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起源
我们的地球从出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46亿年的时间,说是历史,更多的是地理,为什么呢,这46亿年的时间里,从人类出现到现在一共也就300万年,这于地球生命来说不足千分之一,而已知最早的苏美人所创的楔形文字到现在也不过是5300年,沧海之一粟。
那人类出现以前的历史是怎么来的,要靠地质学家根据地层、化石等等资料不断的勘探,测验,总结而不断地一点一点汇总得来,像我们所熟知的侏罗纪时代、三叠纪时代等等大多是根据地层划分的不同来命名的。
人类出现以后的历史则是靠我们的口口相传流传下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口口相传的最后会导致真实性偏差,甚至最后会以讹传讹,演化的最终结果便成为了上古的神话,比如我国的山海经,皇帝的神话传说,古希腊的神话体系(宙斯),古印度的神话体系(阿修罗),古埃及的神话体系等等,以后的章节我们再去一一探索。
等到人类文明的出现,文字的出现以后,我们的历史才有了最正式的记载,两河流域的文明,玛雅文明,殷商文明都从考古中可以见到文字的叙述并加以验证,我们的唐宋元明清,古罗马,古埃及等等都是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才有了我们的上下五千年。但这些文字毕竟是人为记载的,每一段文字都有自己的作者,在记录的同时会掺杂自己的情感,亦或是高位的权利将事件的真实性改变,具体的历史是怎样的,也许作者都不甚了解,只有当事人自己才会亲身体会罢了。在后面的文章里,我们将地球的历史像洋葱一样一片一片剥开看看,分层断代,看看这46亿年里都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记录历史,学习历史,不针对历史事件发表看法,让大家自己去理解,做一个睿智的哈姆雷特。
在了解历史及地理知识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知识点,什么是同位素测定法(碳十四同位素断代法),同位素测定法是我们现在所常用的判断地质体年龄的方法,我们所已知的地球年龄,月球的年龄,各个地质年代的划分都是运用同位素测定法所得出的结果,其原理是假设岩石形成时,含有一定量的具放射性的母体同位素,随时间的流逝,该母体同位素蜕变,其含量逐渐减少,蜕变后形成的子体同位素则逐渐增多,只要测定母体同位素与子体同位素之比,则该比值就可作为岩石形成以来的时间的尺度。
科学家们根据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观察了大量的其他星系形成的过程,模拟出了太阳系形成的过程。我们脚下这颗蔚蓝色的星球大概已经活了46亿年,这个年纪跟太阳和月亮都差不多大,我们所能观测到的现知宇宙的年龄是138亿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有无数的星球诞生,也有无数的星球灭亡,他们有的变成了美丽的星云,有的变成了冰冷的白矮星,更多的是被更大的星球被吞噬,成为了这个星球的一份子继续的存在着。
大约在46亿年前,当时的太阳还是一片星云,这片星云里充满了氢气与氦气还有一部分的岩石和金属,受引力作用,星云内部开始凝聚(也有认为太阳是受到附近超新星爆发的冲击波或者其他超级能量释放等超级事件扰动而导致星云原本的能量平衡产生波动开始凝聚。一般来说新生星云内部存在氢、氦以及少量的锂元素,而超新星爆炸是恒星死亡后产生的爆炸,其星云间会产生大量的例如铁元素等的重元素,如果在星云观测中发现这些重元素,那么说明这片星云至少是收到了超新星爆炸产生的影响,2014年科学家在M82星系中发现了一颗爆发中开始到“熄灭”的超新星SN2014J,从爆发初始以及扩散过程中其冲击范围超过了1600光年)。
经过数千万年的演化,这颗由氢和氦组成年轻的恒星形成了致密的内核,其内部温度和压强逐渐增加,开始进行核聚变,氢加速融合为氦,并产生大量光和热。
在太阳形成的过程中,受太阳引力影响,太阳系的大部分星云和小型的金属岩石都已经被吸进的太阳的内核之中,而小部分行星在这期间内受到陨石或行星内部之间的撞击而将其部分吸收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自转和公转,而其内核结构大部分为高熔点的铁、镍、铝和石状硅酸盐等,使其无法成为像太阳那样的恒星。
经过几百万至几千万年的演化,太阳系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结构,而此时的太阳系只是初具雏形,太阳系里有50-100个月球到火星大小的行星胚胎,在此后的很长时间内天体之间互相产生引力作用,拖动对方的轨道直到它们相撞然后变得更大。
在地球形成之初,地球与一颗叫做忒伊亚(Theia,古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塞勒涅之母)的行星相撞,撞击它的天体有火星那么大。这次撞击喷射出了许多物质,其中大部分被抛到了太空中。还有一些留在了轨道上,一些因撞击而产生的碎片最终凝结成了月球(瑞士联邦科技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对美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从月球带回的岩石进行研究,月球的钛同位素特征和地球相符,而月球岩石里面氧气的同位素比例和地球的一模一样),而在太空中的碎片被太阳风吹得越来越远,也许已经漂泊到了柯伊伯带,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的星际飞船会飞到那里采样找到它们来验证这些科学的假说。而此次的碰撞也导致了地球地轴的偏转,产生了稳定的四季变化。
