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也留下了许多名人的故事。

元宵节的历史故事(谁是赏花灯的创始人)(1)

汉文帝:命名“元宵节”

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

吕后病死后,刘氏宗室齐王刘襄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平定了“诸吕之乱”。此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汉武帝:定为重大节日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杨素:破镜重圆

南陈后主陈叔宝有一个妹妹,被封为乐昌公主,是当时有名的才女兼美女。成年后,下嫁太子舍人徐德言为妻。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大臣杨素与文帝杨坚的两个儿子南下灭陈,俘虏了陈后主叔宝及其嫔妃、亲戚,其中有乐昌公主。由于杨素破陈有功,隋文帝将乐昌公主赐为杨素小妾。杨素既仰慕乐昌公主的才华,又贪图乐昌公主的美色,因此就更加宠爱。然而乐昌公主却终日郁郁寡欢。

此前,陈国将亡之际,徐德言曾流着泪对妻子说:“国家不能保全,你我分离已成必然。以你这般容貌与才华,国亡后必然会被掠入豪宅之家。倘若老天有眼,你我今后定会有相见之日。所以我们应当有个信物,以求日后相认重逢。”

徐德言把一枚铜镜一劈两半,夫妻二人各藏半边。徐德言又说:“如果你真的被掠进富豪人家,就在明年正月十五那天,将你的半片铜镜拿到街市去卖,假若我也幸存人世,那一天就一定会赶到都市,通过铜镜去打问你的消息。”

第二年正月十五,徐德言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赶到都城街市,果然看见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而且价钱昂贵,令人不敢问津。徐德言按老者要的价给了钱,又把老者领到自己的住处,讲述一年前破镜的故事。

卖镜老人答应徐德言,一定要让他们夫妻早日团圆。徐德言题诗一首,托老人带给乐昌公主。诗这样写道:

镜与人俱去, 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 空留明月辉。

乐昌公主看到丈夫题诗,大放悲声。杨素再三盘问,才知道了其中情由,立即派人将徐德言召入府中。

两人见面后感慨万千。杨素见此情此景,于是让乐昌公主对此景赋诗一首,于是乐昌公主吟道:

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

笑啼俱不敢,方验做人难。

杨素决定成人之美,把乐昌公主送回给徐德言,并赠资让他们回归故里养老。府中上下都为徐陈二人破镜重圆和越国公杨素的宽宏大度、成人之美而感叹不已。

元宵节的历史故事(谁是赏花灯的创始人)(2)

田登:留下笑柄

北宋时,常州的太守名叫田登,为人专制蛮横,因为他的名字里有“登”字,所以不许州内的百姓在谈话时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字同音的字。于是,只要是与“登”字同音,都要其它字来代替。谁要是触犯了他这个忌讳,便要被加上“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重则判刑,轻则挨板子。不少吏卒因为说到与“登”同音的字,都遭到鞭打。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依照以往的惯例,州城里都要放三天焰火,点三天花灯表示庆祝。州府衙门要提前贴出告示,让老百姓到时候前来观灯。

可是这次,却让出告示的官员感到左右为难。怎么写呢?用上“灯”字,要触犯太守;不用“灯”字,意思又表达不明白。想了好久,写告示的小官员只能把“灯”字改成“火”字。这样,告示上就写成了“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告示贴出后,老百姓看了都惊吵喧闹起来。尤其是一些外地来的客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真的以为官府要在城里放三天火呢!大家纷纷收拾行李,争相离开这是非之地。

当地的老百姓,平时对于田登的专制蛮横无理已经是非常不满,这次看了官府贴出的这张告示,更是气愤万分,忿忿地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什么世道!

辛弃疾:最痴情男人

辛弃疾有词《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是词人刚从北方投奔到南宋,在南宋的都城临安所作。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下阕,专门写人。先写元宵穿着美丽衣服、戴着漂亮手饰的观灯女人,这些丽者,都不是作者意中关切之人,他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

当然,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也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当时的他不受重用,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

元宵节的历史故事(谁是赏花灯的创始人)(3)

贾似道:最早灯联

南宋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

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

老宰相出联试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元宵节的历史故事(谁是赏花灯的创始人)(4)

袁世凯:“汤袁”与“袁消”

因“元宵”与“袁消”谐音,袁世凯感到很不吉利,于是下令全国,庆贺元宵节,民间吃“元宵”改为吃“汤圆”。转而一想,“汤圆”——“汤袁”,不成了“汤煮袁世凯”吗?于是再次下旨,全国将“汤圆”改称“汤团”。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大总统,洪宪年,“元宵”改名称“汤圆”;明年元宵后,谁还叫“汤团”。

“袁消”后,有好事者曾就此事作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使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信息来源:老杨讲历史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