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王国维的人生(学问)三境界,大家都耳熟能详。

王国维认为,凡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重境界。

第一重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即孤独寂寞中苦苦寻找人生目标;

第二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即为了实现人生目标,上下求索,苦苦挣扎;

第三重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即水到渠成地获得成就。

王氏的三境界说很形象,也很好理解。实际上,《论语》中也有“三境界”。这个三境界比起王氏三境界来,别有一番味道。

读论语悟人生感悟(熟读论语中的人生三境界)(1)

《论语》“学而第一”开篇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也是人生学问三重境界,或说三部曲的最好写照。

第一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浅层意思当然是学习书本知识,但是绝非埋头书本,它包括领会、觉悟道理,进而效仿先贤,学习先贤的意思;时,不仅指时时,经常,还指把握适当的时机;习,当然指温习、练习,进而实践。“说”,即“悦”,开心之谓。

学到很高的境界很难,付诸实践并坚持更难,但最难的恐怕还是“时”,即把握适当的时机。三百六十行,有的人能到“家”的高度,能如入化境,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他总能恰当地把握时机,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什么时候该用什么人,基本上都能拿捏得准。“时”乃天机,领会和把握“天机”,你说这是什么水平?

第二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通过“学而”和“时习”,有了一定的学问,修养,有了一定的成就,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有了一定的整合资源的能量。有了这种能量后,许多人才从四面八方来投奔你,即“有朋自远方来”,当然“不亦说乎”,很高兴了。

古人云“登高而呼,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要做到这点,必须首先“学而时习之”。那么,“高”是什么,“呼”又是什么?鄙人以为道德修养是谓高,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远大目标是谓高,必不可少的现实事业基础是谓高,呼的当然是理想和目标。非此三“高”不足以吸引“朋自远方来”。曹操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雅量,如果没有统一中原和振兴汉室(废汉是他儿子的事),如果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业平台,他不能做到手下谋士如云,猛将济济。

读论语悟人生感悟(熟读论语中的人生三境界)(2)

第三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按说,“有朋自远方来”,人生已经很成功了。但人生不如意事有八九,事业若做得好,没有尽头。人才越聚越多,他们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内部矛盾会加剧。从外部看,当你达到“有朋自远方来”的境界后,风光无限,必会遭遇所有风光无限的人都遭遇的情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各种误解、诽谤、猜忌、花边新闻甚至暗算都会接踵而至。人们习惯于“锦上添花”,基本不会“雪中送炭”。对内对外,你面对的是极其复杂矛盾的局面,此时,“人不知”即不了解你,甚至误解你的地方很多,你能否做到“不愠”呢?是不动声色,坦然面对呢?还是极力辩白呢?是拈花微笑,了然于胸,还是怒火冲天,甚至恶言相向呢?

在这方面,我总感到英美的政治家做得比较好,他们几百年的民主历程和极其严酷的选举经历,似乎已经让他们习惯在高处经受凄风苦雨,冷言冷语。你在权力之颠,是最大的资源掌握和分配者,你同时必须承受最大的压力。承受点“人不知”算什么?遇到“人不知”就要怒火冲天,恶言相向,就凭这点道行,你能到达何种高度?到达了又能呆多久?窃以为,曾国藩在这方面是国中人杰中做得最好的,他不仅能克己制“愠”,还懂得主动退缩,以免“盈满”之忌。人不知而不愠,极其难能可贵;倘若还能在公众面前坦然承认自己的缺点、不足、困难等,那真是圣贤中的圣贤了。

读大学,善做事,

读中庸,会做官,

读老子,有智谋,

读论语,善经商。

读论语悟人生感悟(熟读论语中的人生三境界)(3)

《论语》——中国人的“圣经”

《论语》约16000字,共498章,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它形象、生动地教会我们人生永恒的法则,从小熟读《论语》可以使人洞察人性,了悟人生,一个人无论是经商、从政,还是企业管理,甚至生活中看人识人、选择朋友等等,都能从《论语》中得到巨大启发,教会一个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包括哲学思想、政治主张、品德修养、伦理道德和教育原则等内容。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昌平乡鄹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全书共二十篇,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道德观点和教育思想,言简意赅,含蓄隽永,意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视为名言。南宋时期,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对后世影响深远。可以说,《论语》是中国人修身治国的珍贵文献。

图文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