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论证该怎么写(高考作文训练九)(1)

作文中我们面对的题目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感性材料,比如一段事实的文字介绍,一幅漫画等等。一类是理性材料,可以是概念,比如“说谦虚”、“自大和自卑”、“树木、森林、气候”等等,也可以是判断(或省略形式的判断),如“谦虚使人进步”、“文以情动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等等。

即使是感性材料,提炼出来的论点,还得用上概念、判断,在说理、论证过程中,也离不开概念、判断。“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写议论文就要阐释好概念,要专门一个语段来阐释。

(一)概念的含义

分析概念,主要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常所说的“概念的含义”就是概念的内涵。一个概念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这个概念所指的事物的特性,二是这个概念所指的事物所属的范围。比如“人”这个概念的内涵就是“能够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有语言、能思维,两足直立的动物。”其中“动物”是“人”所属的范围,“动物”前面那四个定语,揭示了“人”所具有的特性。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的适用范围,或者说,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性的事物。比如“人”这个概念,就是诸如曹操、孙中山以及其他的具体的人。

【例文】

“清欢”是什么呢?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山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一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了比钻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一个人听林间鸟鸣的声音感受到比提笼遛鸟更感动,或者甚至于体会了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灵……这些就是“清欢”。

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究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清欢”的境界是很高的,它不同于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样的自我放逐;或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种尽情的欢乐。它也不同于杜甫的“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这样悲痛的心事,或者“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那种无奈的感叹。

——节选自林清玄《人生有味是清欢》

【分析】

作者林清玄是如何来解释“清欢”的呢?

清淡的欢愉——拆词解字

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定义诠释

当一个人……或者一个人……或者一个人……——举例

它不同于李白的……它也不同于杜甫的……——比较

可以看出,在林清玄舒展优美的文字背后,其实潜藏者灵活多样的思维。正是通过拆词解字、定义诠释、举例、比较等不同方法,才使得读者对什么是“清欢”有了清晰深刻而又生动形象的认识。

(二)概念阐释的方法

1、拆词解字

我们汉语是象形文字,借助这一特性,通过拆词解字的方法,可以巧妙揭示概念的内涵。

如,毕淑敏《柔和》:

“柔和”这个词,细想起来挺有意思的。先说“和”字,由禾苗和口两问部分组成,那涵义大概就是有了生长着的禾苗,嘴里的食物就有了保障,人就该气定神闲,和和气气了。

……

再说“柔”这个字。通常想起它的时候,好像稀泥一滩,没什么盘骨的模样。但细琢磨,上半部是“矛”,下半部是“木”——一支木头削成的矛,看来还是蛮有力度和进攻性的。柔是褒义,比如“柔韧、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百炼钢化作绕指柔……”,都说明它和阳刚有着同样重要的美学和实践价值。

2、定义诠释

下定义,就是用单句揭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公式:被定义概念 = 种差 属概念。当然我们的作文中无须像学术论文那么严谨刻板,说清楚概念的起源、特点即可。

比如:宽容就是对人对事采取宽大包容的态度。

自由是什么?自由就是人们想无约束地获得利益和幸福的意识和行为。

3、比喻

比喻的好处在于使说理分析生动形象,不再枯燥。

如,余秋雨《成熟》: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冷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圆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

4、举例

举例的好处在于使概念分析具体可感,引发共鸣。

如,周先慎《简笔与繁笔》:

什么叫简练呢? 简练就是话说得少,而意思包含很多。简练就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只不过十四个字,可是包含多少情和景呀!

