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邯郸淳、梁鹄、韦诞和卫觊十七幅书法作品赏析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1)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笔者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中国写字有特别的工具,就成为特别的艺术。中国书法的美是线的美、力的美、光的美和表现个性的美。美术一种要素是发挥个性,而发挥个性,最正确的莫如写字。如果说能够表现个性就是最高的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

三国时期东吴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三国时期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时期辉煌时代。尽管这个时期大部分处于战乱不已,分裂割据的状态,但书法艺术却没有因此停滞不前,楷、行、草、隶各体同步发展,风格多样而臻于精美。

魏晋书法魏晋书法承汉之余绪,又极富创造活力,是书法史上的里程碑,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魏晋书法规隋唐之法,开两宋之意,启元明之态,促清民(国)之朴,深刻地影响了历代书法并影响着当代书法的发展。

三国时期主要发展特征是过渡性,表现在:一,从有关制度来说,三国所制定的许多制度,是后来书法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二,从字体演变来说,楷、行的发展,三国是中间时代。三,从书家的状况看,三国时代的许多书家实际上成长于汉末,而三国时代成长起来的书家,却有许多进入了西晋,因而前后传承的特点非常突出。

魏的书法发展比较正常,这与武帝曹操的喜爱有关,他周围聚集了锺繇、梁鹄、韦诞、邯郸淳、卫觊等一批书家。更重要的是,建安十年他还发布了一个禁碑令,虽然扼制了隶书的应用空间,但同时却可以说为楷、行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这一制度在东晋时得到重申,为行书发达起了极大的作用。锺繇在楷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为后来二王父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蜀国默默无闻;而吴国则在草书、楷书和篆隶方面都有可观,尤其几块重要的碑刻已是楷书的前驱。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胡昭书法名帖。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2)

胡昭(162年-250年),字孔明,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汉末三国时期隐士、书法家。胡昭善长隶书,与钟繇、邯郸淳、卫觊、韦诞齐名。有“钟氏小巧,胡氏豪放”之说,世人并称“钟胡”。

胡昭善长隶书,与钟繇、邯郸淳、卫觊、韦诞齐名,他的书信墨迹,往往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卫恒评价:“昭与钟繇并师于刘德升,俱善草行,而胡肥钟瘦”。“钟氏小巧,胡氏豪放”,世人并称“钟胡”。张华评价:“胡昭善隶书。”

三国著名书法家胡昭《宣武皇帝崇训》赏析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3)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4)

三国著名书法家胡昭《宣武皇帝崇训》

三国著名书法家胡昭《虞帝墓志铭》赏析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5)

三国胡昭《虞帝墓志铭》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邯郸淳书法作品

邯郸淳(约132年—221年),一作浮,又名竺,字子叔(一作子淑),又字子礼(或作正礼),东汉时颍(yǐng)川阳翟(dí)(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三国魏书法家,官至给事中。

淳自小有才名,博学多艺,善写文章,又懂得“苍、雅、虫、篆,许氏字指”,方圆遐迩许多人都知其名。

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邯郸淳《隶书作品》赏析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6)

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邯郸淳《隶书作品》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梁鹄书法作品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7)

梁鹄,字孟皇(也有记作孟黄,与《襄阳记》 中记载的“梁孟星”应为同一人),生卒年不详,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人,东汉末年至曹魏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少好书,受法于师宜官,以善八分书知名。初举孝廉为郎。光和元年(178),入鸿都门学,出任凉州刺史,后入朝提升为尚书。时值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梁鹄奔赴荆州(今属湖北),投归刘表。建安十三年(208),荆州破,梁鹄复归曹操,被待为上宾,授以军假司马,使在秘书以勤书自效。

梁鹄自幼喜好书法,但苦于寻觅不到可供学习的善本和老师。当时有一位大书法家师宜官,最善八分书。其书“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洒直,计钱足而灭之。每书辄削而焚其粄,梁鹄乃益为粄,而饮之酒,候其醉而窃其粄。”(见卫恒《四体书势》)梁鹄采用“窃”粄的办法,搜求到师宜官墨迹,勤学苦练,终于成了著名的书法家。

曹操是个诗人,也是个书法家,所以就有了许多搞文学搞书法的朋友,包括著名书法家钟繇、邯郸淳、韦诞等,而他最喜欢的是梁鹄。据说曹操把梁鹄书挂在帐中,或者钉在墙壁上,时时赏玩,认为他的字比他的老师师宜官还好。魏的宫殿题署,大都是梁鹄。

