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通俗演义小说中,白马银枪的武将形象素来为人所喜爱,代表人物如三国之赵云,隋唐之罗成。但不同于赵云,罗成是小说虚构人物,其历史原型为隋末猛将罗士信。

虽然部分隋唐通俗演义小说(评书)中,既有罗成、又有罗士信,但在明代的《大唐秦王词话》中,明确指出罗成就是罗士信,士信是罗成的字。

而小说中被设定为憨傻大力士的罗士信明显与正史中的罗士信形象不符。

历史的罗士信是罗成吗(隋末猛将罗士信)(1)

历史上罗士信十四岁从军杀敌,小说中罗成也是少年英雄;历史上罗士信用长矛,小说中罗成用枪;历史上罗士信曾在瓦岗军李密手下效力过,小说中的罗成也有相同经历;还有降王世充、降李唐、死于刘黑闼之手等诸多历史与小说相同之处……故而,普遍观点认为历史上的罗士信就是小说中罗成的原型人物。

演义评书中的罗成胯下闪电白龙驹、手持五钩神飞亮银枪,位列隋唐第七条好汉,其大破一字长蛇阵、回马枪杀杨林、勇夺武状元等故事已广为人知。那么,作为罗成历史原型的罗士信也如这般勇猛无敌吗?

十四从军 骁勇狠戾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隋朝末年,炀帝强兵黩武,数征高句丽,征集百万民夫转运军需物资,百姓苦不堪言;加之此前大兴土木,建东都、开运河,黎民早已不堪其负,各类农民义军蜂拥而起,反抗隋朝暴政。

邹平人王薄聚众在长白山起义,自称“知世郎”,并作了这首著名的《无向辽东浪死歌》。

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王薄会同左才相、孟让攻打齐郡,齐郡通守、隋末名将张须陀

率军镇压,罗士信自此登上历史舞台。

历史的罗士信是罗成吗(隋末猛将罗士信)(2)

当时罗士信年方十四岁,估计还没完全长开,史书记载他短小精悍(年十四,短而悍)。看到有机会杀敌立功,罗士信遂向张须陀请愿,意欲随军出征。

张须陀打眼一瞧,表示你这小孩乳臭未干,这打仗是大人的事儿,小孩子瞎掺和什么。再说了,上阵打仗得穿盔甲,你穿得动吗(汝形容未胜衣甲,何可入阵)

罗士信说你别看不起人啊,随后穿着两副盔甲,背着两壶箭,飞身上马。即使张须陀戎马半生,也不禁被罗士信的风采所折服,大加赞赏,于是允许他随军出征。

不久后,张须陀在潍水与敌人遭遇。贼军刚把阵势列好,罗士信就纵马冲入敌阵,刺死了好几个人,还斩首一级。然后,罗士信在两军阵前玩起了“杂技”,将所斩首级抛向空中,用长矛接住,一边玩还一边在阵前骤马驰骋。不得不说,这个“杂技”很残忍,把敌军都看傻了,这是哪来的煞神,吓得不敢逼近,张须陀趁势掩杀,王薄大败溃散。

(贼)阵才列,(罗)士信驰至贼所,刺倒数人,斩一人首,掷于空中,用枪承之,戴以略阵。 贼众愕然,无敢逼者;(张)须陀因而奋击,贼众大溃。——《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三十七》

敌人逃跑,罗士信才不管什么“穷寇莫追”,血气方刚,又继续追击,每杀一人就把鼻子割下来以报军功。

从上边这些行为来看,罗士信年纪不大,戾气倒是不小,可能这也是个别版本的评书演义中罗成性格阴狠的创作来源。

经历此战,张须陀更加重视罗士信,认为是他是勇将之材,不仅将自己的坐骑赐给罗士信,还让其跟随在身边,亲手培养。

此后,罗士信跟随张须陀在战场出生入死,经常先登陷阵。

征讨反王卢明月时,张须陀征募敢死之士偷袭敌军营寨,诸将默然,只有罗士信与秦叔宝请战。二人乘卢明月追击佯败的张须陀时攻打其大本营,身先士卒,亲自登上营门斩杀守兵,士气大振,张须陀回兵夹击,杀敌无数,卢明月仅率亲卫百人得脱。

历史的罗士信是罗成吗(隋末猛将罗士信)(3)

隋炀帝耳闻张须陀、罗士信的战绩后十分高兴,很想看看他们英勇作战的场景,但古代没有照相机啊,咋办?

