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薇

  花生又被称为“长生果”,从新疆策勒等国家级贫困县,到河南正阳县、山东莒南县等省级贫困县……都因小花生而精准脱贫,走上小康路。制定产业规划、筛选区域专用品种、改进提升收获与加工技术,因地制宜、创新模式、分类指导……15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领域用技术服务于产业,执着于扶贫攻坚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花生产业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王强研究员一直以花生为基,用科技夯实产业扶贫之路。

  作为我国花生加工产业的领航者,王强从事花生等坚果加工领域研究30余年,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业化,层层推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用科技的力量,借助当地优势资源,让产业实现真正扶贫,帮助当地群众真正致富。”王强深谙这一道理。自2016年以来,王强立足自身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优势,带领研发团队先后赴新疆南疆、陕西安康、河南正阳、河北易县等贫困地区开展科技扶贫,每年扶贫多达180人次。5年来,先后组织500多名花生专家多次深入到新疆喀什、和田、阿勒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石河子、塔城等地的贫困乡村和沙漠边缘兵团的田间地头,调研品种资源与花生生产、开展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并针对专用品种引进与试种、收获与加工等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帮扶和技术支持。

创新模式 精准发力

  多年来,王强带动团队免费为新疆策勒、疏附、阿克苏、精河等地提供花生加工专用品种30多个,并在阜康、121团无偿为种植大户进行花生机械收获现场展示与技术指导,解决了目前新疆花生产业的卡脖子问题,有效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

花生种植企业扶贫(牢牢把握世界花生加工话语权)(1)

王强研究员(右)在新疆精河县花生基地作技术指导

  每年的4—5月和9—10月是新疆花生种植和收获的关键时期。王强带领团队到新疆兵团农二师37和38团、和田策勒县、墨玉县、克拉玛依等地进行调研帮扶30余次,现场指导专用品种选择、机械化收获、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利用技术。通过多年的摸索,王强立足新疆花生产业现状、特点、规模和潜力,总结并建立了适合新疆地域特色的“林果—花生套种、棉花—花生轮作”产业发展模式和对应的科技扶贫新模式。通过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仅2019年一年,喀什、和田地区林果套种方式增加花生种植面积1万多亩,带动2000多名农户人均收入增加1000元,既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带动了农户脱贫致富,又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2020年,新疆继续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构建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增值、农民增收,力争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率160%以上。“花生产业无疑是一个实现产业增值的突破口。”新疆农科院农产品储藏加工研究所所长张平告诉记者,和王强对新疆多地考察后发现,新疆发展花生产业得天独厚。一方面,新疆气候干旱、降雨量少,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减少了花生浸染黄曲霉毒素的风险;另一方面,新疆农业种植结构单一,棉花种植产量占全国70%—80%。种植花生可起到固氮作用,提升土壤肥力。目前,在王强的支持下,新疆筛选、引进36个花生品种,其中有的品种出油率可达50%。如今在新疆,花生种植面积已达到10万亩左右。

  在张平看来,花生产业在新疆的扎根,最大的益处是改变了新疆农业种植业单一的格局。同时,花生当之无愧称得上是脱贫攻坚的突破口——在新疆,作为优势作物,花生亩产可达400公—500公斤,远高于内地花生产量。“花生产业已在新疆开了头,未来会成为最有前景,最具潜力的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挥积极作用。”张平对新疆花生产业在的发展满怀信心。

授人以渔 树人扶智

  在王强看来,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已经进入规模性增长向提质增效增长的经济转型期,但多数企业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加工企业都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和升级转型等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何破解这些瓶颈难题,科技创新是第一要务,而“农产品加工人才”又是关键中的关键。

  多年来,王强一直把人才培养、树人扶智,建立扶贫长效机制作为科技帮扶的发力点。并通过人才培养、项目协助、举办战略研讨会和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支持新疆农产品加工领域科研与人才团队建设,为全疆特色资源的增值、农民脱贫致富提供科技支撑。

  张平介绍,新疆农科院加工所正是在王强的大力支持下成立的。早在2009年,王强就倡议并协助新疆建立了自治区唯一的农产品加工科研机构——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面对成立之初加工科技人才严重缺乏等问题,王强积极培养和输送人才。目前已培养30余名农产品加工科技人才,11名硕博士研究生,2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

抓住“牛鼻子” 引领致富

  贫困地区大都是产业发展落后地区,如何抓住“牛鼻子”,全方位扶持产业发展,引领带动农民增收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做科研不仅是为了报成果、获专利、写论文,更重要的是指导农业实际生产,让农民增产增收过上好日子。”王强如是说。从新疆策勒、河南正阳到山东莒南,30年来,王强及团队成员的足迹先后遍布全国20多个贫困地区,每年田间地头的试验和技术指导多达180天,为3万多农民送去了加工专用品种,协助推广种植加工专用品种680多万亩,并无偿地将加工专用品种和技术送给贫困地区企业。