5、分类

如,马锐《成熟》:

成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对年少的人来说,成熟意味着长大;对跌倒的人来说,成熟意味着坚强;对逆境的人来说,成熟是一种忍耐;对愚钝的人来说,成熟更是一种智慧。在哲人的眼中,成熟是一种宽容,成熟是一种善良,成熟是一种风度,成熟是一种大彻大悟大智若愚。成熟是一种“宁静以致远”的淡泊明志,成熟是一种装也装不出来的、浑然天成的独特气质。

再如,一位考生作文《人生也是一张答卷》中这样构思成文:选择题是对人生正确地取舍,填空题是充实自己的人生,判断题是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问答题是考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6、比较

包括正反对比、近义类比、纵横比较等多种角度。

再如,林贤治《论散文精神》:

精神与心智不同。心智仅限于生命的自然进化,而精神是心智的改造者,生命中的生命。心智是雾,精神是透射混沌的阳光,是弥漫的水分所凝聚的雨云和雷暴。心智是空蒙大水,承载精神,但精神的航向与水无关。独往独来,只为风的招引。没有精神,心智只燃欲火,火中不生凤凰。然而,精神也可以成为一种毁灭的力量,随时陷心智的邪恶于渊深……

【例文】

谈择友

明代学者苏浚在他的《鸡鸣偶记》里讲到有四种朋友。他说“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与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此话重提,对我们如何择友,是很有启示的。  

所谓“畏友”就是志同道合,铁面无私,敢于直言规劝,能够开展批评的朋友。这种朋友,表面上叫人有点害怕,其实正是朋友之俊杰。琳衡•德穆特,是马克思的女佣人,也可以说是马克思的“畏友”。据威廉•李卜克内西的回忆,当马克思一时烦燥得暴跳如雷的时候,别人吓得销声匿迹,她竟能“直入狮穴”,“狠狠地教训他一顿,于是,狮子就会变得比羊还驯服。”她是马克思一家风雨同舟的战友,她一生对马克思的帮助,不是用文字所能表达出来的。而马克思在“畏友”面前,顿改弊病,从善如流。  

所谓“密友”,就是不但在平时友好往来,而且危难之际,也能相互依托,生死与共。能交上“密友”将是莫大的幸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的事业中结成了举世无双的“密友”。列宁曾评价说:“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他们的终生合作,不但为无产阶级带来了光明,而且使他们度过了平生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真挚的友谊有着迷人的魔力。马克思被疾病纠缠的时候,只要收到恩格斯的一封信,或者恩格斯陪他走走逛逛,他的疾病即会十去八九,正如马克思的女儿燕妮所说:“他在卡尔身上起的作用,比任何药物都大得多。”  

所谓“昵友”,就是那些互相吹捧,吃喝玩乐的酒肉朋友。“昵友”除了他们自己欢心得意,乐于口腹外,对人类、国家和他人毫无益处。亲昵的面孔,最容易掩藏祸心,郁烈的醇酒,最容易使人陶醉。前几年“四人帮”网罗党羽,多是以“昵友”的面孔拉人下水的。“昵友”不“昵”,是可信的真谛。  所谓“贼友”,就是那些利害倾轧,两面三刀的人。当你一帆风顺时,他以朋友的面孔出现,阿谀奉承,亲热异常;当你有个三灾六难时,他又会为自己的得失,出卖灵魂,落井下石。与这种人交朋友,正如纸孩子玩火,到头来烧掉的是自己。  

由此看来,“畏友”难得,“密友”可贵,“昵友”不昵,“贼友”可恶。这“畏”、“密”、“昵”、“贼”如何识别,有没有什么标准呢?我们说,在革命队伍中,最亲密的朋友莫过于同志。如果要一个什么择友的标准,最高的标准就是“同志”二字。“同志”就是志同道合,只有建立在共同理想、共同事业基础上的友谊,才是长久的友谊。马克思在赞扬工人阶级之间的关系时说:“人类的兄弟情谊在他们中间不是词句,而是真实,而人类的高贵从那被劳动锻炼得刚强的形象中向我们发出光辉来。”这“真实”二字,对交友来说,是极有份量的。待人不诚,言而无信,怎么会找到自己的朋友呢?我们提倡的这种“交心”,就是一颗纯纯净净的同志之心,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阶级情谊的真实。

(选自陈继英、张楠《中学生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指导》)

这篇文章的中心是谈论如何择友,重点则是对畏友、密友、昵友、贼友这四个概念作分析。概念分析中所运用的方法,一是明确内涵,二是举例,使概念得以具体化。在此基础上,指出择友的最高标准就是“同志”。