汉灵帝时为选部尚书,担任过凉州刺史。先附刘表,后归曹操。今有《孔子庙碑》存世。

三国魏国梁郜《大魏受命肇造区夏》赏析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8)

三国魏国梁郜《大魏受命肇造区夏》释文:大魏受命肇造区夏,天人咸和运世隆化。梁鹄不但是大书法家,而且是做过大官的人,曾为凉州刺史,后在汉廷为选部尚书,选部,即吏部。天下大乱后,赴荆州,随刘表,归降曹操后,被曹操待为上宾,授以军假司马,使在秘书以勤书自效。

三国时期魏国著名书法家梁鹄书《鲁孔子庙碑》赏析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9)

三国时期魏梁鹄书《鲁孔子庙碑》《孔羡碑》。又名《鲁孔子庙碑》、《修孔子庙碑》、《封孔子庙碑》等,刻于三国魏黄初元年(220)。隶书,二十二行,行四十字,额篆书题:“鲁孔子庙碑”。石在山东曲阜。碑末题刻“魏陈思王曹植词,梁鹄书,为宋嘉七年张稚圭按图谨记”。据说,仍然不能确切是梁鹄所书。

三国时期魏国著名书法家梁郜《孔羡碑》赏析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10)

三国时期梁郜《孔羡碑》节录之一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11)

三国时期梁郜《孔羡碑》节录之二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12)

三国时期梁郜《孔羡碑》节录之三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13)

三国时期梁郜《孔羡碑》节录之四

三国时期梁郜《孔羡碑》碑身高215.5厘米,宽93厘米,厚25厘米。碑文为隶书刊刻,总共22行,每行有四十个字,碑石现保存于山东曲阜的孔庙碑林之中。

《孔羡碑》刊刻于三国时期魏黄元初年,在碑身的首部是圭一样尖头形状。在碑文末行有题刻“魏陈思王曹植词梁鹄书”相传为梁鹄所书。“汉灵帝重之,曹孟德爱之,王逸少学之。”可以看出梁鹄的书法在当时深受统治者和书法家的喜爱。

孔羡碑的整体章法处理上,字与字之间的距离略微大于行距之间,行距之间相接近,空间几乎所剩无几。象是在字与字之间有界格一样的规整,字与字之间距离挨近,整体章法端庄肃穆气势统一。

《孔羡碑》字体结构变化多端,多数呈现出方形。方形的字体布局在横竖画的排布上会主要强调横竖画的长度大致相同,这样的布局会使上下所占的空间比例会大致一样,使字势呈现出方正端庄的排布,在视觉上从而达到一种井然有序的美。

《孔羡碑》的笔法在隶书的蚕头雁尾的基础上似乎出现了楷书的萌芽,将大多数隶书的圆起笔变成了略方的“折刀头”的起笔。这样方起笔的线条呈现出爽利、顿挫、富有张力。单字主笔用笔爽利、干净利落,呈现出波挑分明,方峻有力。

曹操喜欢梁鹄的字,四方寻求,行军中,悬挂于帐中,反复端详欣赏。建安十三年,曹操攻击荆州时,刘琮在新野率荆州民众向曹操投降,曹操翻阅降表,于所降官员中没有见到梁鹄,于是,责问刘琮,梁鹄安在?刘琮说,他不肯降,还在荆州。曹操下令,封锁荆州,不能走了梁孟皇。梁鹄,字孟皇。几天后,梁鹄自缚于曹营,曹操连忙唤入,并亲自为之松绑,仰天大笑。

传说曹操大笑不多。建安十三年,仰天大笑了两次。一次是文姬归汉,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曹操的老师,和亲12年,终于在回家的路上了。一次是得到了梁鹄而大笑,自此,梁鹄的书法,出现在了曹操的亭台楼阁上,宫殿里外,全是梁鹄所书。得知音如此,梁鹄夫复何求?

