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巾(尽jīn)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看就是织布最后剩下的布头。在织布开始和结束经线无法上下分开让线梭子通过,为避免浪费,就截其两头,带有适量布头,做拭布或洗手后擦干用的手巾。笔画构型也诠释了其是小布头的结论。短竖“丨”表示纬线延纵向(经线)缠绕;横折弯钩“”表示相对经线围绕的纬线;中间的长竖“丨”指示纬线无法全部把经线缠绕起来,总会留有部分经线。最后裁去布的两头作手巾用。借“尽”声表示巾为布的尽头。巾作偏旁部首的字有帀、币、布、帅、市、师、吊、帆、帷、帐等。

汉字的偏旁部首表格(汉字的偏旁部首通解)(1)

巾的本义为织布最后的布头。引申1佩巾,拭布,相当于现在的手巾,如花巾、小丝巾、巾帚(拭巾和扫帚);2.缠束或覆盖用的织物;如领巾、围巾;3.头巾,如巾帻(头巾)、巾冠(巾和冠)、巾絮(头巾)、巾帽(头巾和帽子);4.巾箱,如巾笈(存放巾帛、书卷的小箱子);5.包裹、覆盖,如巾幂(用来覆盖礼器的布帛,引申为“覆盖”)。

87.屮(扯chè 草cǎo)像草木丛生之形。两屮做,指。也有以屮作的。屮的笔画释义为:竖折横“”指示下凹的地形,指示低洼地草木生长旺盛;中间长竖“丨”指示地面上下的根和茎相连;左面的短竖“丨”指示草的高度长短不一。“”是屮的变形,指示草的根不一定全部垂直向下,也有斜向下生长的根。屮借“扯”声表示草之间相互牵扯交联;屮借“草”声说明屮为春天早生植物。因艸简化为“艹”,以“屮”作偏旁部首的字较少,如屯、出、蚩、粜等。

出(抽去切chū从古文字分析是一只脚从凵穴中,应该是“㞢(止)”的省形和凵组合而成的字,意思是一只脚从陷入的泥坑中拔出来。楷体理解也可认为出是由屮和凵组成的字。凵表示张口,指示草初生将地表面顶开,破土而出。借抽(chōu)去(qù)的切音(chōu qù)表示草木抽芽,离开凵穴出来。

汉字的偏旁部首表格(汉字的偏旁部首通解)(2)

出的本义为草木初生破土而出。引申1.为出入的“出”。出去,出来,与“入”相对,如出关、出塞;2.出现、显露,如出日(日出之处);3.生产,出产(生产);4.高出、超出,如出月(出了本月);5.使出、拿出、取出,如出捐(拿出);6.发出,发布,如出布告;7.出版、张贴出,如出书、出期刊;8.出仕,如出充(出任);9.逃亡,如出彀(逃出樊笼)、出甲(指逃兵);10.出嫁,如出女(已嫁之女);11.发泄,如出火(发泄欲火);12.出生,如出胎(降生);13.驱逐,如出夫(被逐出的赘婿);14.遗弃、休弃,如出母(被父休弃的生母);15.清除,如:出粪(清除粪秽以肥田);16.除去,如出洁(清除);17.出山(比喻出来干事);18.卖出,如出笏(卖掉);19.指军队出动,如出卒(出兵,派出军队)、出旅(出兵,出军);20.杀,处决,如出人(处决犯人);21.开脱罪名,如出脱(从轻发落或免予处理)、出活(开脱);22.经过,如出边(渡越边境);23.发生,如出事(发生事故);24.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显露或完成,如想出、看出、打出、冒出。

88.止(拟声zhǐ)是趾的初文。甲骨文和金文是画人的一只足,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止字楷化后是上和竖“丨”的组合而成。上表示足立于地面以上,“丨”表示垂直,合意就是一腿足垂直立于地面上面而不动,另一只腿足随其后停,是走动中两腿未并拢前就停止的状态。“正”是双腿足同时垂直立于地面。读音来源足接触地面的撞击声即跺地声。止后加归类符号“”作趾,专门指示脚,把“止”字从中解放出来表示运动停止状态。止是偏旁部首字,如址、芷、祉、正、此、步、武、歧、肯、些、歪、耻、此等。

汉字的偏旁部首表格(汉字的偏旁部首通解)(3)

汉字的偏旁部首表格(汉字的偏旁部首通解)(4)

