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人类世界最丑恶的现象,没有之一;因为由它所牵引出来的各种丑陋现象,可以把人类自身所具有的全部恶意都展露得淋漓尽致。然而,善良的人可以鄙视战争,却不能反对那些为了解放自己所作出的反抗战斗。若因为憎恶战争而无知反对一切正义的战斗,那么只能说明其人就是一个愚蠢的“牌坊表”,徒然惹人厌弃。
自古至今,战火绵延,并没有因为文明和科技得到进步的同时而停止过。因为战争与文明的高级或低级、科技的发达或落后,在它们之间没有根本性的联系。如果一定要说有的话,那就是文明和科技越发达,战争就越残酷,造成的毁害也越大。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字达夫,著名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合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并称“边塞四诗人”。其边塞诗作笔力雄健、气势恢宏,能够较好地反映盛唐时期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高适曾多次到过边关,去辽阳,入河西,对边塞生活有着较深的体验。此诗是高适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所写,当时他在哥舒翰幕府任职。
“雪净胡天牧马还”。冰雪消融,雪水流淌于大地之上,洗净往日飞扬跋扈的尘埃,让布满灰色的塞外天空,也仿佛变得明净起来。傍晚时分,极目远望,天高地阔,士兵们驱赶着马群归来,马鸣风萧萧。在诗人的笔下,由上到下,由远及近,为我们展开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动人心弦,惹人注目。笔触细腻,格调高亮,境界阔大,十分符合此情此景,达到情与景合而为一的目的。这种微妙的情结,既是属于诗人的,也是属于阅读者的我们的。
从眼前景象落笔,诗人被此时所见深刻地触及到心怀,从而产生情绪上的剧烈波动。这种激烈的状态是有益的,甚至可以诱发思维上的大爆炸,视之为灵感,由此形成诗句。冬去春还,边塞之上的春色仍是灰黄一片的。难得雪水洗涤的胡天胡地,在诗人兴致高昂的胸怀激荡下,抛弃了曾经的灰头土脸,也相应迸发出一种与往日不同的气象。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或许便是这样神奇。在洋溢着充沛情感的诗人心灵里,最平常的事物也会焕发出非同一般的气质,更何充斥苍凉辽远意境的边塞风光。那一刻的风情,诗人沉醉了。
“月明羌笛戍楼间”。远山横卧,朦胧若兽;冰轮高悬,玉宇澄清。蓦然之间,悠扬的羌笛声袅袅响起,回落不绝,萦绕夜空,想要寻觅,却不知从哪个戍楼传出,无端增添人离愁别绪,浮想联翩。诗人精心构造,从首句雄伟阔大的场景,到次句静穆安宁的画面,逐渐收缩自己的情绪,由飘逸的动感收敛到谦和的静态,情感收放自如,更趋凝练深沉。
时间推移,来到了夜晚时分。诗人是灵活的魔术师,以时间轴为调节剂,把情绪渐渐转移到另外一个环境内部,以此方便自己酝酿更加美好的情感美酒。如果说诗人带领大家在傍晚目睹的场景是博大的天空,可以使人体会到雄健的苍茫之感,奔腾的豪壮之势,那么现在进入月色皎洁的夜晚则是沉静的大地,可以让人领悟着肃穆的空阔之态,清寂的安谧之情。在诗人的情感调和之下,两种情愫没有丝毫枯涩的交汇一起,达到完美统一。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听闻羌笛演奏的曲子,诗人被深深地吸引,从而陷入一个幻梦空间:恍兮惚兮,梅花盛开,劲风猛吹,花瓣随风旋舞,刹那漫天,一夜过去,关山万里,都好似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落花。闻曲而知音,然后舒展想象的翅膀,翱翔在灵感的天空,让美感充溢在生命的每一个角落。
最后两句特别意味深长。它既是来自于羌笛曲目《梅花落》的延伸,也是发自诗人肺腑的感怀,更是诗人灵感瞬间爆发的产物。一句“借问”,拉开了感情序幕,使人能够清晰觉察着诗人隐秘的内心世界。当听到熟悉曲目的刹那,属于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就已经开始身不由己。边塞是没有梅花的,所有的美妙画面都是听闻曲子时的思维波动,是诗人写声成象,把虚幻实之后的通感效果。“心想形状”和“心想事成”,不仅有技巧上的周密,也包含着心灵上的蕴藏。或许如此,才会幽远,才显深邃。
此诗通过虚实相间的妙用,由雪净月明、羌笛飞声的实景过渡到梅花飘飞、夜满天山的虚景,明暗交错,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旷远而又浩瀚的意境。在如此美妙的画幅背后,诗人无一字曾言及思乡,却在每一个字词里都夹带着浓厚的思乡之情。诗仙李白曾有名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春夜洛城闻笛》),此间意蕴,可以辉映成趣。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