三国时期魏国梁郜《魏公卿将军上尊号奏》赏析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14)

三国·魏 《魏公卿将军上尊号奏》 河南省临颍县繁城镇汉献帝庙藏。 全称《魏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又名《百官劝进表》、《劝进碑》、《上尊号奏》。记东汉献帝末年,华歆、贾诩、王朗等对曹丕劝进之事,实际是曹丕玩弄的一个政治手腕,他随后即正式禅位称帝,史称曹魏。碑不书立石年月,32行,行49字。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裴松之注中记其文,与此碑稍异。顾南原《隶辩》定东汉献帝延康元年(220)。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则以为此碑记文当在延康元年,而刻于魏黄初之后。此碑一向与另一魏初丰碑《受禅表》并称。二碑均在河南许昌南三十里曹魏故城之古城村汉献帝庙中,皆南向,一东一西,巍然相峙。依事理推之,先劝进,后受禅,或同时并举。《受禅》既立于黄初元年,则此碑之立当不会太晚或与《受禅》立于同时。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韦诞书法作品

韦诞(179年—253年),字仲将,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京兆韦氏。三国时期魏国大臣、书法家、制墨家,太仆韦端的儿子。

东汉建安年间,举孝廉出身,起家郎中。曹魏建立后,历任武都太守、侍中、大鸿胪、中书监,以光禄大夫致仕 。

嘉平五年(253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工于草书,伏膺于张芝,兼学邯郸淳之法,有“草圣”之称,着有《笔经》以及《韦诞集》三十卷 。

三国时期魏国著名书法家韦诞的书法作品《游太行山记》赏析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15)

三国时期魏国著名书法家韦诞的书法作品《游太行山记》韦诞的书法作品《游太行山记》,原件见于《天下名山图册》,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曹操的孙子曹叡即位成为魏明帝后,他也喜欢大兴土木,建楼台馆所。按惯例,要做一个书写了“凌云台”三个字的榜匾挂在凌云台的高处。

没想到工人把做好的榜匾钉在了凌云台的高处,但上面是空白的,没有写字。据史书记载,凌云台榜匾距地面高二十五丈,相当于83米多,在当时算是相当高了。明帝曹叡一看,那么大的榜匾既然已经钉上去了,取下来也难。他命人做了一个笼子,然后叫朝廷字写得最好的韦诞带上笔和油漆坐进去,用辘轳把笼子一直往上拉,高度与榜匾同高才停下来。韦诞在笼子里,战战兢兢,恐高是必然。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16)

下面的人看了也替他紧张。韦诞题书“凌云台”三个字完毕,坐笼子下来后,人们发现他的头发和胡须都白了!这发须变白的速度,伍子胥望尘莫及!(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在昭关一夜白头,说明他当时着急到了极点。可这一夜白头的速度,跟后来三国时期的书法家韦诞相比,速度就太慢了。)

这凌云台,在随后没多久还是倒塌了,这也预示着魏国的衰败。公元239年,36岁的曹叡在病床上紧拉着太尉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的手,一个劲地托孤,自此,曹家天下逐渐落入司马家。

曹叡临终托孤,彼时韦诞、司马懿均为61岁。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三国时期魏国著名书法家卫觊书法作品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17)

卫觊(155年—229年),字伯觎,其名与字的对应当取自“觊觎”一词。《三国志》作伯儒当为近音误传。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晋朝太保卫瓘之父。

卫觊少年早成,以才学著称。司空曹操辟为属吏,历任茂陵县令、尚书郎、治书侍御史。负责镇守关中,为曹操平定中原、底定关中做好准备。魏国建立后,担任侍中,主掌典礼制度,迁魏国尚书,准备汉魏禅让之事。曹丕称帝后,拜为尚书,封为阳吉亭侯,负责监修国史和谏议朝政。

卫觊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凡古文、鸟篆、隶草,无所不善,当时的不少碑文书写,都出自他的手笔。在文章著述方面,他与建安末的潘勖、黄初中的王象齐名,在书法方面,他与后汉梁鹄、韦诞齐名。

魏明帝曹叡即位后,卫觊进封阌乡侯。太和三年,去世,谥号为敬。着有《魏官仪》等。

三国时期魏国著名书法家卫觊《书法作品》赏析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18)

三国时期魏国卫觊《书法作品》三国魏黄初(202年)刻。在河南许昌县,额篆书题“受禅表”。字方正,渐开唐隶之门。

三国时期魏国著名书法家卫觊《隶书受禅表》赏析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19)

