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彭彩霞,胡运宝,王旭颖 · 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牛玉温,王志军 · 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铸锻件分公司

40CrNi2Mo是一种Cr-Ni-Mo系合金钢,它不仅具有较高的强度,同时还有优异的塑性及韧性,在重要的机械零部件上有较多的应用。现有文献对取样位置为距热处理表面大于50mm的研究参考数据不多。本文以40CrNi2Mo试验件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特定锻造、热处理工艺,对40CrNi2Mo试验件进行了锻造及热处理,在对其UT检测的同时,对其几何心部进行了性能检测,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此类合金钢的产品设计及使用提供一定的试验数据和参考。

试验材料选取、工艺设计

试验原材料的选取及方案设计

用钢锭锻制粗车后尺寸为φ720mm×1000mm的试验件,以满足锻件几何中心距所有热处理表面大于300mm的要求。其中试验件调质后粗加工及取样图如图1所示。

材料为40cr的硬度检测工艺(40CrNi2Mo锻件材料试验)(1)

图1 试验件调质后粗加工及取样图

试验件制造生产工艺路线:钢锭冶炼→锻造→锻后热处理→粗加工→UT探伤及尺寸检验→性能热处理→车探伤面→UT检测→取样→性能检测。性能检测先测端部(L1S,L1C,R1)性能,再测心部R2区性能。材料成分按表1要求控制。

表1 40CrNi2Mo试验件化学成分控制 (Wt.%)

材料为40cr的硬度检测工艺(40CrNi2Mo锻件材料试验)(2)

锻造方案

本试验件在钢锭冒口端下料,锻造成形为图2所示的试验件毛坯。试验件锻件重3678kg,锻造温度范围在850~1200℃之间。同时,要保证底部冒口有足够的切除量。锻造过程采用一镦一拔成形,锻造比不小于3(实际值为4.1),钢锭利用率为73%左右。

材料为40cr的硬度检测工艺(40CrNi2Mo锻件材料试验)(3)

图2 锻件示意图

热处理工艺设计

由于锻件截面大,材料本身又含有较多的Cr、Ni等裂纹倾向性较大的合金元素,试验件做了锻后处理以改善显微组织,促进锻件组织均匀化。

40CrNi2Mo为合金钢,为获得较高强度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塑性、韧性,采用以油为淬火介质的调质热处理工艺。依据材料规范及以往的生产经验,制订了图3所示的热处理工艺曲线。为了使试验件的调质硬度均匀,调质前对工件按图1所示尺寸单边留4mm进行粗车。目视检测后进行超声波检测,确认试验件满足外表面无裂纹、折叠和孔洞等缺陷,内部无密集缺陷的要求后再入炉加热,进行调质处理。

材料为40cr的硬度检测工艺(40CrNi2Mo锻件材料试验)(4)

图3 试验件性能热处理工艺曲线

淬火前需开启油槽搅拌装置,使其充分循环,将淬火介质(油)温度控制在45~80℃范围内。锻件出炉后需要迅速操作,保证试验件及时浸入淬火,以避免冷速过慢产生太多的珠光体组织。由于锻件截面较大,锻件淬火后组织应力较大,淬火后需及时回火,以降低或消除淬火引起的应力。

试验结果及分析

UT探伤及结果

调质后性能取样前对试验件进行超声波检测。检测时以径向扫查为主,结合轴向扫查辅助进行。锻件的表面粗糙度必须优于Ra6.3μm,且不含剥落、油漆和污垢或任何其他可能UT检测的异物。必须选择合适并校准合格的超声波仪器,以准确检测大于或等于当量直径φ1.6mm的缺陷,参考φ1.6mm平底孔FBH。在锻件的所有表面(100%体积)上完成超声波检查。为了确保完全覆盖,每个扫查通道之间应至少有15%的重叠。扫描速度不得超过每秒150mm。超探结果显示试验件不存在当量直径大于φ1.6mm的任何缺陷。

成分结果

钢锭熔炼分析结果见表2,成品分析数据见表3。由表2可知,熔炼分析结果P、S含量分别为0.01%、0.001%。结合表1可知有害元素P、S含量远远低于表1要求,其他化学成分也均符合表1要求。表3成品分析结果显示,锻件中心横截面各处成分偏析不严重。

表2 40CrNi2Mo试验件熔炼分析(Wt.%)

材料为40cr的硬度检测工艺(40CrNi2Mo锻件材料试验)(5)

