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完这本书是在高中二年级,那时候的生活衣食无忧,鸟语花香,生活一片灿烂,当时也是哭了出来,因为在摇篮中长大的我从未听闻如此悲惨的生活,我无法感同身受,那就像是人间的黑暗,即便现在经历了许多,也只是活在当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活着的最佳评论?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活着的最佳评论(活着读后感)

活着的最佳评论

第一次读完这本书是在高中二年级,那时候的生活衣食无忧,鸟语花香,生活一片灿烂,当时也是哭了出来,因为在摇篮中长大的我从未听闻如此悲惨的生活,我无法感同身受,那就像是人间的黑暗,即便现在经历了许多,也只是活在当下。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中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接纳,去接纳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接纳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在夏天刚刚到来的季节,“我”遇到了一位遇到了名叫“福贵”的老人,我们一同坐在一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福贵”向“我”讲述了自己。

一位出生于地主家庭的少爷,他是他们徐家的败家子,用他爹的话说,就是孽子,嗜赌成性,日复一日,终于败光了家中的所有资产。

因祸得福,嫁给他的是一位城里米行老板的女儿——家珍。贤惠,温柔,一心一意,甚至怀着身孕也要去赌场把“福贵”拉回家去。“福贵”在为他娘寻郎中的路上被国军抓去当拉大炮的壮丁,这一走再回来母亲已经不在了。在军队的生活让他初次感受到了所谓的世态炎凉。至此远远没有结束。女儿“凤霞”因为一次高烧没办法说话了,小儿子“有庆”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医生给他抽血过多昏死了过去。“凤霞”嫁给“二喜”后生下了儿子,却也因为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家珍”也离开了人世

(原文:谁知没一会儿,家珍捏住我的手凉了,我去摸她的手臂,她的手臂是一截一截地凉下去,那时候她的两条腿也凉了,她全身都凉了,只有胸口还有一块地方暖和着,我的手贴在家珍胸口上,胸口的热气像是从我手指缝里一点一点漏了出来。她捏住我的手后来一松,就瘫在了我的胳膊上。)

“二喜”因为吊车出差错导致的意外被水泥板夹死,临死前只叫了一句:苦根。只剩下“苦根”和“福贵”爷孙两人相依为命,好景不长,生活十分地艰难,“福贵”心疼“苦根”,便摘了半盆新鲜豆子煮了给他吃,没想到“苦根”却因为吃豆子撑死了。

身边的亲人一次次的死亡将福贵的生活碾得粉碎。在“福贵”一生的末尾,他在牛市买下了一头快要被宰的老牛(取名也叫福贵)。至此,两个福贵生活在转瞬即逝的黄昏。但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

活着或者死亡都是一个难驾驭的题目,在余华的笔下,活着仿佛有新的活力与生命赋予在它的身上,我们活着忍受一切有形或无形的压力,我们活着享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们活着去追逐自己的远大前程,但归根结底,我们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我们拿出生活中的一些我们所认为的坏事,糟糕事来和一生沧桑的福贵生活对比一下,仿佛就是小巫见大巫。我们只是在和自己过不去,没有任何人可以说影响到其他人是否生存下去的情况,自始至终,我们都是在和自己做斗争。就像余华写道——《活着》里的福贵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