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嵊州6千农民长三角年粮食播种面积70.5万亩,年产粮食38.3万吨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沈贞海北京报道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确保粮食能源安全。 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是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农业部今年抓粮食有哪些举措(全国两会聚焦粮食安全)(1)

每年的丰收时节,“三界种粮大队”都忙碌在金黄稻田里。图为2021年10月26日,三界镇长桥畈粮农机械秋收场景。张小军/摄

农业部今年抓粮食有哪些举措(全国两会聚焦粮食安全)(2)

农业部今年抓粮食有哪些举措(全国两会聚焦粮食安全)(3)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距离首都北京1400余公里的浙江省嵊州市,有这样一群农民,在听完总理的政府工作后吃下了“定心丸”,打下了发展“强力针”。

“仓廪实而天下安”。在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有一支种粮大军,叫“三界种粮大队”,他们从80年代开始就“外拓种粮”种到了长三角,上海、苏州、宁波、杭州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流下了他们的汗水,也实现了从“小家富”到带动“大家富”的转变。

始于80年代的“外拓种粮”目前年产粮食达38.3万吨

嵊州市三界镇素有“嵊北粮仓之称”,农民种植水平高且有种粮情结。三界镇农户外出种粮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1983年左右上海崇明的国有农场因缺劳动力插秧到三界招季节工,原三界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的技术人员郑月康、苏寿康等人带三界镇插秧能手去插秧,并从插秧服务扩大到肥水管理及收割等服务,1985年左右开始承包种粮。随着上海等地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其周边弃耕抛荒的水田越来越多,三界种粮队伍逐步扩大,“走出去种粮”成为嵊州市三界镇农民的一条致富路,也成为当地一大特色农业产业。

据2021年年底不完全统计,目前嵊州市三界镇共有外出种粮大户1500多户,从业人员6300多人,占全镇户籍人口的11%。承包面积达40.5万亩,相当于7个三界镇的水田面积,年粮食播种面积70.5万亩以上,年生产粮食38.3万吨,实现总产值10.25亿元(不含政府补贴)。承包面积最大的是友谊村的陈月中,承包面积达10200多亩,2021年小麦播种面积达9000多亩;1000-10000亩的大户20户,承包面积共33980亩;500-1000亩的大户26户,承包面积共16760亩;其余大户承包在150-500亩,200-300亩最为普遍。

从“小家”到“大家”:“三界种粮大队”谋“共富”

“今天请大家来,主要是想看看你们有什么困难,我们尽量帮大家想办法解决”。早在今年2月10日,一场特殊的座谈会——嵊州市外出种粮大户座谈会在嵊州市三界镇政府举行,嵊州市副市长宁春简单的开场白,让与会的15位在长三角地区承包水田的三界镇种粮大户备感温暖。

宁春希望大家要拿出种田的力气来说,不要客气,这个座谈会就是为三界种粮大队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和问题。“有事找娘家。”宁春说。

“我外出承包水田30年,今天第一次在家乡参加这个会,特别开心。”陈月中是嵊州外出包田最多的种粮大户,到去年底,他在上海金山和浙江嘉兴承包的田地面积达10200多亩,今年小麦播种面积达9000多亩。陈月中说,去年第一次在嘉兴承包种植6000亩小麦,资金压力很大,幸亏嵊州当地的银行为他办理了580万元贷款,嵊州当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则将农机服务送到田头,帮助他首次种植小麦就获得大丰收。今年,他又在金山新增小麦播种面积3000亩,希望能继续得到支持。

“还是嵊州老家好。”据介绍,目前已有800多户外出包田户得到了嵊州本地银行的贷款支持,总贷款额1.5亿元。今年1月26日至2月9日,该银行三界支行存款达2亿元,大部分是种粮大户春节回家后存入的。去年支行存款规模达到29亿元,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存款来自于外出承包户。今年,该银行特别设置了“农机贷”、“小上海”支行等,专门为外出种粮大户服务,贷款也从原来的以春备耕为主延长到一年四季。

