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瓶子名字叫做去拥抱一颗树,与树的连接就像是连结到树木的意识一样 树是时间旋涡的象征,这个瓶子与旋涡相关,真理,方向,和空间都是个组合的主要关键旋涡的连结提醒我们这瓶平衡油是意指着时间的循环和因果关系的模式,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让绿色充满你的整个夏天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让绿色充满你的整个夏天吧(绿色你80的时间都用错了)

让绿色充满你的整个夏天吧

这个瓶子名字叫做去拥抱一颗树,与树的连接就像是连结到树木的意识一样。 树是时间旋涡的象征,这个瓶子与旋涡相关,真理,方向,和空间都是个组合的主要关键。旋涡的连结提醒我们这瓶平衡油是意指着时间的循环和因果关系的模式。

这个平衡油之前被称为“做决定的人”,所以选到它代表我们可能会是个能够了解他人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决定者。 我们有能力去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个状态,可以抓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种种观点,并选择一个清楚的方向。

它也暗指着我们正拒绝改变,需要的是释放所有的恐惧和学习在期待接受前要先付出。

一个人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大半生,回过头来发现自己竟然一事无成。他跑去问佛祖:“我这一生最大的错误是什么?”佛祖回答说:“你最大的错误就是认为你还有时间。”

我们总认为人的一生很长,过了今天还有明天,过了今年还有明年。殊不知,时间正如小偷,悄无声息地偷走了我们的事业,健康和未来。

给我们的一生算一笔时间账:

按照当前人的平均寿命78岁算,人一生中要花28.3.年的时间在睡觉上,约占总寿命的1/3。若每天工作8小时,那么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是10.5年。消磨在电视,社交媒体上的时间为9年,做家务花掉6年,吃吃喝喝花去4年,购物,化妆打扮再去掉2.5年。。。。算到最后,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只有短短的9年!一生看似漫长,实际很短暂。

如果不具体划分时间的用途,还按人的平均寿命78岁来算,那么我们这一生有多少年,多少月,多少小时呢?

78年:在每一年里,有的人考上了心仪的大学,有的人换了工作,有的人用一年的时间旅游,有的人生病在医院时度过了一年。。。。每过去一年,生命就减少了1/78.

78年 = 78*12个月=936个月:一个月的时间,有时做一个项目就过去了,有时生一场病就过去了,有时还没好好感受就溜走了。然而,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每过去一个月,生命就减少了1/936.

78年= 365.35*78*24小时= 683748小时;或许看一会儿书,上一堂课,开个会,甚至什么都不做,1小时很快过去了,生命就减少了1/683748.

时间是慷慨的,但又是吝啬的。无论是贫穷或是富贵,不管是男女还是老少,每个人一天都有24小时,每个人都只有一生。每一年,每一个月,每一天,每一个小时,甚至是每个瞬间都能产生价值。不管你用不用,它都要带走,一分钟都不会多给你留。

时间是公平的,又是不公平的。它给每个人的都同样多,不管你是在学校读书,在努力工作,在环游世界,在运动,还是在做一些无用的事情,它都不闻不问的往前走。只是有的人紧紧地跟上了它的脚步,而有的人无视它的存在,虚度了时间,辜负了光阴。

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抱怨:“今天什么都还没做,时间怎么就过去了?”这件事别人两小时做完了,我做到半夜还没完成。” “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烦恼?”很多人将原因归结为时间总是不够用,他们认为,如果再多给一点时间,一定能完成计划要做的事。可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一位老太太闲来无事,想给远方的女儿寄一张明信片。于是,她花了1小时找明信片,花1小时找到了老花眼镜,接着用半小时选择要寄哪张明信片,再花半小时查地址,然后又花了1个多小时思考信里该写些什么话,最后出门寄信前花了20分钟找雨伞。。。 她总共花了一天时间才把明信片寄走。

而另一个大忙人只花了20分钟就寄走了一沓明信片。

心理学家津巴多认为,人的时间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6种

1. 当下享乐的时间观 -- 这类人常常沉醉于当下的现实生活,只顾片刻的享受,虽然对生活充满热情,但做往往随心而行,到最后往往会发现许多该做的事情没有做,时间都花在许多没有价值的事情上。

2. 当下宿命主义的时间观 -- 拥有这类时间观的人,遇到复杂困难的事情时容易退却,他们觉得自己的力量太过弱小,于是放弃规划和努力,什么也不做,将一切交给了命运。