止的本义为脚直立于地面。引申为1.停住,中断进程,如止步、止怒、止泻、止戈(停止干戈,平息战争)、止止(犹止之,停止,止住)、止雨(使雨停止)、止泊(停息)、止军(让军队停止前进);2.阻止,不让进行,如止遏(阻止,抑制)、止哭(止住哭声)、止节(阻塞,节制,抑制)、止塞(阻止,堵塞)、止暴(制止暴戾行为);3.驻守 ,如止壁(顿兵扎营)、止舍(驻扎宿营)、止守(留守)、止次(驻扎);4.居住,如止息(住宿,休息)、止居(安居,定居)、止托(寄居);5.停留,逗留,如止顿(止留,停留)、止泊(停息)、止于至善(处于最完美的境界);6.仅;只,如止露尻尾、止有剩骨、止衣(只穿)、止可(只能,只可);7.在句末可表肯定陈述语气,相当于“呢”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89.攴(扑pū破 pō)是个象形字衍化而来,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隶变楷化后由上的省形“”和“又”组合为攴。又指示手;上“”表示手持权杖或教鞭向上举起;攴为手持权杖或教鞭上举击打的过程。借“扑”声表示手持教鞭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使犯错学生产生敬畏之心;借“破”声表示敲击过猛容易造成皮肤破裂。攴也是汉字的偏旁部首之一,如敲、敁等。

敲(拟声qiāo )是由高和攴结合而成。高表示高举;攴指示手持教鞭;总体会意为手持教鞭高高举起轻轻击打学生的过程。读音是模拟敲击发出的声音。

汉字的偏旁部首表格(汉字的偏旁部首通解)(5)

敲的本义为高举教鞭轻轻击打。引申为1.叩打,如敲扑(拷打)、敲翻(打断);2.推敲,如敲实(摸底、探虚实)、敲句(推敲语句)、敲推(推敲);3.敲诈,如敲削(敲剥,敲诈剥削)、敲磕(敲诈)、敲磨(犹敲剥)。

攵(扑pū )是攴简化而来,笔画释义更能体现其意义。攵是由撇“丿”、横“一”和“乂”组合而成,主要做偏旁部首,用在有些字中替代攴,如收、攻、改、孜、敬、敞、敦、数等。“丿”表示向下、向内、阴柔等,这里指示向下轻轻用力;“一”指示教鞭或戒尺;“乂”指示治理适宜、合理得当;攵的总体会意为,手持戒尺或教鞭要轻轻用力敲打学生,不可往死里打。读音如攴,还是借“扑”声指示手持教鞭的敲打的过程。

教(校jiào)是孝和攵会意而成的字。孝(效)为上行下效,讲明道理,让学生信服;作出榜样,让学生有师法的标准。教借“校”声表示校正人的不端的思想行为,长其善救其失。

汉字的偏旁部首表格(汉字的偏旁部首通解)(6)

教本义以手持杖或执鞭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如教民(教育人民)、教导、教戒(教导和训戒)、教告(教导教诲)、教演(教练、演练)。引申为1.叫、让,如教令;2.宗教,如信教、教乘(指佛教、佛法);3.教育、教材,如教席、教职(教师的职位)、教术(教法、教育的方法);4.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别人,如教课、教书、手把手教、教唱歌、教书匠。

“教”并非“棍棒出孝子”。教的表现形式是“上行下效”,即施教者要讲清道理、作出榜样,受教者才有师法、效仿的对象。教的核心内容是“启蒙养正,启智明道”。即以外在的训诲引发内在的潜能,使受教者产生“教”之饥渴与需要,循序渐进,进而达到心向善、自明诚的境界。教的实践起点是尽孝,终极目标是知恩图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进而把关爱父母之心推广到关爱他人、社会、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教的必要手段是校正儿童不良的思想行为,长其善,救其失。“教”的方法是覆审启发;“校”的方法是“敲”(巧击),爱恨兼施:教鞭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使儿童知教之爱而悔,知教之恨而畏。严禁体罚,不校而诛,摧残心灵,贻害子孙。这就是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与精神,对今日之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教育不是工业产品设计,更不是生产流水线。再高明的教师不可能设计产生出伟人。教育是通过外在的训诲开发人有价值的潜能。革命、养性,陶情、创意、启智、明道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与过程。

90.日(拟声)是由象形字,甲骨文“”、金文“”画圆圈中间加点,表示太阳。隶变楷化后用笔画诠释了“日”字。楷体取消了圆形笔画,受易经影响,天圆地方,用方来代替圆。日是由口和一横“一”会意而成的字。“囗”来指示太阳的圆形;“一”表示阳,日为阳之精,万物生长靠太阳,又可指示数字一,只有一个太阳。读音模拟“阳覆阴”之声,即男子行房事之声。现在骂人之语“日他娘”尚存原意。读“ri”字只有此字。日是汉字的偏旁部首,如旧、旦、旮、旯、早、旱等。

日的本义为太阳,如日出、日落。引申1.指日本;2.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白天(跟“夜”相对),如日日夜夜、夜以继日;3.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昼夜、天,如今日、明日、改日再谈;4.用于计算天数,如十日、多日不见;5.每天、一天天,如日记、日产量、日新月异;6.泛指一段时间,如往日、来日、昔日;7.特指某一天,如假日、生日、国庆日;8.姓。

解字参考《中华字通》

汉字的偏旁部首表格(汉字的偏旁部首通解)(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