  “今年收成又增加了。”每当接到农民、企业家打来的报喜电话,都是王强最高兴的时候,也是这份跨越千里的互动和情谊,给了他前行的动力。

  新疆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产后加工是短板,如何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后加工增值是脱贫致富的关键。针对新疆花生发展潜力大,但存在加工专用品种缺乏、机械化水平低、精深加工产品少等问题,王强致力于解决新疆花生产业发展的困境,向中国农业科学院、新疆自治区提交了“关于大力发展新疆花生产业的相关建议”等近10份建议。经过多年努力,兵团第一个有关花生科技的攻关项目“新疆花生加工提质增效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示范”于2018年立项,随后“二师”科技攻关项目“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南缘花生绿色丰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也相继获得立项。

  王强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凝聚全国花生科企力量,采取“外引内培”方式,引进益海嘉里集团在昌吉投资建设1条出口花生生产线;与新疆天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3条与新疆花生种植配套的机械化收获、干燥和储运新技术及示范线;与新疆北合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山东花生研究所合作筛选出6个适宜南北疆机械化种植的花生加工专用品种,并在克拉玛依示范种植2000多亩,使原料收购价每公斤提高0.4元,带动贫困农民3万余户增收,为新疆花生高标准出口和加工提供了技术支撑。

  除了新疆,多年来,王强也为全国各地的花生种植贫困县出谋划策:为全国花生种植面积最大县河南正阳县筹建了花生食品加工研发中心、花生产业双创孵化中心等,帮助正阳县于2018年获批创建了全国唯一一家以花生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助力正阳县于2019年脱贫摘帽;为全国花生加工企业最多的县山东莒南县20多家花生加工企业提高单产水平,仅山东金胜粮油集团年花生油总产能达100万吨,单厂生产能力跃居全球第一,助力了莒南及周边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协助打造了莒南花生齐鲁样板,让莒南成为全国花生加工与出口第一大县,探索了一条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成功之路。

优选品种 夯实基础

  小花生能够带动这些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实现脱贫,靠的是科技支撑,而科技的背后,是王强几十年如一日对花生从基础到应用研究的层层深入。

  我国传统的高温压榨制油工艺虽然油闻着香,但油的营养损失大、蛋白变性程度重,饼粕仅能用作饲料。如何走出当前花生产业“品质差、附加值低、损耗大”的窘境?王强带领团队遍访全国油脂加工企业1500多家,历经10余年,成功创制拥有自主产权的“花生低温压榨制油与饼粕蛋白联产技术及装备”,突破传统花生制油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建立了国内第一条年产10万吨的花生低温压榨制油与蛋白联产生产线,该项新技术也在花生主产区的多家大型企业推广应用。

  2012年8月,在“第十四届国际谷物科技与面包大会暨国际油料与油脂科技发展论坛”上,王强获颁ICC最高学术奖——Harald Perten Prize。该奖项的获得表明我国在谷物加工研究领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特别是在谷物加工特性与品质评价方面已走在国际前列。

  2018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与验证的基于花生蛋白制备的“人造奶油替代品”又一次掀起了技术革新的大浪。同时,利用花生蛋白制备的适合中国饮食习惯的新型植物蛋白肉加工技术装备成功问世,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解决了核心技术装备依赖进口的局面,引领了中国新型植物蛋白肉行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是世界第一花生生产与加工大国,但不是加工强国。长期存在原料混收混用、产品品质差、产业效益低的瓶颈问题。为了破解这些问题,2019年,王强牵头组织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完成的“花生加工适宜性评价与提质增效关键技术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中国农学会评价专家组评价表示,该成果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花生加工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加工特性指标的便携高通量快速检测技术设备及专用品种专用制油工艺方面达国际领先水平。王强表示,这一成果首次按加工用途进行科学分类并筛选出花生加工专用品种,破解了混收混用的瓶颈问题。创建了专用品种的专用加工工艺,研发出原生初榨高油酸花生油、高品质花生酱等新产品。

  “整合资源、协同创新,集全球之力广泛收集花生品种,筛选加工专用品种,为全球开发高品质花生产品提供基础保障,也牢牢把握了世界花生加工话语权。”王强坚信,中国的“小花生”不仅会助力更多地区走上小康路,也必将会谱写世界花生的大文章。

采访后记

  全国首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9年度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在诸多荣誉面前,王强说,他最看重的是能用自己的科技之长,助力产业脱贫。

  王强从事花生加工研究30多年,始终用一颗赤诚之心,坚持耕耘在花生科研、转化和扶贫工作第一线。多年来,他专注于花生研究,从专用品种分类、品质评价到加工应用,相关技术已推广到全国26个省市区,加工产值突破148.5亿元,有力助推花生产业快速发展,使其成为我国农业领域为数不多的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话语权的特色优势产业。

  在采访中,一谈起花生,便能够感受到王强对我国在花生基础和应用研究上的独到见解和满满的自豪感。王强正是我国千千万万个有情怀的食品科技工作者的缩影。他们在我国脱贫攻坚、奔向小康的路上一路高歌。相信在这些食品科技工作者的支持下,在下一个5年、10年,我国食品产业必将更加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