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朔三镇最终结局(河朔三镇那么厉害)(1)

谈到中晚唐局势,藩镇割据始终是绕不开的,而谈到藩镇,就不得不提以魏博为首的河朔三镇,“长安天子,魏府牙兵”,他们凭着手里的精兵强将,在安禄山和史思明殒命之后,却依然割据河朔大地,甚至还公开的为安史二人招魂,完全不把大唐中央放在眼里。可很多人纳闷的是,千古枭雄帝王梦,强悍如河朔三镇,面对的还是半身不遂的大唐,长达一百多年时间,却从来都没人起来扯起造反,重建朗朗乾坤,这是为何呢?

我们都知道,河朔三镇都有着强悍的军事力量,仅是魏博镇,就常年保持这高达十万规模的兵力,而成德镇则保留了安禄山成建制的骑兵战团,战斗力极为强悍,面对骁勇善战的成德镇,唐廷曾多次举兵征讨,可连中兴名臣裴度都无可奈何,而幽州镇更为昔日安禄山的大本营,领地十余个州,兵力更为广泛,时常与塞外回纥、契丹等交战,无论是规模,还是实力,都名至实归,一个幽州镇就能胖揍契丹。三镇如此强悍的实力,为啥就没起来造反呢?

河朔三镇最终结局(河朔三镇那么厉害)(2)

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三镇力量虽大,可藩镇的制度和利益集团的特点决定了,这种力量,只能用于维护和巩固自身的利益,而绝不可能用于扩张。以最为桀骜不驯的魏博为例,作为安禄山亲自提拔的战将,他既有兼具安禄山的政治头脑,更兼有史思明杰出的领兵能力。早在投降之初,由于力量弱小,又深知自己罪孽深重,而地盘又最小,为此他的奋斗意志最强,觉醒最早,早早地就在防区里搞了个“老弱者在耕,精壮者从军”,积极练兵备战,为进一步做大事业,他更是见缝插针,到处挑起矛盾,昭义节度使薛嵩病故,他引诱昭义兵马使发动叛乱,又暗杀薛世族人,虽一举从昭义夺取两个相州和卫州,但也成功地引起了周边藩镇的恐慌,甭管你编出多么动听的理由,这些人想得到,今天你这么搞薛嵩,明天会搞谁呢?这不以邻为壑的典型做派吗?结果还没等唐廷下诏,周边竟然有八大节度使联合出兵,差点就打的田承嗣起早去答谢安禄山提拔之恩去了。后来,虽说狡猾的田承嗣通过种种手段,化开了魏博这场生死之劫,可这也够他受的,吞下两个州,自己的两个州也被人占领,代价不小,获利却不多。

河朔三镇最终结局(河朔三镇那么厉害)(3)

后来田承嗣好伤疤忘了痛,看到大运河的中枢汴州出事,又去横插一杠子,派出他的侄儿,统领着最精锐的牙兵,迅速杀了过去,虽然他觉得准备充足,可结果确是,他那宝贝侄儿悦就差点回不回来了。汴州这个聚宝盘,你想要,别人不想要?你有兵,别人手里没有兵?

人们惊讶地发现,所谓强悍的魏府牙兵,起初阶段,的确战斗力强悍,那时生存环境恶劣嘛,为了自己,为了家人和下一代,博一博,单车变摩托,当然有战斗力,何况本来牙兵的待遇就要是最优的,还享有各种特权,问题是,当这种特权渐渐到手了,并一点一点扩张,还会有动力吗?比如说,让他们去碰钉子,啃硬骨头,风险很大,收益还未知,这些人还会有战斗力吗?节度使以军法处置?想多了,他们秉承的就是节度使嘛,谁当都可以,不换思想就换人!过了最初阶段呢?那只有在魏博面临重大的风险,威胁他们的根本利益之时,他们才会爆发出战斗力。

唐德宗位后,成德镇的李惟岳的父亲,老节度使,安禄山的干儿子李宝臣死了。李惟岳上书请求袭父亲的爵位和节度使官位,本以为只是走个程序的问题,还象征性的给朝廷送了点钱。可铁了心要削藩的唐德宗竟然拒绝了,结果引发一连串战争,河朔三镇还有山东的淄青镇、淮西镇都卷了进去,最终李惟岳虽然全家被杀,唐德宗甚至差一点就彪炳千秋,可瞬间形势就直下,原本心向朝廷的幽州镇竟转向了,而诛杀李惟岳的王武俊也响应,唐廷非但功亏一篑,反而陷入了安史之乱后最险恶的境地,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王二帝”事件,可令人最不可思议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大军败了以后,成德的王武俊竟然有轻易被昭义的李保真给招降了,一起打跑了幽州的朱滔。

河朔三镇最终结局(河朔三镇那么厉害)(4)

这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受牙兵深度影响的藩镇,只想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谁强烈侵犯自己的利益,谁就是敌人,不管你是朝廷还是节度使,本镇的还是他镇的。我只关心我们自己,什么争霸天下,什么匡君辅国,还是算了吧,统统与我们无关,出兵去攻打他镇,朝廷给钱还是能抢到很多利益?代价多大?后面赫然发现,你去别的镇劫掠,别的镇也有这么一群兵痞子啊,将别人逼急了,这帮人也玩命的呢,这买卖真不划算,组织和纪律由这帮人自己说了算,信仰就是利益之上,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些人还会有动力吗?

时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幽州镇,一个镇就能吊打契丹、奚人和回纥,这也其实很容易理解,幽州防区地处边陲,直面契丹和奚人啊,看着你富裕,小日子过的滋润,这些人时常想过来抢它一抢啊,问题是,现在幽州不归大唐啊,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出产的税负,他统统归属这群军事利益集团啊,你们侵犯的是他们的利益啊,这也不由得这些人会怒火中烧,将战争打的那么好,敢不打好吗?不为大唐为自己,也要奋力拼杀一把是不?这是为何,在河朔三镇中,幽州算得上对唐廷态度最好的藩镇。

那么节度使本人呢?顺从牙兵集体利益的,也能跟着共享利益,反过来,无论是心想朝廷如元和功勋田弘正、忠君爱国的史孝章,还是幽州的李载义等人都下场悲惨,其他想满足个人私欲进行扩张的,也被牙兵直接做掉了。这样的群体,利益性质决定了,只会一步一步地固化,直到有一场动乱,将这些利益集团连根拔起。

河朔三镇最终结局(河朔三镇那么厉害)(5)

纵观安史之乱后以河朔三镇为首林林总总的藩镇,直到黄巢起义一百余年时间,其内部的确是变乱丛生,节度使无论是朝廷任命的,还是通过种种手段上台的,可是,几乎很好有能向外大规模扩张和兼并的,哪怕当初号称天下第一强藩,一度令大唐最为头痛的肘腋之患—淮西,先后有军事强人李忠臣、李烈希,后来的吴少阳、吴元济等人,别看他们面四面八方的节度使围攻屹立不倒,还能屡获成功,就觉得他们的军事才能,军事力量特别强大。可真要他们去兼并别的节度使的地盘,基本都很难做到,淮西原本六州,到了吴元济的时候仅剩下三州,可依然顽强,那是当然的,最后的利益能不奋力包围吗?就像一个人,逃命的时候往往是不是跑的最快的时候?

藩镇的力量的确强大,可这些力量并不属于某个人能强有力的支配,仅仅是一个利益集团工具,这股力量可以说,毫无信仰,毫无人性,节度使非但控制不了,反而受其制约,这也决定了,它很难被用来争夺天下。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萧玉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