇等都没有得到他的全面肯定,并且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而王羲之就不一样了,令他"心摹手追"不已。在这个《晋书》序中,王羲之反而与袁昂不一样,对王献之的书法不屑一顾,认为他的书法犹如:"隆冬之枯树"、"严家之饿隶",这样的评价是十分苛刻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刻意贬低。

"尽善尽美"一词出自《论语八佾》: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尽善尽美"的意思就是形容事物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没有一点缺点。"尽"是极限之意,合起来说,就是事物极其完美,极其美好。孔子把感官的"美"引入到事物的"善"中来,做到了美和善的相对统一,是华与实、情与理的内在要求,对人们遵守社会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里有一点必须指出,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之所以如此评价,其原因不得而知,不管他是出于什么意图,但是,这样的评价却得到了朝野上下的极力效仿,人们都学王羲之书法,甚至花重金在民间搜买其书法作品,还有一些能书者,高仿赝品达到以假乱真,如此以来,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学习王羲之书法的热潮。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完美,后世对其也多有不同意见,张怀瓘、黄庭坚、米芾等人则对此表达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黄庭坚说"贞观书评大似不公",米芾分析说,李世民早年学习王羲之书法,所取得的成就并不高,后又转学王献之,但是又怕别人议论,希望王献之书法从此消失,因而极力推举王羲之书法。不论如何,这都是后世的一些猜测,并没有真凭实据。

王羲之书法"尽善尽美"的表现原因

孙过庭是唐初的书法家,虽然在当时的影响并不大,但他所著的《书谱》对于后世学习书法却有着深远的影响。《书谱》就是以王羲之为中心展开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就是对唐太宗李世民《王羲之传论》的一个注解。

《书谱》认为,南朝以来以锺繇、张芝、王羲之书法最为出色,其余不足观,尤其是对王羲之书法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与唐太宗的观点极其相近。他说: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他认为王羲之书法是在锺繇隶书和张芝草书的基础上具有"兼而有之"的能力,是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

王羲之书法的情感性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到: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戒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上面的这两段话涉及到书法的情感性。孙过庭从王羲之所写的几幅名作中进行了分析,认为王羲之已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融入到作品中,这些对应关系则是把书法与情感问题对应于此,这就说明,情感发乎于人的内心,而书法则显现于纸面,为后世研究、分析书法提供了思路。

王羲之书法的境界论

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规自远。子敬已下,莫不鼓为力,标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

书法最终是要通过境界来表现某种精神的,孙过庭认为王羲之书法到了晚年时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是"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的境界,正如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是人的修养所致,在作品中也是"人书俱老"和"字外功夫"的体现。

除此之外,孙过庭还在《书谱》中反复以王羲之书法为标本,提出了用笔、笔意等各个方面的论述。而此后,仍有历朝历代的书家都对王羲之书法的"美善"问题列出了自己的看法。李嗣真在他的《书后品》中说到:

右四贤之迹,扬庭效技,策勋厎绩,神合契矩,皆可称旷代绝作也。而锤、张则筋骨有余,肤肉未赡,逸少(王羲之)则加减太过,朱粉无设,同夫披云睹日,芙蓉出水,求其备诸。

所谓"加减太过,朱粉无设",就是指王羲之学习锤、张书法,改变了他们形体结构上的不足,变得恰到好处,如同天然形成的一样,完美无缺,美得无法让人形容。

苏东坡尽管是北宋时期的大文豪和书法家,但他仍在在关于"书意"的境界中对王羲之书法进行了褒扬,《书黄子思诗集后》中说:

予尝论书,以谓锺、王(羲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

总体来说,后世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大都是以李世民的"尽善尽美"论来展开的,这也许就是书法的妙然所在。但不论如何,李世民之所以推崇王羲之书法,也许是他效仿秦始皇,在统一文字,也许是他过于热爱,让更多的人都来学习王羲之书法,也许还是出于其它原因,在今天看来,是王羲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书法艺术财富,还应当多多得益于唐太宗李世民,遗憾的是,真正的《兰亭序》已陪伴李世民长眠于他的墓陵之中,尽管这只是一个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