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底,刘邓大军势如破竹,解放大西南。在一片欢呼雀跃中,刘伯承没有就此止战,他亲率大军,打入彝区,并向部下184师政委梁文英委派任务:一定要找到他。

“此人是我的结拜兄弟,将在西南军政委员会入职,这是早已和主席确定好的。你务必找到他!”刘伯承反复叮嘱。不久,梁文英带回一面红旗,看得出有些年头了,却完好无损,旗上写着:中国夷 (彝) 民红军沽鸡 (果基) 支队。

刘伯承指挥打黄维兵团是哪一集(刘伯承亲自下令只为找到一人)(1)

刘伯承双手颤抖着接过红旗,只听梁文英用悲戚的声音说道:“小叶丹已牺牲,后人也不知所踪。”话音刚落,刘伯承热泪盈眶,久经战场的将军经受不住这噩耗,一连后退好几步,站都站不稳。梁文英扶他坐下,缓了好一会儿,刘伯承才自言自语道:“兄弟,大哥还是来晚了一步,大哥对不起你呀!”

想起小叶丹,往事浮上心头。那是1935年的事情:

红军脚下两条路

1935年5月,红军渡过金沙江,暂时摆脱了敌人强势的围追堵截,准备继续北上,抢渡大渡河。这时,摆在红军脚下有两条路:一条是沿宁雅正道,也是唯一的“官道”,蒋介石布下20万重兵在此把守,企图将红军主力歼灭于大渡河以南;另一条是密林小道,途中必须穿过彝族地区。

说起彝族,那历史可就长了。当年诸葛亮在大凉山,打了半年,七擒孟获,彝王才臣服。太平天国时期,石达开带领部队途经大凉山,被彝王挡住去路。前有彝王,后有清兵,石达开走入绝境,两万精兵,全军覆没。

蒋介石只在大路上布重兵,就是断定红军只敢走“官道”,不敢走小路。如果红军想不开决定走小路,一定会成为“第二个石达开”,在与彝族交战中消耗殆尽。毛泽东看破了老蒋的想法,决定走小路,由刘伯承等人率部作为先遣军,向彝族借道。

为避免重蹈石达开的覆辙,毛泽东指示:“一定要和彝族人处理好关系。”这不只是为打仗开路,更是实行对少数民族的友好政策,向少数民族宣传我党理念,具有促进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

刘伯承指挥打黄维兵团是哪一集(刘伯承亲自下令只为找到一人)(2)

刘伯承接到指示,立即下令:每位红军战士都要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绝不向彝民开枪,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态度要友好。红军得令,由王耀南率领工兵连先行探路。

狭路相逢被扒衣

工兵连领命出发,拿着枪向密林深处走去。走到半路上,突然一群赤身裸体的人从对面跑过来,战士们吃了一惊,找到领头人问:“这是怎么回事?”领头人看见红军的特殊衣着,认出是共产党的队伍,直言:“我们是外省的客商,路过此地哪知遭到彝族抢劫。这不,东西被抢光了,衣服也被扒了。”

红军是何等人,经历过多少事,怎会相信这充满漏洞的片面之词?经循循善诱,细细询问,恩威并施,这个领头人才说出他们的真实身份。原来是国民党某团长率一个连,带领县长、团练局长和家眷等数百人,逃进彝区。

诉苦道:“没想到一进彝族区,就被挡住去路,整个连被缴了械。县长和团练局长被活活打死,官太太们也被羞辱,眼睁睁看着团长没了。我们害怕就逃了回来,没想到在这里路遇红军,求求你们行行好,放我们过去吧!”

领头人说起发生在彝区的事,仍心有余悸,声泪俱下,双腿一弯就跪下了。战士们一把将领头人提起来,见对方如此惨状,王耀南让战士们将有多的衣服拿出来分给他们,并对战士们说:“他们害过人,现在也受人害,就让党组织慢慢改造他们吧。”

刘伯承指挥打黄维兵团是哪一集(刘伯承亲自下令只为找到一人)(3)

图|王耀南

工兵连继续前进,遇山开路,遇水搭桥,他们在行军的同时,要为大部队把路修好。不久,河水中突然飘来密密麻麻动物的尸体和粪便,令人作呕,战士们被这臭气熏得晕头转向,纷纷呕吐不止。眼尖的战士看见不远处有竹管,将清澈的山泉引下来。