3. 过往消极的时间观 -- 一些遭遇过重大挫折的人,他们的脑海中常常闪现不愉快的画面或者某种惨痛的经历,常常暗自懊恼,渴望做过的错事能一笔勾销。这类人往往活在悔恨中,认为今日的厄运都是过往种下的苦果,因此,无论做什么事都抱着消极的态度,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用,结果只会一样糟糕。

4. 过往积极的时间观 -- 与偏向过往消极的时间观的人相比,拥有过往积极的时间观的人,虽然也会常念过往,但他们怀念的是过去的美好时光。 这类人喜欢追忆童年,且热衷于传统习俗,最喜欢各种家庭聚会。

5. 关注未来的时间观 -- 拥有这种时间观的人大多心怀梦想,且脚踏实地,为了美好的未来,甘愿忍受艰苦乏味的现在。他们能按计划行事,能够抵御各种诱惑。他们是职场上的高效能人士,通常能做出一番成绩。

6. 超越未来的时间观 -- 还有一些人因为宗教或传统而形成了“超越未来的生死观”,他们是因果论者,认为自己死后将跳出轮回,不生不灭,或者复活在永恒的神国。

你的时间观反映了你对待时间的态度,信念和重视程度。比如,你会花更多的时间思考过去,当下,还是未来呢? 当你思考过去,当下或者未来的时候,你的想法是负面的还是积极的,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是满怀希望的还是充满恐惧的?

你的时间观能反映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你对于时间的态度将对你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你自己却很少会意识到这一点。

要学会了解自己的时间视角,然后学会更充分地利用宝贵的时间,如果能够成功做到这一点,你就能把负面的经历转化成为正面的经历,一个人对待过去,当下和未来的适中的态度预示着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极端的态度则会导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里讲一下底层思维。底层思维,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条件反射式思维,在面对外界事物时能不假思索地做出评判。它是一种机体的保护机制,为了保持机体能够正常运转,把生活中常见问题程度化解决。所以,要想改变自己,真正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变底层思维,重塑思维体系。 如何才能把时间商应用到生活中,并植入我们的底层思维,它的核心切入点就是我们首先要掌握底层思维。

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天气预报说今天下午有暴风雨,不宜出门,待得很无聊,你想在暴风雨来临前,找个朋友来陪你,朋友来了,你们要在一起:

下厨做顿丰盛的饭;

开一瓶珍藏的红酒;

看一部最新的电影;

制订下个月的旅行计划;

为了制造气氛点上香熏;

这些都是针对邀请朋友来,做出的思考,到底哪一个才是你的底层的思维呢? 如果说今天没有暴风雨,不无聊,是不是就不会请朋友来家里,就不会下厨,喝红酒,看电影。。。 因为无聊,想找朋友陪伴就是你的底层思维。以无聊为底层思维,自然扩散出怎样改变无聊状态,找朋友陪伴,和朋友一起“搞事情”,打发无聊时光,都是围绕底层思维产生的思考。

底层思维是在人的生命体系下建立的重要思维系统,大多数人都只有一个财富价值系统,遇到事情首先会以财富价值思考,但是只有一种价值体系是不足以在复杂的社会中生存,会让我们陷入拜金的陷阱,而获得的仅仅是廉价的回报。所以,我们还需要用时间商底层思维建立一个更重要的体系,那就是时间价值系统。

所谓时间价值系统其实就是一种以时间做为价值衡量体系的底层思维。

我们都知道医院里的X光机,虽然它不能给我们治病,但它可以对身体进行全面扫描,为治病提供参考数据。时间价值系统就好比扫描仪,我们可以用它对各种事情进行价值评估,形成重要的价值参考体系。

想要改变自己,真正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变底层思维,重塑思维体系。这就需要刻意练习,时刻提醒自己,用新的底层思维看待事物。很多时候,正确的思维方式,比努力本身更重要。

要有一种时间的复利思维。什么是时间的复利思维呢? 简单地说,做事情A ,会导致结果B ,而结果B,又会反过来加强A,就这样不断循环。

什么是时间的复利呢?按着时间价值计算的公式,你投入的时间,可以持继不断为你带来价值,就是时间复利。比如,你每天用一个小时健身,这一个小时里你的A 值可能很低,表面上没有创造任何经济收入,可能还要投入金钱,但是根据你对B 值,也就是生命值的权重不同,健康的体魄可能是你最为看重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同龄伙伴们有的人可能会生病,而你因为健身拥有健康的体魄,儿女也都毫无负担地奋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没有压力地创造价值。。。 他们的生活也就因你的健身而受益,你的健身不仅可以让你自己和家人长期得到持续的积极影响,那么你每天投入在健身中的时间,就获得了复利的价值。