有办法,炀帝派出了随军记者,额,不对,是随军画师,将他们冲锋陷阵的场景画下来送到朝廷。

数易其主,归降唐朝

三年后,张须陀兵败战死,罗士信归于隋将裴仁基麾下。

次年,裴仁基因朝廷不给前线将士记功赏赐,又有监军御史萧怀静内部掣肘,被迫反隋投降瓦岗李密。

李密喜爱罗士信骁勇,任命为总管,令其继续统领本部兵马。

历史的罗士信是罗成吗(隋末猛将罗士信)(4)

李密征讨王世充时,瓦岗军兵败,估计罗士信又想来个军前杂技振奋军心,或者是想效仿关二爷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单骑冲阵。结果遭到对方集火,演砸了,倒在了冲锋的过程中,不幸被俘。

(李密)败,士信跃马突进,身中数矢,乃陷于世充军。——《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三十七》

王世充缺少将才,厚待罗士信,到了什么地步呢?史书记载“与同寝食”,简直就是刘备对待关羽、张飞的翻版。

可王世充终究不是仁厚的先主,俘获了李密手下的邴元真等大将后,也就不稀罕罗士信了。

据说王世充的侄子王道询看中了罗士信的战马,罗士信不给,王世充竟强行将马夺去赐给王道询。

坐骑是武将的第二生命,这下罗士信不干了,说好的做兄弟呢?你不仁别怪我不义,于是带着部曲就投奔了李渊。

智勇兼备 不降被杀

李渊封罗士信为陕州道行军总管,反攻王世充。罗士信遂引军至洛阳,攻打千金堡。

千金堡守军坚决反抗不投降,甚至在言语间“亲切问候”了罗士信的家人。罗士信大怒,你不投降是嘛,给我等着。

当夜,罗士信派了数百人带着婴儿(也不知道哪里找的)来到千金堡下,声称我们是从东都洛阳来投奔罗总管的,随后又让婴儿哭闹,继而假装说认错路了,迅速逃离。

历史的罗士信是罗成吗(隋末猛将罗士信)(5)

堡中守兵信以为真,认为这些人是从东都逃出来的百姓,于是出堡追击。而罗士信早已沿途安排伏兵,待堡门一开,纵兵出击,杀入堡内,可能是白天骂得比较狠,罗士信进堡后将守兵杀得一干二净。

平定王世充后,罗士信因军功被封为剡国公。

小说中罗成是遭到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忌恨陷害,不得入关,被刘黑闼部将苏定方诱至淤泥内乱箭射死。除了二王陷害、死于乱箭等小说发挥加戏,基本与罗士信的最终历史结局吻合。

割据河北的窦建德死后,其手下刘黑闼召集旧部继续和李唐交战。时秦王李世民奉命征讨刘黑闼,洺水城望风归降,李世民遂令王君廓守城。但敌军人多势众,攻打得很急,王君廓守不住,率人突围而出。

李世民问诸将谁敢守城,只有罗士信愿往。但此次罗士信没有了攻打卢明月时的好运气,他进城后,天公不作美,大雪纷扬而下,刘黑闼又派兵急攻。因为大雪,道路泥泞,大军来不及救援(士信已入,贼悉众攻,方雨雪,救军不得进),城陷后罗士信被俘。

刘黑闼意欲招降罗士信为将,然罗士信宁死不降,遂遭到杀害。李世民听说后万分悲伤,重金将他的尸体赎回,加以厚葬,赐谥号为“勇”。

结语:

当初,罗士信受裴仁基厚待,而裴仁基被王世充所杀。待到东都平定,罗士信敛葬裴氏父子在北邙山以报知遇之恩,并说:“我死后当葬在墓侧。”后来,果然如此。

史书记载罗士信骁勇善战,大军出征时往往充任先锋官,撤退时断后;战争中缴获的战利品都分给有军功的部下,或者脱下自己的战袍、坐骑进行赏赐,所以将士愿意为其所用,每战皆效死命。

然而他极重军法,即便关系亲近、故旧之人触犯军令,也不法外开恩,因此,部下也不是很愿意跟随他。

以此观之,罗士信倒颇有曹魏名将于禁之风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