还没等所有人喝上水,竹管里的水突然停了,竹管碎成一节一节从山上滚落下来。大伙儿都不知是怎么回事,这时一群彝人从山上飘然而下,披散着头发,脸上涂满鸡血,大声叫嚷着,似乎在宣战,这场变故把战士们惊呆了。

他们将战士们围起来,不听任何解释,开始抢夺战士们手中的武器和器材,更难为情的是,他们把指导员和战士们的衣服都扒了。战士们感到屈辱,忍无可忍,一气之下就要开枪,指导员大呼:“不要开枪,坚守命令,不许开枪。”战士们只好把枪往边上一扔,往地上一躺,任由来者扒得连底裤都不剩。

这时,通讯员小刘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拨开簇拥到他身旁的彝族人群,高举挎包大喊:“李大将军在此!”彝族众人闻言纷纷后退,互相对视一番,不久便消失在茂密的森林里。原来小刘是个彝人,他常年挎着一个旧包,包上绣着一只绿色的蛤蟆。

常常被同志们作为打趣的对象。可这次小刘却说,是这只“大绿蛤蟆”救了他们,这是怎么回事呢?小刘解释道:“我挎包上这个是神像——李文学大将军。我们彝族有传说,李将军是观音菩萨座下蛤蟆精下凡,坐镇大小凉山20年,使妖魔不敢来犯。所以,李将军在彝族威望极大,只要将军一声令下,无人敢不从。”

刘伯承指挥打黄维兵团是哪一集(刘伯承亲自下令只为找到一人)(4)

图|杨得志

战士们被李大将军的故事吸引,听得津津有味时,杨得志率1团整整齐齐赶了过来。1团的战士看到工兵连衣不蔽体的惨状,开玩笑打趣说:“工兵连的兄弟很凉快嘛!这是去哪洗澡了?”此话一出,引得大伙儿笑到抽筋,前俯后仰,上气不接下气。

杨得志见状,严肃地表示:“不许笑!像什么话!”战士们纷纷立正,他自己却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团政委赶紧让大家发扬革命同志间的团结友爱精神,把衣服分一分。1营营长孙继先首先响应号召,只见他把大裤衩子一脱,交到王耀南手上,拍拍他的肩膀,憋笑着说:“哥,再脱我也没有了。”

工兵连被扒光一事像炸了锅般在部队中传开,战士们对此非常愤怒。他们不满的情绪很快反映到毛泽东那,毛泽东表扬工兵连坚决执行纪律的做法,还幽默地说:“到了倮倮国,你们算是入乡随俗,没什么可丢人的。”

“倮倮”是彝族旧称。听了毛泽东这席话,工兵连的战士们都十分高兴,从此引以为荣,一点都不觉得丢脸。后来同志们说起这件事,都觉得有趣极了。

歃血为盟彝海情

虽只是经历一场恶作剧般的交锋,但毛泽东、刘伯承等人意识到,如果不尽快消解彝人的敌意,流血冲突迟早会发生。面对僵持的局面,刘伯承坐在一块石头上闭目沉思,聂荣臻则一直来回走个不停。经过一番细思,刘伯承找来做群众工作的肖华,让他进入彝族区,找到彝族头领,协议过彝族区的条件。

彝族共有三个部落:老伍家、果基家和罗洪家,彼此不对盘。另一边,果基家的小叶丹听闻红军在附近驻扎,派管家沙玛尔格前去打探一二。沙玛尔格曾在汉族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汉语讲得非常好,出发不久,就恰好在半路上与肖华迎面相遇。

刘伯承指挥打黄维兵团是哪一集(刘伯承亲自下令只为找到一人)(5)

图|肖华

经过攀谈,沙玛尔格基本了解红军此番前来的目的,他对肖华说:“要想安全通过彝族区,就要获得彝族百姓的信任;要获得彝族百姓的信任,最好的办法就是与我们的首领小叶丹,结拜为兄弟。”肖华闻言,向刘伯承报告。沙玛尔格也回到部落,向小叶丹阐明红军借道与结拜的意向。小叶丹原名果基约达,他从小常听部落老人说:“汉人太狡猾,靠不住。”

红军是敌是友?小叶丹犹豫不决。沙玛尔格对汉人了解更多,经过和肖华的交谈,他觉得红军和军阀不一样。沙玛尔格对红军很信任,以项上人头为红军作担保。小叶丹和沙玛尔格一起长大,是从小过命的交情,见沙玛尔格如此信誓旦旦,便答应与刘伯承见上一面。