类似的,通勤途中,你会选择刷手机,放空,还是有计划有目标地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路上的时间能学到什么呢?这就忽视了时间复利的巨大能量。例如,你最近正在准备英语四级考试需要背4000个单词,假定你每天利用路上的时间可以背100个,那么,只需要40天就可以背完整个词库。这样一个简单的行为改变,就可以让你在之后的考试中更有把握,而且会在日后的学业和就业中产生积极影响。

复利效应的核心,是高收益率及时间长度,因此要提高“收益率”并延长“时间长度”。

作为世界级富豪,巴菲特曾说过:“人生就像滚雪球,关键是要找到足够湿的雪和足够长的坡。”

我们可以把花费时间做的事情按照投入价值和产生复利的关系分为:高时间高复利,高时间低复利,低时间高复利,低时间低复利。

1. 高时间高复利 -- 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去做的事,但是可以产生高复利或者产生复利的可能性极大。

2. 高时间低复利 -- 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或精力去做的事情,但是却不一定能够获得复利或者复利效果很小。

3. 低时间高复利 -- 投入时间不多就可以获得高收益高复利的事情。

4. 低时间低复利 -- 做一件事,虽然花费了较少时间,但是产生复利的可能性不大,或者复利值很小。

当我们的体内有了生命价值体系概念之后,做任何事情之前,就可以启动生命扫描仪,先扫描一下,看看这件事情属于哪个象限,需要投入多少时间,是否能够产生高复利。当时间不够用的时候,还可以用这个方法选择一下优先级。

有了这种新的象限分类法,我们就可以扫描自己所做的事情,明确哪些是可以增加生命价值回报的。 任何形式的可以增加生命价值的事都值得提倡,值得投入精力,日复一日地坚持做下去,从而获得高生命价值回报。

除了要有时间价值观之外,时间视角也会改变人们的行为。

假如你是一个4岁的幼儿园学生。你的老师跟你说,今天你将玩一个新游戏。他给了你一个看起来非常好吃的棉花糖,你可以马上就把它吃掉。但是,如果你现在不吃的话,等他办完事回来之后,你可以给你两个棉花糖。你会怎么做呢? 你会立即把眼前的糖果吃掉,还是会抵抗住诱惑,延迟满足,以收获双倍的快乐?

大部分的4岁小孩都会选择放弃延迟的满足,而选择在被独自留在房间之后立马把糖果吃掉。有一些小孩能坚持住,但另一些小孩则会屈服于即时满足的冲动。

这又有什么关系?关系可大了!当多年以后,参加实验的孩子长到18岁时,研究人员再一次采访了他们,并且发现,当年能做到延迟满足的孩子和那些不能抵抗诱惑的孩子相比,无论是在情绪管理能力还是在社交能力上,都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他们的抗压能力更强,更自信,更努力,也更加自立,并且智力水平也更高 。

学会控制冲动,做出更好的选择与一个人察觉内在感受,管理情绪的能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于控制冲动的能力较差的人来讲,驱动他们行动人的通常都是情绪而不是理性。

冲动是以当下为导向的享乐主义的年轻人的标志,他们很容易受到各种在当下能给他们带来快感,但长期来看负面影响更大的成瘾行为的影响。因为情感战胜了理智,对于毒品,酒精,吸烟,暴饮暴食和赌博成瘾的危险性的认识并不能改变和限制他们在当下的行为,刺激战胜了意志。

斯坦福大学的罗伯特.扎伊翁茨教授就证明了人们的感受和行动都不一定会考虑到未来的结果。事实上,人们的感受和行动可以什么都不考虑。在一系列实验中,扎伊翁茨把一幅图片投到受试者所面对的屏幕上,图片只定格50微秒,这个时长只够一个人察觉到有东西在上面,但不足以让一个人认出那是什么。相比之下,眨一次眼也需要300微秒左右的时间。 在一些实验里,那些被投影出来的图片是一些抽象的绘画;而在另一些里,图片是汉字或人脸。

