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上午9时28分,随着D793次“绿巨人”动车组缓缓驶出四川攀枝花南站,标志着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简称成昆复线)攀枝花至昆明的首趟动车正式开通。红星新闻记者跟车体验,经过2小时8分钟的平稳运行,该趟动车在上午11时36分准时抵达昆明站。

昆明至攀枝花动车(攀枝花到昆明首趟动车开行)(1)

上午11点36分,“绿巨人”动车抵达昆明站

体验:

首趟动车2小时8分抵达昆明

车上有WiFi覆盖、全程有手机信号

据了解,攀枝花至昆明开行的是CR200J“绿巨人”动车组,票价二等座73元,一等座117元。“绿巨人”昵称得之于,它的外观连续了普速列车的国槐绿的底色,体现出新款复兴号对老机车的继承性。车身采用的流线型外形,内部服务设施设备与复兴号动车组一致,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

昆明至攀枝花动车(攀枝花到昆明首趟动车开行)(2)

动车内部

“第一次坐这种车,车上环境很好,和以前的普快列车相比完全是两码事。”攀枝花旅客王女士和朋友刚登上这趟动车,就拿出手机拍个不停。她说,在车开起来之后,感觉“绿巨人”和其他和谐号、复兴号动车组相似,舒适度很好,不同的地方就是车速比高铁慢,不过比普快列车则要快很多。

昆明至攀枝花动车(攀枝花到昆明首趟动车开行)(3)

首趟“绿巨人”动车车票

D793次动车列车长赵玉秋向红星新闻记者介绍,相比起传统普速列车,增加了不少贴心设计。现在的很多普速列车最大的问题是不能上网,充电不方便,“绿巨人”都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全列禁烟。红星新闻记者看到,车厢内可以看到WiFi全覆盖的标识,每节卧铺车厢内都有充电插座。

昆明至攀枝花动车(攀枝花到昆明首趟动车开行)(4)

“绿巨人”动车 刘家成 摄

“该动车组有短编组和长编组两种型号,首趟开行的为短编组,定员720人,今天共有818名旅客登车,其中有98人是无座票。”赵玉秋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成昆复线与老成昆铁路相比,车上不仅有WiFi全覆盖,手机4G信号也很稳定。“经常乘坐老成昆铁路的列车旅客都会发现,一路上很多地方的手机信号不好,但是成昆复线攀枝花至昆明段沿途新建了许多信号基站,基本能够保障手机全程有信号。”

昆明至攀枝花动车(攀枝花到昆明首趟动车开行)(5)

“绿巨人”动车 王东 摄

背后:

沿线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

龙川江三线大桥创造新世界纪录

成昆复线设计单位、中铁二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成昆复线工程沿线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断裂构造及褶皱构造发育,滑坡、崩塌、错落、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山地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其中以穿越含盐地层最为典型,这给勘察设计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

昆明至攀枝花动车(攀枝花到昆明首趟动车开行)(6)

“绿巨人”动车抵达昆明站

例如,楚雄彝族自治州的黑井古镇自古便是产盐重镇,龙川江畔盐井密布,全长13406米的骄子山隧道在此穿越而过。据中铁二院设计人员介绍,含盐地层中的盐粒子对隧道混凝土结构产生侵蚀作用,同时盐粒子结晶膨胀将对铁路运行安全造成影响。对此,设计人员提高混凝土密实度、添加耐腐蚀剂、隔离层等综合防腐措施来提高结构的防腐蚀能力,采取加强排水系统、加强二衬钢筋布置等措施降低结晶膨胀对结构的危害,形成保护隧道的“金钟罩”,有效控制了含盐地层对工程结构的影响,为今后铁路建设中隧道穿越含盐地层的方案处置提供了范本。

昆明至攀枝花动车(攀枝花到昆明首趟动车开行)(7)

列车长赵玉秋介绍动车情况

成昆复线攀枝花南至广通段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达500米,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采取高线位方案,有效规避沿线不良地质对运营安全产生的危害。

位于攀枝花南站出站段的海控湾特大桥,在小半径曲线节段拼装梁取得突破,是国内曲线半径最小的64米节段拼装梁,同时也是国内铁路桥梁中最大跨度的节段预制拼装预应力混凝土双线简支箱梁桥,全长1496.24米。为保证桥梁与周围景观相协调,该桥采用了16孔64米跨度简支箱梁跨越深谷。期间,总重量2200吨的架桥机在接近30层楼高的80米高空完成全部箱梁施工,其难度不亚于一场高空杂技表演。

昆明至攀枝花动车(攀枝花到昆明首趟动车开行)(8)

体验旅客留影

大树村龙川江三线大桥在跨越老成昆铁路过程中,为避免施工期间对既有铁路的不利影响,采用转体施工法进行建设。该桥单体转体重量7350吨,总重量达14700吨,这一桥梁墩中转体设计方案,在桥梁转施工的高度、单体重量上都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桥梁建设取得新突破。

红星新闻记者 江龙 摄影报道

编辑 万维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