三国时期魏国卫觊 《隶书受禅表》局部拓片。刻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隶书,原碑22行,行49字,额篆书阳文“受禅表”三字。东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冬十月乙卯,逊位于魏王曹丕,丕随即登基称帝并改元大魏黄初。十月辛未,刻立此碑以纪其受汉“禅让”之事。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20)

东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冬十月乙卯,逊位于魏王曹丕,丕随即登基称帝并改元大魏黄初。十月辛未,刻立此碑以纪其受汉“禅让”之事。《受禅表》与著名的《上尊号碑》并立于河南省临颍县繁城镇汉献帝庙中(其地在今古城村),庙久废。《受禅表》与《上尊号碑》同为魏初巨制,不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法亦久为世重,故自唐宋以来,迭经著录。

其结构方严整肃,用笔刚健斩截,意气雄伟排宕,且不失汉末名碑如《熹平石经》、《张迁》、《礼器》等骨气洞达、探穆渊雅的大家风范。明郭宗昌《金石史》评其“书法同《劝进》,虽小远汉人,雍雍雅度,衫履自饰,亦复矫矫。”赵崡亦谓此碑“隶法大都与《劝进》同”。王世贞曰:“……。余始喜明皇《泰山铭》,见此而恍然自失也。汉法方而瘦,劲而整,寡情而多骨;唐法广而肥,媚而缓,少骨而多态。

汉如建安,晋三谢,时代所压,故自不可超也。此语得评书三昧。”(《石墨镌华》)从汉字字体的演变来看,汉末魏初之际,正是由隶变楷的过渡时期.魏初诸刻,承袭汉末《熹平石经》、《鲜于璜》、《张迁》等碑遗绪,在笔法上更有新的突破.具体表现在落笔逆锋减少,而变之以单刀直入;收笔重顿后迅速提起使成方波,这已经是萌芽时期的楷书的一种特殊笔法。前人对此己多有论及。

如清孙矿评《受禅表》和《上尊号碑》说:“二碑余皆有之,虽磨刓甚,然字犹半可识,真斩钉截铁手也。……率更正书险折法,多从此变出。”杨守敬《学书迩言》亦谓《孔羡》、《范式》、《上尊号》、《受禅表》“下笔如折刀头,风骨凌厉,遂为六朝真书之祖。”与之稍晚的魏《王基碑》以及吴《谷朗碑》,则更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折刀头”的笔法,字形上亦更似后世的楷书了。

故前人论该碑开魏晋六朝楷书之先河,无疑是确当的。此碑无书者姓名,唐刘禹锡说是王朗撰文,梁鹄书丹,钟繇镌刻,世谓之“三绝”(见唐韦绚《刘宾客嘉话》)。颜真卿则以为钟繇书(见宋欧阳修《集古录》及娄机《汉隶字源》),然二说均无确据,故不足信。

卫觊是三国魏安邑(今夏县)人,他是山西历史上第一位可以确指姓名的有作品传世的书法家。他的《受禅表碑》久着盛名,以致从来的书法史著作都不能不关注它并给予高度地评价。卫觊开创了我国第一个影响最大的家族书法门派——卫门书派;祖孙四世,衣钵相传,雄峙书坛几近一个半世纪(卫觊、卫瓘、卫恒、卫夫人)。

卫觊古文书法的总体风貌,后人卫恒认为与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冢而得的策书相仿佛。从魏初业已流行的字体来观照,卫觊对于古文这种并不实用的字体孜孜以求,正说明了他对古文学养的关注以及对古文书写艺术的自觉追求。

三国魏《三体石经残石》赏析,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21)

《三体石经残石》又称《正始石经》。因用古文、小篆、隶书三极书体铭刻,故称《三体石经》。魏正始二年(241)刻。《三体石经》刻有《尚书》、《春秋》两经,刻成后与《熹平石经》并立於河南洛阳太学。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22)

於晋代时损坏,屡经战乱埋於土中。西安碑林所藏《尚书》残石於1945年和1957年在西安许士庙街小学附近和西安北大街青年路先后出土。

三国时期《隶书黄初残石》赏析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23)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24)

《黄初残碑》为三国时著名隶书,黄初五年(公元224年),残存四方, 一方四行共十三字,一方二行共四字,一方三行共十二字,一方二行共六字半。清乾隆间在陕西郃阳县陆续出土,散藏各家。此本為故官博物院藏清张叔未旧藏初拓本。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25)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26)

