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故事,很有童趣,孩子们很喜欢,如何读好人物对话、感悟其中道理?栗子老师的备课笔记和知识点整理分享给大家,帮孩子学习更高效。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一课三评教案(二年级语文老师备课笔记)(1)

一、生字词的学习

1.这一课的,二类字比较多,识字方法可以尽量丰富一些,加强识记效果,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来实际“刻”和“该”,熟字加偏旁识记“掉”和“愿”,还可以编口诀:大马驼东西——驮。坊是多音字,在课文“你把这半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中读第二声,第2声还可以组词,为染坊,油坊。它还读第一声,比如坊间、街坊、牌坊。

2.除了“坊”,“磨、为、没”也是多音字,要根据不同读音不同意思准确用的词语和句子中。

3.“突”上小下大,下面的部分不要丢了点写成大。

“麦”上面三横中间一横最短,第三横最长下面。第三笔竖下面不超过第四笔横。

“刻”左宽右窄,左边第4笔撇比,第5笔撇长,最后一笔竖勾最上端比左边高,最下端比左边低。

4.课文中出现了一些含量词的短语,比如一匹马,半口袋麦子,一条小河。在用于动物的量词里知的使用范围是广的,大部分动物都可以用汁来修饰,另外常用的修饰动物的量词,还有头、条、匹,“头”一般用于体型比较大的动物,如大象,狮子,老虎等,“条”一般用于身体比较细长的动物,比如蛇,狗,“匹”一般用于马骆驼,狼其中马只能用匹。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一课三评教案(二年级语文老师备课笔记)(2)

二、课文的学习

1.字词读完之后就是对课文大意的了解。读完课文之后可以用填空的方式,也可以用串联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的方式概括课文大意。

这篇课文写的是小马要帮妈妈把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但是遇到一条小河,老牛说河水浅可以过去,松树却说河水深很危险,小马回去问妈妈,妈妈叫她去试一试,小马试了试,原来河水既不深也不浅。

2.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由于文中人物对话特别多,所以朗读好人物的对话就是学习的一个重点。如何朗读好人物对话?除了,把握号人物说话时的标点符号以及语言还要,借助语言前的人物动作,表情等提示语读好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课文第2部分,老马问妈妈的问小马的话是带着商量询问的语气,而小马的话,从反问句“怎么不能?”以及动作“连蹦带跳”,可以看出小马非常愿意帮妈妈做事,读的时候要带着热情和开心的语气。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一课三评教案(二年级语文老师备课笔记)(3)

4.课文第三小节,一条小河挡住了小马的去路,从小马的心理活动我们能看出他没有主见,非常的依赖妈妈。

5.接着小马遇到了老牛和松鼠,他们对于“河水深浅”的看法截然不同。

在朗读小马和牛伯伯的话时,要注意小马说话非常有礼貌,而老牛的回答很干脆。听了老牛的话,小马立刻跑到河边准备摊过去,说明小马听了牛爷爷的话没思考,也表明了他不善于思考问题。

在朗读小马和松鼠的话时,要借助松鼠的动作“大叫”这个朗读提示语读好松鼠的着急和担心。松鼠“认真地说”,这个提示语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帮助我们读好松鼠的话要读出认真肯定的语气。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一课三评教案(二年级语文老师备课笔记)(4)

6.面对松鼠和老牛不同的看法,小马是怎么做的呢?他叹口气说:“唉!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吧!”说明小马遇事不动脑筋,只会依赖妈妈。

7.在朗读小马和妈妈的话时,我们可以看到小马的画中有两个省略号,我们能读出小马没有完成妈妈的任务,心里非常的难为情,不好意思,所以语气要断断续续,吞吞吐吐。而老马的话意味深长,充满了道理,让我们明白了对别人的意见,要动脑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到拿不定主意时要去试一试,老马的话要读出关心和鼓励的语气。

8.读完第八自然段,我们知道小马尝试过河的结果是他下了河,小心地趟到了对岸。为什么他和老牛松树的不同呢?因为小马不像老牛那样高,也不像松鼠那样小,所以他觉得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9.一条小河一句鼓励,一次一次尝试,小马在实践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无数条这样的小河,我们应该学着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不要只听信他人,自己要勇于实践。

10.这样的道理,古往今来在无数的诗篇和佳作中都有呈现,比如陆游写给儿子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在学完这篇小马过河之后,可以把这首诗读一读背一背。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一课三评教案(二年级语文老师备课笔记)(5)

三、课后题

课后题:回顾课文,试着用上下面的词语,讲讲这个故事。

这是考察孩子们结合关键词来复述课文内容的能力,我们先认真回顾课文,归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再用这几个关键词来讲这个故事,也就是说先分部分讲,再完整的讲,先根据每组的三个词语提示讲清楚每部分内容,最后再连起来讲述整个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