会上,嵊州市有关部门也纷纷为种粮大户们支招。嵊州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储开江说,嵊州有省级“看禾选中基地”,每年有500多个水稻新品种展示,基地将专门开设区域,优先为外出种粮大户供应优质种子,并上门提供农技服务。嵊州三碗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建强表示,公司将在粮食加工、烘干、运输等服务上做到随叫随到,确保种粮大户粮食颗粒归仓。浙江齐蓝诚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吕方达也表示,将派出律师团队,为外出种粮大户在土地经营、承包等方面提供法律服务。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和关心,让这些种粮大户吃下了定心丸。

当日,“三界种粮大队”粮食产业协会成立,15位承包面积1000亩以上的外出种粮大户第一批入会。同时入会的还有粮食生产、农机、金融、保险等部门,以推动信息共享、资源共享,进一步擦亮“三界种粮大队”金名片。

宁春表示,要鼓励农民继续“走出去”创事业,把“三界种粮大队”发扬光大;同时,要通过搭建平台抱团发展打造全产业链、开展点单式培训、转变政府职能提供“娘家”服务等多种方式让他们在外地种粮种得安心、放心、省心。

此外,嵊州于2020年启动了万亩优质稻米订单粮基地建设,2021年5月,嵊州市万亩订单粮基地正式签约并同期成立了三界镇粮食产业联盟,将“三界种粮大队”粮食产业上游农资供应、中间社会化服务业、下游粮食收购加工产业紧密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农户、企业和政府三方共赢。

政府引导:擦亮“三界种粮大队”金字招牌

嵊州市主要领导介绍,当下,嵊州市正着力推广“三界种粮大队”品牌,发展种粮产业,这是稳定粮食产量、粮食面积,破解“谁来种地”难题的重要路径。发展壮大种粮队伍,牢牢守住粮食安全这条底线,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于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有着重要意义:发展壮大种粮队伍是稳定粮食面积的需要、发展壮大种粮队伍是稳定粮食产量的需要、发展壮大种粮队伍是破解“谁来种地”的需要。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嵊州市委市政府坚持“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原则,立足“省产粮大县”称号,致力于擦亮“三界种粮大队”品牌,带动更多农户保供增收。针对1996年、2007年、2018年国家三次下调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外出种粮农户盈利空间持续受到挤压的现象,集中调研、逐步化解了制约“三界种粮大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小、散、乱导致的市场对接不稳,品牌建设难以为继等难题:加快服务变革,培育粮食保供新模式;擦亮专业品牌,培育粮农种粮积极性;支持异地种植,培育优企、优技、优种;加大金融支持,培育专业化标准化粮农。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全力抓好粮食生产放在首要位置,其中第一条内容即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今年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的第一条内容也明确要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17.64亿亩,较上年增加1295万亩,增长0.7%。2021年粮食总产量近13.66亿斤,较上年增长2%。

近年来,我国口粮自给率达到100%,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但部分饲料粮存在产需缺口,我国粮食供求仍处于紧平衡状态。据海关总署数据,2021年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6454万吨,相当于我国粮食产量的24%。

粮食安全根基不断筑牢,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在前述背景下,嵊州“三界种粮大队”的推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从镐锄镰犁到全程农机,从凭经验干活到靠数据种田,这是新机械、新设备的普及;从嵊州到杭州宁波,从浙江到苏沪到长三角,这是“三界种粮大队”的足迹,嵊州为粮食生产持续注入新动能。事实证明,耕地面积有限,技术进步无限;资源要素有限,创新潜力无限。

正是一群群像“三界种粮大队”这样的“种田人”,守住了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稳住了大家“粮袋子”,提升了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土地从不辜负辛勤的汗水,不论是“疫情关”、“洪涝关”、“台风关”、“市场关”、“技术关”、“农机关”……嵊州“三界种粮大队”闯关夺隘、不惧风雨,金灿灿的稻田是他们的“共富”成色。

稻飘香、黍金黄、豆荚鼓、谷满仓……最是丰收悦人心。

嵊州市主要领导表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始终是嵊州市委、市政府不懈努力的目标和工作重心。全方位支持服务“三界种粮大队”发展壮大,仅是当地党委政府推动共同富裕的其中一个侧面。今年以来,嵊州市认真贯彻落实“扩中、提低”要求,多途径立体式促进农民增收,深入实施农民技能培训、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升、长江下游水稻“看禾选种”核心示范基地扩建、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未来乡村建设等系列组合措施,奋力打造共同富裕样板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