小叶丹一见到刘伯承,就按汉族过去拜大官的礼节,对他行叩拜大礼。刘伯承上前一把拉起他,微笑着说:“大清已经灭亡,大家都是兄弟,不兴过去那一套。”小叶丹听见刘伯承真挚的话语,高兴之余也非常感动。小叶丹感受到刘伯承的友好态度,连忙请他入座,好酒好菜招待。

经过多番接触和深入了解,小叶丹被刘伯承的气度折服,心中认定他做大哥,对红军借道一事也没有任何疑虑。于是,小叶丹决定在彝海边与刘伯承举行结拜仪式。

5月22日,一场对红军扭转危急形势,甚至对中国历史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仪式,在彝海之滨开始。蓝天湛湛,大海茫茫,彝海之滨二人心中如天空一般宽阔,如大海一般纯澈。

刘伯承指挥打黄维兵团是哪一集(刘伯承亲自下令只为找到一人)(6)

刘伯承拿着两盏酒杯,步行至彝海边,装入两杯海水。小叶丹左手拎着一只大公鸡,右手拿着一把刀,一刀下去割断鸡喉,鸡血直流。小叶丹把鸡血滴入装了海水的酒杯,两人各持一只酒杯,面朝彝海,双膝跪地。

在彝海和蓝天的见证下,两人立下誓言:“天地为证,彝海为盟,今天我刘伯承(我果基约达)结为异姓兄弟。今后必肝胆相照、互帮互助、团结一心,若有不忠不义之举,愿入十八层地狱。”说完,两人一饮而尽。

盟仪式结束,刘伯承取来一面小红旗,亲手赠给小叶丹。从此,这面红旗被小叶丹当作信物,妥善珍藏。此外,刘伯承还送给小叶丹一支手枪和十几把擦得闪闪发光的步枪,加强小叶丹部落的战斗力。小叶丹非常激动,牵来一头大黑骡子,这是他最心爱的坐骑。为回馈刘伯承的好意,小叶丹把这头独一无二的骡子送给义兄。

当晚,刘伯承设宴请小叶丹众人吃饭。席间,小叶丹十分义气地说:“罗洪家的部落居然不识好歹抢红军的东西,明天他要是敢再来,大哥你只管在正面狠狠地打,我带人从侧面攻入。我们兄弟俩双管齐下,把他们的寨子烧成灰,看他们还敢不敢!”

刘伯承深知彝族内部积怨已久的矛盾,劝解道:“彝人虽分三个部落,但要团结一致,共同对外。如今国民党军阀对你们虎视眈眈,进行欺压,你们更要团结起来,不要搞内斗。”

他伸出两只手、展开十根手指说:“ 你看,一根手指劲小,只有十根手指头紧紧握在一起,才能形成强大的拳头力量。”小叶丹听完点点头,又一次被刘伯承所折服,这是多么宽广的胸襟,多么真诚的好意!

刘伯承指挥打黄维兵团是哪一集(刘伯承亲自下令只为找到一人)(7)

刘伯承和小叶丹的结拜,是我党民族政策的一大步,也是我军民族政策的缩影。此后,大量彝族群众加入工农红军,成立“倮倮连”。“倮倮连”的战士性情耿直朴实、勇敢正直,在抗战岁月里,涌现出众多英雄。

刘伯承将结拜的消息报告给中央,毛泽东非常高兴,幽默地问了一句刘伯承:“结拜的时候是不是要下跪?”刘伯承如实回答:“是。”毛泽东又问:“你先跪是左腿,还是右腿?”

……

安全过境扭战局

小叶丹重诺守信,担心刘伯承部再遇袭击,亲自护送了很长一段路程,剩下的路则由沙玛尔格负责,直到将刘伯承部送离彝区。有了小叶丹护送,彝族其他部落不敢轻举妄动,先遣队顺利通过彝区。

临别之际,刘伯承对小叶丹表示真挚的感谢,并立下约定:“ 我们后面的红军大队还有很多,拜托你一定要将他们全部安全送出彝区。我们走后,红军的旗帜需要你们继续扛下去,将来我们会回来的!”小叶丹郑重的点头答应了。

小叶丹一直记得对大哥的承诺,尽力阻止自己部落和其他部落的彝族百姓,往返于大凉山间。当后续部队通过彝区时,小叶丹举起刘伯承送给他的红旗迎接,在他的引导下,后续红军安全通过了彝区。

当红军后续部队在彝区行军时,彝族另一个部落——罗洪家,派人来试探红军。他们派了个没穿衣服的14岁彝族少女,作为探子前来打探情况。女孩若无旁人地走到红军队伍里,碰巧被康克清看见了,大姐一个箭步冲上去,给女孩披上衣服。