在受试者看过一组只有50微秒的图片之后,扎伊翁茨把两张不同的图片投到屏幕上,让他们观察研究。两张中的一张是曾经出现过50微秒的图片,第二张是从来没有用过的图片。然后他问:“这两张图片,哪一张是你曾经看到过的?” 人们大约只50% 的概率能答对。 扎伊翁茨又问:“你更喜欢哪一张图片?”60%受试者选择那张他们见过却认不出的的图片。也就是说,他们对于他们曾经见过的东西更有好感,哪怕他们并不记得他们曾经见过。

在受试者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图片之后,扎伊翁问他们为什么这样选择,受试者给出了各种有创意的理由,但没有一个人说是因为他们之前曾看到这张图片。可见,他们的喜好在没有经过有意识的思考或者察觉之前,就已经改变了。扎伊翁茨认为,有些决定(比如喝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并不涉及有意识的思考。你只是单纯地喜欢可口可乐,然后就点了它,这个过程并不需要思考。扎伊翁说:人们有时候会欺骗自己,告诉自己一切行事都是理性思考,平衡过所有选项的得失之后的结果。事实上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真的如此。

扎伊翁茨的研究表明,我们并不总是在意识的控制之下做出决定,有时我们只是对身边的环境进行了自动化的反应。有时候当我们做出选择时,并没有考虑未来,我们的行动完完全全基于当下。如果我们的选择并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那我们的行为需要对谁负责任呢?

我们所做的无意识的决定可以被环境中微小的因素所影响。

在一次的实验中,让受试者造句。这一次,有一组受试者拿到的词有引导衰老的意思。另一组受试者拿到的词和年龄没有关系。他们完成造句任务之后,实验员就告诉他们这个实验已经结束了。当受试者离开房间的时候,研究员记录了他们离开时的走路速度。巴奇发现,那些被引导去思考衰老的受试者,离开时速度比那些没有被引导的受试者要慢得多。当他们被问到为什么他们走得这么慢或这么快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认为造句的任务和他们走路的速度有什么关系。 一个简单的语言测试就可以影响到他们走路的速度,但受试者完全没有察觉到这个效应。

我们可以不对未来加以思考就会自动喜欢上一些东西或者做出某些行为,但当我们被要求为自己的喜好和行为做出解释时候,我们却否认了当下环境的影响,并且马上像专家一样把我们的动机合理化,编出各种新奇的,看似可信的解释,但其实这些解释都不是基于事实的。我们自动地感知和行动,然后再自动地把我们的感知和行动合理化。

如果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总是考虑到结果的话,我们就不会超重,酗酒,吸烟过度,或者因为没有学习而考试不及格。以未来为导向的人们相信,当你选择一种行为的时候,你也选择了它所带来的结果,可是有时候我们并不是有意识的选择一个行为,其实是一种行为在某一种特定的,你所身处的社会环境中选择了你。

我们总有接不完的电话,电子邮件总是堆满了收件箱,还有大量的电视节目,电影和书籍等着我们去看。现代社会中的很多人都感到时间紧迫,压力满满。

生活节奏一直在加快,而把过多的变化放在过短的时间里则会让我们感到不适。的确,癌症,心脏病,高血压等都是压力高度相关的疾病。我们在未来世界改变的速度将导致“未来冲击,”未来冲击会因为在过短时间里发生过多变化而出现。个体会因为未来冲击而感到压力,焦虑和不适应,进而影响到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人类社会自有觉醒意识以来,一直都在用各种方式来应对改变。

我们把人们对时间的态度称之为“生活节奏”,一个人的情绪状态,时间观以及生活节奏,都会影响他感受时间的方式。人们曾经走访不同城市,测量了当地人走路的速度,手表和时钟的准确性以及他们在日常的商业交易中的节奏,比如,在邮局里买邮票等。通过这些指标,我们计算出了世界上十几个城市的生活节奏。欧洲国家在全世界范围生活节奏排名名列前茅,瑞士名列第一,日本也在排名时相对靠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节奏较慢。在被研究的31个国家里,墨西哥是生活节奏最慢的国家。

在两百多年前,著名的植物学家卡罗勒.斯林奈建造了(或者说培植了)一个花钟。他精心挑选了会在每天固定时间开放的不同植物,把它们按一定的次序种在一个圆形的花坛里。然后每一种花对应着一个小时数。这个花钟的时间精度大概在半个小时左右,按照18世纪的标准来看,这个精度已经相当高了。