《黄初残石》隶书,书法秀丽,因去汉未远仍存东汉隶书风韵。金蓉镜以為“书体醇朴,似酸 枣令(汉《刘熊碑》)。”褚德仪以為:“此碑字体古逸,极似汉《竹邑侯张寿残碑》,叶九来谓其似《酸枣 令刘熊碑》,非也。”(均见端方藏本《黄初残石》题跋)。拓本35×21cm。

三国时期东吴《天发神谶碑》赏析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27)

东吴《天发神谶碑》建于吴天玺元年(公元276年),又名《天玺纪功碑》、在宋以前已断为三石,故又名《三断碑》。传为华(核)文、皇象书,又传为苏建所书,因碑文残缺,无从考证。旧在江苏江宁尊经阁,清嘉庆十年(1805)毁于火。

此碑书法非隶非篆,篆书的笔意重一些。雄伟劲健,锋棱有威,下笔多呈方棱,收笔多作尖形。转折方圆并用,结体上紧下松,字形修长,形象奇异瑰伟。其笔法及体势,在书法史上可说是前无先例,后无继者。是研究东吴石刻文字的重要资料。

三国时期吴国《谷朗碑》清拓赏析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28)

三国·吴《谷朗碑》清拓 纵293cm,横10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马衡先生捐赠品)

《谷朗碑》字虽称隶书,实则体势已非常接近楷书,故亦有定为楷书者。当然同后世魏碑、唐楷相比,它还带有较浓的隶味。其结体方整,笔画圆劲,书风浑朴古雅,与曹魏诸刻风格稍异,但同为开后世楷书法门的重要碑刻。此碑在清代以前,惟见欧阳修、赵明诚二家著录。翁方纲《两汉金石记》云:“其字遒劲,亦有汉分隶法。”严可均谓其“隶法不恶,刻手极拙。”康有为称其古厚,为真楷之极。

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整拓本左、右上角有马衡先生题跋,称“此本为祝君心渊贻赠,整幅全形尤属难得。”并称赞此碑“书法上承汉分,下开今隶,为分隶转变之时代。”此本虽为已凿题名及重修款的晚清拓片,传世较多,然似此传拓碑头螭龙全形者则甚罕见,故马衡先生特加跋存之。

由于原碑早毁,流传拓本很少。尤以断裂之前的宋拓本极为珍贵。这里所选的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宋拓孤本,字迹清晰,墨色醇古。

三国时期吴国 苏建《禅国山碑》赏析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29)

三国·吴 苏建《禅国山碑》(传)又称《封禅国山碑》、《天纪碑》。篆书,三国·吴天玺元年(276)立。43行,行25字。传为苏建所书。碑在江苏宜兴。《集古录》云:“孙皓天册元年,禅于国山,改元天玺,因纪其所获瑞物,刊石于山阴。”碑文纪吴得祥瑞,封禅於国山之事。据《宜兴志》载,国山本名离墨山,以孙吴时大司徒董朝封于此,故又名董山。山在宜兴县张渚镇北十里,碑即立于山顶之上。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谓:乡人又俗呼此碑为“囤碑”,“以其石圆八出形如米廪云”。

《禅国山碑》为三国时期重要碑刻之一,自宋以来,多见著录。其书淳古秀茂,体势雄健,笔多圆转,继承了周秦篆书的遗意,与方折突出的吴《天发神谶碑》相异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其“浑劲无伦”。杨守敬《平碑记》云:“秦汉篆书,自《琅邢台》、《嵩山石阙》数碑而外,罕有存者,惟此亏巍然无恙,虽漫漶之余,尚存数百字。玩其笔法,即未必追踪秦相,亦断非后代所及。”

三国时期魏国《毋丘俭纪功碑》赏析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30)

三国时期魏国《毋丘俭纪功碑》公元1906年, 吉林集安乡民筑路发现曹魏安邑侯平定高句丽反叛纪功。 碑系赭红色含石英粒岩石凿刻而成,发现时只残余全碑之左上角,表面光洁,碑阴亦作修琢。残长39厘米、宽30厘米、厚88.5厘米。汉字阴刻,可见7行47字,另有三字虽残但可辨识,共得50字。其字体为隶书,遒劲古朴凿刻工拙。