刘伯承指挥打黄维兵团是哪一集(刘伯承亲自下令只为找到一人)(8)

康克清不仅给女孩穿上漂亮干净的衣服,还招待她吃东西,送给她很多小礼物。女孩非常高兴,连蹦带跳地回了部落。此后,罗洪家再也没有来抢劫红军。

红军在彝族同胞的支持下,成功走出彝族区,飞夺泸定桥,抢渡大渡河,最后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正是这次彝海之盟,红军成功借道彝区、安全过境,彻底改变战局,扭转乾坤。

刘伯承后来回忆说:“假如当时结盟失败,或结盟不及时,哪怕拖延三天,老蒋的重兵就会向小路部署到位,那时我们就真成了石达开第二。”

叶丹已去心未远

刘伯承托付给小叶丹的两件事,一是护送红军过境,二是扛起革命大旗。红军已全部顺利送出彝区,第一项嘱托已完成,是时候兑现第二项嘱托了。

红军过境不久,小叶丹在彝族召开大会,号召各部队:“团结一心,共抗军阀”。在小叶丹的努力游说下,相斗多年的彝族部队慢慢团结起来,他们将武装力量集中到一起,击败受国民党控制的彝族势力邓秀廷。

这次战斗取得非常大的胜利,大快人心,彝族内部更加团结,一致对外的形势终于形成。可惜好景不长,邓秀廷在国民党的扶持下,很快东山再起,势力日渐壮大。

邓秀廷为人阴狠狡诈,奸险无比。对听从他号令的彝族百姓,邓秀廷一律重金收买;反之,则被残酷镇压或屠杀。在国民党的授意下,邓秀廷和一贯与他作对的小叶丹玩起了阴谋诡计,邓秀廷设计抓捕刘伯承留在小叶丹身边的红军指战员,以此要挟小叶丹。

刘伯承指挥打黄维兵团是哪一集(刘伯承亲自下令只为找到一人)(9)

小叶丹对红军情深义重,见兄弟被抓非常着急,费尽周章凑出1500两银子,才从邓秀廷手上将人赎回。见一计不成,没有搞垮小叶丹,邓秀廷再次心生毒计。他命人潜入小叶丹居所,偷到了刘伯承写给小叶丹的几封信函,以及红军对小叶丹的委任状。

信函和委任状本没什么可指责的,但经不住邓秀廷添油加醋,混淆是非,他称小叶丹收了好处,为一己之私出卖整个彝族利益。这使原本团结一致的彝族谣言四起,怀疑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互相难以信任。内部联盟土崩瓦解,散作一盘散沙,并向小叶丹部落发起反攻。

对方实力太强,为保全部落,小叶丹被迫交出所有枪支弹药,还赔偿了大量牲畜和白银。小叶丹被抓进监牢,“兴师问罪”。他唯一留下的就是刘伯承交给自己的红旗,被抓前郑重将旗帜交给妻子和胞弟,请他们务必妥善珍藏。

小叶丹说:“大哥和红军一定会回来,这面红旗是我们的信物。等他们回来,你们一定要亲手将这面红旗交到大哥刘伯承手中。”

妻子接过红旗,含泪答应了丈夫的请求。之后,小叶丹被邓秀廷折磨了整整一年。他毕竟是部落首领,邓秀廷不敢轻易将其杀害,只能不断敲诈,把财物榨干,才将其释放。

小叶丹脱离了邓秀廷的魔爪,却没能逃过国民党的精心布局。1942年6月,国民党在彝族内部挑拨离间,好不容易团结几年的彝族部落,又回到冲突和混战的局面。在战斗中,小叶丹不幸身亡,牺牲时年仅49岁。

刘伯承指挥打黄维兵团是哪一集(刘伯承亲自下令只为找到一人)(10)

图|彝海结盟纪念碑

年底,大西南获得解放。刘伯承第一件事就是回彝族,找到小叶丹。此前,组织已计划任命小叶丹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处理西南事务。刘伯承怀着兴奋而紧张的心情,期待兄弟重聚,把酒言欢,共同庆祝伟大的胜利。

没成想等到的却是,小叶丹已在数年前牺牲的消息,刘伯承抚摸着斑驳的红旗悲痛不已。小叶丹的后人早已不明踪迹,直到小叶丹牺牲51年后,其后代才被找到。此时,刘伯承已经离世多年,而他身边的人依然对小叶丹后人很重视,给予他们一定的照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