力学性能及金相结果

性能热处理完成后,对试验件按照图1所示各位置取样并进行性能检测,性能、硬度及晶粒度检测结果见表4。

分析与讨论

图1结合表4数据显示,锻件热处理后,锻件各处的Rm、Rp0.2、A、Z各项性能指标均匀,各位置晶粒度也非常均匀,均达到6.5~7.0级。试验件心部各性能指标不随着距表面距离的增大而产生明显变化,均匀性良好。

结合图1及表4可知,试验件端部轴头纵向L1S、L1C及径向R1各处力学性能均匀,具有较高的强度并具有一定的塑性和韧性。在距端面距离相同的情况下,端部区径向R1各项性能指标略优于轴向L1S处。

试验件中心表层径向R2S及几何心部径向R2C的强度、塑性、韧性指标差异不大。本区与端部试验结果不同的是:与R2S相比,R2C位置强度略升高,塑性、韧性均略降低,本试验件采用的材料位于钢锭冒口端,这一点可能是由C及Cr、Ni、Mo等合金元素的偏析引起的。表3成品分析结果与这一推断相一致。

表3 40CrNi2Mo试验件成品分析(Wt.%)

材料为40cr的硬度检测工艺(40CrNi2Mo锻件材料试验)(6)

结合表4金相分析结果可知,上述各点晶粒度为6.5~7.0级,锻件在淬火后得到了细小均匀的晶粒,说明热处理工艺参数较为合理。由于晶粒细小,一定体积内晶界较多,阻碍位错运动的阻力增大,导致屈服强度上升,起到了晶界强化的作用。其次,界面阻碍了微裂纹的运动,微裂纹扩展速度受到制约。同时,晶界面积增加,晶界上偏析产生的夹杂物相对减少,晶界结合力提高,塑性增加。晶粒越细,单位体积内晶界越多,参与变形的晶粒数目越多,变形也越均匀,使之在断裂前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强度和塑性同时增加,金属在断裂前消耗的能量也较大,因而其韧性也提高了。韧性反映了强度和塑性的综合指标。

表4 试验件本体各部位力学性能及晶粒度结果

材料为40cr的硬度检测工艺(40CrNi2Mo锻件材料试验)(7)

在距外圆距离相同时,径向R1位置与R2S各项性能指标,数据显示,两个位置性能差别不大,但R1位置强度、塑性和韧性均略高于R2S位置。说明淬火时,随着距端面距离的增大,冷却能力变差。

表4数据显示:通过成分控制及锻造热处理工艺设计后,试验件性能均匀并具有均匀细小的晶粒,几何中心区域R2C性能优异。各位置数据对比发现,端部与中心区的力学性能数值差异非常小,且试验件心部R2C位置强度高,并具一定的塑性和韧性,综合力学性能良好,说明锻造、热处理效果良好。

R2C位置100倍及500倍微观组织金相照片分别如图4、图5所示。分析显示,最终热处理后R2C位置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 贝氏体 少量铁素体,其中细小均匀的贝氏体组织占比约60%,可见大型锻件淬火冷却时,内部蓄热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锻件心部的冷却能力。但成分决定组织,组织决定性能,虽然存在比例相当高的贝氏体相,但由于成分偏析不大,微观组织细小,晶粒细于6.5级,贝氏体组织对试验件心部力学性能的削弱并不明显。

材料为40cr的硬度检测工艺(40CrNi2Mo锻件材料试验)(8)

图4 R2C显微组织照片(100×)

材料为40cr的硬度检测工艺(40CrNi2Mo锻件材料试验)(9)

图5 R2C显微组织照片(500×)

结束语

本文采用试验的方法,探索一种可行性工艺方案,使外形尺寸为φ720mm×1000mm的40CrNi2Mo钢试验件通过特定的锻造、热处理工艺后,结果表明:试验件UT无损检测没有超过φ1.6mm任何缺陷,验证了冶炼及锻造工艺的可行性。试验件几何心部的检测径向屈服强度Rp0.2达到873MPa,并具有一定的塑性和韧性,为今后40CrNi2Mo材料产品设计及使用提供了参考。

作者简介

材料为40cr的硬度检测工艺(40CrNi2Mo锻件材料试验)(10)

彭彩霞


主要从事大型锻件的材料及工艺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30万吨油船系列锻件的开发,11800TEU集装箱船用艉轴锻件产品开发、DNV船级社锻钢件工厂认可等项目,参与了30万千瓦级火电转子锻件的开发、350MN多向模锻压机系列大型锻件的开发等项目,拥有专利1项。

——文章选自:《锻造与冲压》2021年第21期


材料为40cr的硬度检测工艺(40CrNi2Mo锻件材料试验)(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