《三国志·魏书。丘俭传》记载:“正始中,俭以高句丽数侵叛,督诸军步骑万人出玄菟,从诸道讨之。句丽王官将步骑二万人,进军沸流水上,大战梁口,官连破走,俭遂束马悬车以登丸都,屠句丽所都,斩获首虏以千数。六年,复征之,官遂奔买沟。俭遣玄菟太守王颀追之,过活沮千有余里,至肃慎南界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从上述记载来看,毋丘俭刻石纪功凡两处,此碑当为其一,即“刊丸都之山”碑。

三国时期魏国《王基残碑》赏析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31)

三国时期魏国《王基残碑》墨拓 108×92cm 钤印:南海潘氏珍玩、士谦之印、寿士秘宝、张氏公高、末谷、锡基审定、足庐珍藏书画金石印、锡基所得古刻善本、孙继忠印。

《王基碑》,即《王基残碑》,全称《东武侯王基碑》。三国魏隶书碑刻。景元二年立于洛阳。清乾隆初年,洛阳城北十五里十五里处农民安家村筑寨掘得,后移存城中古阁,后又嵌明德中学壁间。碑石仅存下半。碑字亦未刻完,其未著刀处犹可见朱书痕迹。《金石萃编》载:石高四尺五寸,宽四尺,文共十九行,每行存字二十一至二十二不等。隶法亦佳。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杜梦麟刻跋於末行后。碑石现藏洛阳博物馆。

此本流传稀少,国内仅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赵世骏初拓本。此为清代乾隆元年(1736)凌士谦、嘉庆七年(1803)桂馥题跋本。

三国时期魏国《曹真碑》清拓赏析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32)

三国时魏国《曹真碑》清拓,轴 (上)碑阳 76.6× 98.8cm (下) 碑阴 77.2×98.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曹真碑》,即《曹真残碑》,三国时魏国碑刻。碑阳刻字存20行,碑阴存刻字30行,隶书体。三国魏太和五年(231)刻立,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南门外,当时已残断,只余中部一段。光绪时碑归端方,后又归周进,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碑阳面刻碑文,碑阴刻立碑者姓名,侧面阴刻龙纹。据朱绪曾《开有益斋金石文字记》,最先为此碑定名者为徐松。王鋆《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考证较详,百余年来有十余家考证。曹真为三国曹魏政权的宗室显贵,最后任职为魏国的最高军事统帅,病逝后,旧属官员、州民为他立记功碑。曹真碑铭文字体结体严整,雄劲端庄。此碑是存世不多的三国时期碑刻精品。

三国时期魏国《范式碑》赏析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33)

三国.魏《范式碑》(下为局部) 《范式碑》,亦称《范氏卿碑》,全称《故庐江太守范府君之碑》,三国曹魏隶书碑刻。青龙三年(235)立于任城(今山东济宁)。久佚。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出土,仅存上半截。《金石萃编》载:石高三尺,宽三尺一寸,文共十二行,行约十五六字。可辨者仅三百三十字。

《增补校碑随笔》载:“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黄小松旧藏宋拓本,拓墨精善较重出土后拓本约二百于字。”隶法劲健淳朴,结体在《衡方碑》、《韩仁碑》之间,素有“中朗遗矩”之称。《汉隶字源》亦以为蔡邕书,李嗣真《书品》称:“蔡公诸体惟《范氏卿碑》风华艳丽,古今冠称。”而《隶释》则痛诋之,以为藻鉴之谬,并考定青龙三年立,非邕所书。初拓墨本无李东琪、黄易等人题记。

由此可以得知,学习书法为什么要加强人的修养,因为书法不仅仅是字形是否好看的问题,而是字形背后所承载的含金量。皇象的书法就像他的人品一样,刚正有力,又有宽容之态,这种宽容不是留给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而是给予积极向上的人的。

学习皇象的书法作品,要注意从三个方面做好:一是要了解一些草书书法知识,因为他的草书参揉了一些篆书意味,并且用笔上也多以篆籀笔法,可以说篆书是基础。二是注意字形的变化,虽然它的字形基本上大体相同,但是其中点画的变化是非常丰富的,不能因为字形一样而使点画缺少了变化。三是要把握好用笔和笔势,用笔上宜以中锋为主,做到“逆入、涩进、紧收”的原则要求,注意有些横画中的“一波三折”的写法和点画之间的笔势,使字更有生命力。

三国时期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胡昭)(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