可见,植物也会根据周围的环境来同步它们的功能。它们会追随太阳的运动轨迹,并与之同步地打开和合上花瓣或者叶子,同时也与昆虫授粉的周期相一致。我们生活在时间的维度里,但时间也活在我们的生活里,正如它活在所有的生命当中。

自然界的时钟就在我们的身边 -- 动物的迁徙,四季的流转,月相的变换,以及身体的新陈代谢都留下时间经过的痕迹。你可以用自己的心跳来记录秒数,或者用月经周期记录月份。连家里的小动物也能帮我们记录时间:如果一个养猫的人没有按时给猫喂饭,那么小猫自然有办法提醒他。

狗会在“期待”被喂食的时候流口水。老鼠和鸽子也一样,可以通过训练学会计时。

在某些方面,我们也同样被生活训练着学会对于时间的压力和流逝做出反应。但是感受时间的方式是天生的而非后天训练的结果,而且它们深深的潜藏在你的身体和大脑里。

植物,动物和人类都能计时,但它们是通过什么来计时的呢?对于人来说,每一个人类的细胞都有一个简单的时钟,而最高级别的主管生理的时钟则位于视交叉上核(SCN)上。视交叉上核是指位于大脑底部靠近两条主要的视神经交叉的下丘脑里,大约有一万个脑细胞的集合。 SCN的主要功能 是控制我们内部的生理节律。有超过50多种生理节律,包括血压,消化酶,生育周期,情绪和睡眠周期都是通过SCN来控制调节的。

我们内部的时钟运行得有一点慢,所以每一个生理节律要比24小时长一点点。但是,如果这样,人类会慢慢变得与外界不再同步吗?然而,虽然我们的生理时钟没有发条时钟那么准时,但它调整得更加频繁。自然环境因素,每天都会重设我们的生理时间,让我们的新陈代谢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多年以来,科学家都认为我们自然的生理节律周期大约为25个小时左右。 虽然这是根据睡眠实验的数据得出来的结论,但它并不合理,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以24小时为周期的世界里。你也许会觉得,如果我们的生理时钟和真实的时钟有一个小时的差距也并不那么要紧,事实上这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例如,如果你一夜没有睡或者坐了一班国际长途飞机,你可能体会到倒时差并带给你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感,而时差本质上就是你的生理时钟和外部时间的同步出了问题。你的反应变慢了,易怒,行动笨拙,你可能连续睡了很长很长的时间,也可能根本就睡不着。但时差不仅仅会发生在旅行时,时差也可以发生在家里。 比如,我们因为夏令时在春天把时钟往前拔一个小时带来的效果,和乘飞机从美国往东飞了一个时区是一样的。 春天,把时钟往前拨快一个小时,车祸发生的概率就会上升10%;而秋天把时钟拨慢一个小时,车祸概率又会小幅度下降一点儿。

虽然我们的生物钟并不需要上发条,但你可以使用一些方法来调整它,以使其与外部世界保持一致。互联网,电视,24小时便利店,国际航班和上百瓦的灯泡都在不断改变我们的生物钟。不过心理学家马克.罗斯坎德指出,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服用药物和摄入饮料来调整睡眠以降低生理节律紊乱的影响。 飞行员,医生,驾驶员,军人和倒班工人都会定期使用这些方法来帮助他们应对全天无休的工作,你也可以通过些办法来提高效率。对于外科医生,飞行员和其他以安全性为第一位的工作而言,午睡与否的差别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差别。罗斯坎德的研究表明,在座舱里打个盹儿,就能极大地提高飞行员的工作表现。短短20分钟的午休就能让飞行员的清醒度提高50%,工作表现提高34%。

时间的视角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人们大都倾向于发展出并且过度使用某一种时间视角。比如,专注于未来,现在或者过去。 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一种所谓的“正确”方式,有时候,用某种视角来看世界会带来成功,但换一种时间视角则会导致失败。以未来视角看世界也许会让你变得“准时”,而以当下视角看世界则会让你“迟到”。

学会分辨如何以及何时使用这些参照物能让你从生活中获益更多,也有助于你发现哪些时间视角阻碍了你的生活。

不论你是独酌的饮者,抑或是一国领袖,时间的流逝总是一样的,你的时间对于你来说举足轻重,而且最终它会成为唯一重要的事情。 时间就是你所拥有的一切。

将这瓶油塗抹环绕于整个胸腔,包括脊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