【分析】

1.对“勤”这个概念进行分析。分析时请注意:①明确目的。假设你的分析是针对一些学生上不够勤奋这一现实的。②充分揭示其内涵或外延。比如“勤”的外延包括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等方面。③注意运用抽象化、具体化的方法。  

2.“我行我素”、“异想天开”本来都带有贬义,请运用概念分析的方法,赋予这些概念以新意,对“我行我素”、“异想天开”作出肯定评价。

【例文】

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阐述了“有志”与“事成”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志”才能“事成”,要想“事成”,必须“有志”;若无“志”则“事”不成。

这句话很有道理,颇能道出“事成”的真谛。不是吗?请看:春秋时期,吴越相争,吴胜越败,越王勾践沦为阶下囚.但他不甘屈服,立志复仇,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留下了“卧薪尝胆”的千古美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面对“没有数学头脑”的斥责而确立志向,虽然连初中毕业文凭都没有,但最终成为数学领域的巨人……古今中外诸多的政治家、科学家,都以其自身的行动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的正确性。

但是“有志者”是否都能“事竟成”呢?也不尽然。因为“有志”和“事成”之间还有某些条件在起着重要的作用,若无这些条件,即使是“有志”,事也是难成的。这些条件中的关键条件当属如下两条:

一是有志者的“志”要符合客观实际。这就是说:一个人所立下的“志”,不能是脱离客观实际的空想或幻想;“志”与客观的科学规律相抵触、相脱离时,则“事”是永远无法有“成”的。例如,曾有人立志要研制成永动机,并为此付出了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但却始终没能研制出来。这是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其志不符合客观规律。物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当机器运行时,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而其间能量的损耗是不可能避免的。因此,研制永动机这个“志”也就永远无法成为现实之事。可见,符合客观实际的要求,是“有志者”事业成功的必要前提条件。

二是有志者的“志”必须是永不改变的“恒志”,而且必须付诸于执着不懈的勤奋努力。这就是说:不能今天立志当科学家,明天立志当文学家,过不了多久又立志当政治家,如此常常立志,其“事”一定难成;其志向必须是始终指向一个目标,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都“痴心不改”。这更是在强调:有了永不改变的“恒志”,还要有永不改变的行动。为了实现自己之志,要不怕困难,不怕讽刺挖苦,不怕挫折失败;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始终如一地迈开勤奋的双脚,在通向成功的曲折山路上不断地艰难跋涉。只有如此,也只有如此,才能“有志者事竟成”。我国古代的大史学家、大文学家史马迁,青年时代就立志编写出一部有别于他人的史学著作。为此,他不仅以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浩瀚的史籍中,整理残章断简,奔波与民间,收集丰富的史料,就是在入狱惨遭宫刑之后,也没有消沉下去,反而更加坚定志向,愈挫愈奋,在“撰史”的崇高理想鼓舞下,勤奋写作,到了晚年终于写成了上自轩辕、下迄汉武的中国三千多年的鸿篇巨作——《史记》这部“千古之绝唱”,由此可见,有“恒志”,而且有不懈的勤奋努力,是“事竟成”最重要的条件。

总之,“有志者事竟成”,并不是说有志事就一定能成,而只是说明“有志”与“事成”之间的辩证关系:无志者则事必定无成,有志而脱离实际则事不成,有符合实际之志而无“恒志”则事难成,有符合实际的“恒志”而无坚持不懈的勤奋努力则事也难成。只有把上述条件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事竟成”。

【分析】

作者抓住了“有志”“事竟成”这两个概念及其关系,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有志者”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体现其论述的思辨性、严密性。

(三)实战训练

根据下列材料,写出开篇第一段和阐释的第二段

【材料】

预测,是指事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例文】

不为预测所累

预测,通常是指人们对于未来将会发生的事进行预先推测,这本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为将来做好准备,提高办事效率。但是如今,越来越多人过份依赖预测,从而迷失了自我。所以,我们要不为预测所累,活出真我。

