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禹

温庭筠做鸳鸯(我是不是温庭筠后人)(1)

早在少年时代,舍弟长军就说,温姓源流很复杂,可能不是汉族。后来,我们接触到了唐代诗人、花间词派鼻祖温庭筠的资料,随后开始梳理温氏的脉络。父亲离世前,也曾将本家族的族系情况做过简单梳理,我给他的这个小册子取名《往事如烟》。

但梳理至今,也只是在望风捉影。据资料载:温姓始于夏朝的温平,是以国为姓。而温平是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后裔。温氏最初的聚居地为山西、河南。也就是黄河流域。后来开枝散叶,分布于山西、河南、广东、山东等省和东南亚。

温氏中人,政客、文艺人才层出不穷。像温国之君,唐朝宰相温彦博,即温庭筠之父;再如温彦博的兄长、礼部尚书温大雅;还有晋代名将温峤、清代的官员温体仁;当代的演员温兆伦、温碧霞……本土的温氏也有很多工于文艺。本人熟知的我市温姓人氏,像温淑娟女士,喜欢写旧体诗;温凤岗先生是位音乐家;温月娟女士是一位朗诵艺术家;本人写作、画画,舍弟写作。

温庭筠本是宰相之后,可是温彦博去世后,家道中落,他跟随父亲的朋友不断地因任职不同地区而迁徒,甚至到达过江南地区。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的作品中屡有江南风色之故吧?

有关温庭筠,资料上介绍得惟妙惟肖,说他才气外溢、耿直、自负,但又与世道不容。所以他虽助攻了许多考场举子,富有“温八叉”的美誉,却屡试不第。做过的最大的官也不过是从六品。看他的相关介绍,对照我和大弟弟长军,以及小弟弟长河,再加上已故的家父,我觉得从性情上看,我们应该是同气连枝。

父亲活着的时候,擅长写材料,文字能力超强。在他刚从乡野来到县城的那年,还做着花木公司的锅炉工的时候,就曾经被经理叫去写材料。所以,那时候父亲绝对是个另类,一边昼伏夜出,干着繁重的、最底层的工作,一边被领导赏识。后来一不小心被食品企业的老总相中,他就离开了花木公司,离开时,花木经理还有些不高兴,觉得父亲是没看得起自己。在那家食品企业,父亲以其超强的写作能力,很快成了公司的大笔杆子,后来因为他的材料言之有物,年轻的企业领导慧眼识人,在他刚进公司不到三个月的时候,就破格提拔为车间主任,后来是副厂长,再后来父亲做了厂长。接手那个厂的时候,亏损20多万,这在当时是个巨额数字。但父亲仅用三个月就扭亏增盈。“3”这个数字好像是父亲的幸运数字。父亲因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不断被发现,又因为自己桀骜不驯的个性不断被贬斥。最后一次是国企倒闭,父亲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经营者,没能被留在机关到退休,而是被买断,这是父亲毕生的痛,直到长孙出世,意难平的父亲才稍稍好转。

温庭筠做鸳鸯(我是不是温庭筠后人)(2)

大弟弟也是以写作见长,大学毕业后,母亲托人打听到了机会,使他做了初中语文教师。三年后,因为县城的教育系统招录中学语文教师,他便以一堂语文课,被一所高中和一所初中看好,随后他成了高中语文教师。但他性格跟父亲相似,不容于世,至今仍然只是一个教师。

小弟弟因为汲取父亲的教训,从小就认为搞政治容易掉脑袋,搞文字也危险,所以他不写作,但读书,研究《易经》,时而作为游戏掐算一下,也能算准一二。

我入文学圈也是偶然,那一年替弟弟去开笔会。人家跟我要作品,我战战兢兢把几年前写的一个短篇小说递上,没想到就因此加入了市一级作家协会,后来报社招录编采人员,一试即中。虽然过程中一波三折,不断上升又不断下沉,现在还成了图书资料管理员,落到了最底部,但写作画画朗诵却成就了我的业余生活,也点亮了我的生命。

我的曲折,也因为性情直爽,知世故而不肯世故,许多事能看懂,能做到,但由于个性过强,经常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不被人容纳,所以就造成了今年的局面。

另外,从族居地可以初步判断出,我家一族与温庭筠一族,同属于黄河流域的温氏家族,至于是否同宗就不好说了。而且我们都是汉族,属于正统温姓一族,不是锡伯族中的温都尔氏转化姓,也不是蒙古族、满族、回族、鲜卑族的改姓或转化姓。

温庭筠做鸳鸯(我是不是温庭筠后人)(3)

父亲活着的时候,曾经打算有一天去祖籍一游,拜访一下今尤在的温氏族亲,系统地了解我们这一支温姓人脉的古今动向,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成行。也许有一天,我会去探访我的根也未可知。

但是有一点我确信:我和同姓的温庭筠大士一样心怀锦绣,虽在理想的征途上不得施展,但在文学艺术领域,我们有独到的见解和悟性。

所以我怀疑祖籍山东篷莱的我们家族,应该是与温庭筠一脉相承。那么,我家一族,究竟是不是他的后代?期待看到这篇文章的温氏族众一起来探讨。

作者简介:温禹。70后。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丹东市朗诵艺术协会副主席、语言学会副会长、振兴区作家协会主席。出版长篇小说《暖风轻送》,中短篇小说集《遇见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