地月碰撞假想图
我们脚下所踩的土地是地球自转将泥土一层一层封印,每一层所对应的地质不同。按年代先后把地质的历史进行系统性编年列表,就成了地质年代表。地质年代表中具有不同级别的地质年代单位。最大一级的地质年代单位为“宙”,二级单位为“代”,第三级单位为“纪”,第四级单位为“世”。
宙是最大的地质年代单位,按时间递进关系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4个。其中前三个时期又称为“隐生宙”,隐生宙(Cryptozoic Eon)占有地球历史的绝大部分时期,留下的化石却非常稀少。这一时期的早期,生物尚未发生,其后是一段细菌,蓝藻等原核生物占据地球的时期,后期则有一些低等真核生物出现。
地层年代表
地层年代表
地层年代表
地层年代表
上图是国际地层委员会发布的地层年代表的译制版。
第一章、冥古宙
冥古宙(Hadean),(46亿年前~38亿年前),开始于地球形成之初,结束于38亿年前。长达8亿年的时期里,冥古宙共分为4个地质年代,分别是隐生代,原生代(盆地群代),酒神代及雨海代。
同地球诞生初期一样,月球也跟地球一样遭受着无数次陨石的撞击,形成了巨大的陨石坑,几十亿年以后的今天,它们被称为危海,风暴海,酒神海,雨海等等,月球因为质量小,没有板块运动,没有大气层的种种原因,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状态,而地球由于频繁的地质活动,地球冥古宙时期的撞击遗迹消失殆尽,所以“盆地群代”、“酒神代”和“雨海代”也被用来命名对应的地球地质时期。
月海
(1)隐生代(黑暗时期):(46亿年前~42亿年前),冥古宙的第一个阶段,此时位于地球诞生的初期,构成地球的星云物质通过相互碰撞产生巨大的引力势能,在转化为动能、热能,使温度升高。放射性元素在其衰变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能,使地球快速升温,此时的地球宛如一个融化的火球,在其自转的过程中,受重力和密度影响,重的物质元素如铁、镍进驻于地核内部,形成地核与地幔,而较轻的物质形成了地壳。大量火山喷发的气体,构成了主要有:氨、氢、水蒸气混合的大气层,是当今大气的10至200倍,这一过程持续了大约5000万到一亿年,这个阶段地球上没有任何岩石,到处都是奔腾的岩浆。
最新的研究表明,早在隐生代已经有岩石形成,2014年2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约翰﹒维勒教授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确定在澳大利亚西部发现的锆石晶体,是迄今为止在地球上发现的最为古老的岩石,已有43.74亿年历史,几乎与地球“同龄”,这意味着地球开始形成地壳的时间比以前认为的早得多。
隐生代假想图
(2)原生代(盆地群代):(42亿年前~40亿年前),此时的地壳像刚出生的婴儿一般脆弱,太阳系中到处遍布着大量的岩石和冰块,形成陨石不断的向地球袭击而来,地壳不断的被砸破,火山喷溢应运而生,融化的冰块使得水蒸发后变成水蒸气在大气层中形成雨,火山喷溢冷却后变成岩石这使得原始地壳的厚度不断增加,形成了地壳外层的岩石基础。而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小片的原始海洋,生命也从无机分子到有机分子的不断变化。
(3)酒神代:(39.2亿年前~38.5亿年前),这段时期是由酒神海和其他主要盆地的撞击事件所组成的,在这一阶段发生了席卷太阳系内圈的天文轰炸,大量的天体撞击地球,巨大的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形成了暗色的酒海。此时的地球表面已经开始冷却,高温的易挥发物与氢气和水蒸气共同组成了一个高密度的二氧化塔大气层,水蒸气在高空凝结成水滴,降落到地表形成了早期的海,此时海洋的温度高于150 摄氏度。在这沸腾的海洋里,孕育生命的各种元素在不断积累。
(4)雨海代:(38.5亿年前~38亿年前),冥古宙的最后一个阶段,在此期间太阳系内的四颗星球(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又一次遭到大规模陨石群的撞击。月球受到的陨石撞击后最终形成了雨海陨石坑。阿波罗号的最后三次任务所采集的样本都来自三个主要的陨石坑:雨海、澄海、酒神海。
最新证据表明,所有这些样本可能都只是39亿年前形成最大陨石坑——雨海时所留下的碎片。在雨海形成之时,它的喷射物飞溅到了周围的积水区,导致阿波罗号的宇航员收集的全部都是来自雨海的样本。
而此时期的太阳进入到了恒星演化的中期—黄矮星时期(恒星的演化是经过形成期(分子云)——初生期(蓝巨星——红巨星)——中期(黄矮星——白矮星)——后期(中子星——夸克星)——末期(超新星大爆炸或者是达到条件进一步形成黑洞)),处在黄矮星时期的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更加适应生命体的进化机制。地表上的温度进一步地降低,大气层逐渐稳定。
早期的地球大气中含有甲烷、水汽、氨等,在高温的条件下可以出现诸如碳化氢之类的原始化合物,再与水、氢化物结合,形成糖类,降落到原始海洋中,在高温条件下,能出现溶解状态的氰化物,即碳和氢的化合物,随后形成氨基酸式的有机含氮的化合物,再后来转变成为复杂的蛋白质分子,进一步复杂化后,转变成了全新的、具有新陈代谢能力的生命体,于是最早的生物(原核细菌)在这片原始海洋中诞生并开始了40亿年的漫长演化。
参考资料:地质学基础、百度百科、地球简史
图片引用网络,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