放眼于庸常的生活之中,预测可谓是无所不在。在考试之前,有各路专家对于考试题型进行预测,各执一词,搞得考生晕头转向;在求职之前,有人会去佛寺庙宇预测面试情况,好签则喜,下签则慌;更有甚者,一味相信在婚姻嫁娶之前预测的日后生活,活的战战兢兢,岂不负累……生活充满变数,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预测未来,但过分在意预测结果,活的好像一只被牵着鼻子走的牛,反而因此变得更加焦虑、紧张、盲目了。

……

预测未来,活在当下(66分)

生活充满变数,时代日新月异,命运变化无常……面对未卜的苍茫前路,我们往往感受到一种无力感。为了获取些许安全感,人类学会了预测。

预测是人类智慧同未知命运的一场博弈,在预测过程中,我们发现并掌握规律。从殷商甲骨文上密密麻麻的卜辞、姬周八卦的排列组合到牛顿三大定律对时空的把握和今日无处不在的天气预报,人类对生活的预测从未停息,不仅推动了科技腾飞、彰显人类智性,更成为我们强大的精神支柱。让我们能防患于未然、消祸端于未形,更让我们在最坏的情况最终到来的那天能够泰然自若。

预测本身是对生活负责的表现。而这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对于前程的精打细算、谋篇布局,更在于预测社会可能存在的弊病,对人类前程的关怀。

正如索尔仁尼琴之言:“文学应当成为当代社会的呼吸。”正是因为每个时代总有愿意站在船头为我们审视前方的浅滩暗礁的瞭望,文明之船方得正道而行。试想,当年若没有马寅初不畏讥嫌非议预测中国人口膨胀的潜在危机,我们还能这么快悬崖勒马,提出计划生育政策吗?预测既是文明的灯塔,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呢?

但需知,接受预测不等同于束缚于预测。前路青山绿水,还得走出眼下的山穷水复;前方千仞赤壁,难道我们就不顾眼下的莺飞草长了吗?更何况,预测常有失灵之时呢!我们终究是走在路上,活在当下的行者,而预测终究只是望远镜、是定心丸。如果我们当下的生活被预测的结果主宰支配而无心前行,这样则过犹不及,倒还不如不预测!

总而言之,我们不仅仅需要能预测未来的智性、接受预测结果的淡定,更需要的,是不被预测结果烦扰左右,潜心前行的心态。毕竟在最终的结果到来之前,我们左右还有值得欣赏的风光,前路还有祸福相易的机会。

那些终日引颈眺望远方的人哟,收回你们疲累的脖子吧。预测未来固然必要,但你好歹,也得俯首看看脚边的小花儿吧?

【点评】

本文的亮点有三:其一是从人类成长的历史轨迹中审视“预测”的价值,视角独特,论证有力。“预测本身是对生活负责的表现”这个判断高度肯定了每一个人接受“预测”的生活态度。其二是能够基于人们现实生活的“过程性”特点思辨“预测”,“接受预测不等同于束缚于预测”是充满哲理的判断,它关注生命个体的过程体验,强调了人们主宰命运的意志。从这个角度出发,“活在当下”的主张不言而喻。其三,文章的语言表现力强,善用睿智的文学语言表达思辨,哲理中不泛诗意。比如:“前路青山绿水,还得走出眼下的山穷水复;前方千仞赤壁,难道我们就不顾眼下的莺飞草长了吗?”文中转折递进复句运用自如,精当的排比更是用简短的文字把诸多历史史实整合在一起,或者铺陈,或者对比,使得观点主张清晰鲜明。比如:“从殷商甲骨文上密密麻麻的卜辞、姬周八卦的排列组合到牛顿三大定律对时空的把握和今日无处不在的天气预报,人类对生活的预测从未停息,不仅推动了科技腾飞、彰显人类智性,更成为我们强大的精神支柱。让我们能防患于未然、消祸端于未形,更让我们在最坏的情况最终到来的那天能够泰然自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