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和钟子期的人物特点(以实衬虚虚实相映)(1)

《伯牙与钟子期》是从《列子·汤问》中节选出来的一段,原文无题目,题目为选编者所加。文章不长,全文录于下: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虽属传说,但被后世文人奉为美谈,流传甚广。明代冯梦龙编纂的话本小说《警世通言》中有一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把这个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伯牙和钟子期的人物特点(以实衬虚虚实相映)(2)

《列子》中的这个故事很简短,全文仅132个字,叙述得比较概括。但就故事本身来说,已有一定的情节。伯牙到泰山之北游赏,天突然下起暴雨来,伯牙到山崖下避雨,心情很不好,拿起琴来弹奏,把心绪托于琴音,钟子期从中听出了伯牙心之所想,“伯牙舍琴而叹”。这些情节虽不十分曲折,但也有较强的故事性。

文章开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一句,点明主旨,两个“善”字评断,斩钉截铁,毫不含糊,以下文字就围绕这两个“善”字来写。

伯牙和钟子期的人物特点(以实衬虚虚实相映)(3)

“志在登高山” “志在流水”两组句子写“伯牙善鼓琴”。钟子期两叹“善哉”,已明琴曲境界之高妙,又用“峨峨”“洋洋”两个叠音词分别状“泰山”与“江河”,以喻琴音气势之磅礴。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一句承上启下,写“钟子期善听”,妙在一个“必”字。

伯牙之“志”诉诸于琴音,钟子期准确听出“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已是“善听”,下文紧扣这个“必”字写。伯牙“心悲”而“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钟子期“辄穷其趣”。“辄”字与“必”字呼应,乃“善听”之极者。

最后,“伯牙舍琴而叹”,赞钟子期“善听”,连用两个“善哉”,激赏之情溢于言表。文章起承转合,前呼后应,极有章法。

伯牙和钟子期的人物特点(以实衬虚虚实相映)(4)

这段文字写“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实写,有虚写。实写“钟子期善听”,而虚写“伯牙善鼓琴”,以实衬虚,虚实相映。

钟子期听伯牙之琴,知其“志在高山” “志在流水”。而琴音之妙,全在钟子期的“善哉”之叹中。“善听”是实,善弹较虚。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正面写“善听”而不及善弹。伯牙“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可见伯牙之弹,不见其“善”,“善弹”为虚。

伯牙和钟子期的人物特点(以实衬虚虚实相映)(5)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善听”不虚;“伯牙舍琴而叹”,弹者赞听者之“善” “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何逃于声”,“善听”亦实。

如此“善听”者赞伯牙所弹“善哉”,可见琴技之高,“善弹琴”亦是实。实写“善听”,虚写“善弹”,以实衬虚,虚者亦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