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千年博物馆镇馆之宝(东瓶西镜老物件里的旧时光)(1)

崔兆森收藏的老式照相机

一眼千年博物馆镇馆之宝(东瓶西镜老物件里的旧时光)(2)

崔兆森小时候家中的大门

一眼千年博物馆镇馆之宝(东瓶西镜老物件里的旧时光)(3)

崔兆森拿起一个带着锔子的瓷碗

一眼千年博物馆镇馆之宝(东瓶西镜老物件里的旧时光)(4)

“东瓶西镜”,寓意“平平静静,平安一生”

济南市市中区春元里小区里,隐藏着另外一个世界,也许你曾经路过进入这个世界的入口,但你可能却因它的平淡无奇而匆匆离去。踏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空旷的客厅,但打开那扇通向地下室的朱红大门,时间就倒流回到了百年前,三代人的岁月风尘拓印在了每一片碎布,每一条裂纹中。

鲜少有人知道这个名叫“齐泉博物馆”的博物馆已经注册了4年,它凝聚的是馆长崔兆森和其他爱好者们的心血,每一件收藏都是馆长不可多得的宝物。“收藏历史,珍藏记忆。”这是崔兆森的收藏理念。文/图记者孙倩

一眼千年博物馆镇馆之宝(东瓶西镜老物件里的旧时光)(5)

一眼千年博物馆镇馆之宝(东瓶西镜老物件里的旧时光)(6)

家庭博物馆来自一个收藏时光的人

一张八仙桌,两把一统碑椅子,中堂下的条几上东边一个钧窑瓷瓶,西边一面老旧镜子,这样质朴的家庭格局,曾是几代人心中的回忆,它寓意的是祖祖辈辈心中最大的期盼,“东瓶西镜”,生活平平静静。在齐泉博物馆的入口处不远,就是这样的格局。

这间家庭博物馆是崔兆森承接父辈的心愿,将他们三代人百年的生活浓缩在了一间400平方米的地下室里。为了这间博物馆,72岁的崔兆森和他78岁的哥哥崔兆林付出了多年的心血。

崔兆森很小的时候,曾在这张八仙桌下绕膝于父母身边,如今,父母不在了,崔兆森也逐渐满头白发,但这些褪色的家具却将芬芳岁月延留了下来。

煤油灯、机械胶卷照相机、1992年的大哥大、磁带、烫壶,崔兆森收藏的东西跨越了半个世纪。“我收藏的东西都不贵重,但有时也能代表了岁月的变迁。”说着,戴着老花镜的崔兆森拿起了一个瓷碗,在那架能明显看出岁月痕迹的置物架上,还有与这个瓷碗“同龄”的餐具们。“这些碗都是摔碎了的,后来又用锔子锔了起来。”碗壁上的摔痕,每隔一厘米就清晰可见有连成串样的锔子,“那时候的经济条件不好,用什么都要节省些。”崔兆森轻轻地将碗放下。

之所以留着它们,崔兆森说简单来说就是为了收藏历史,珍藏记忆。

一眼千年博物馆镇馆之宝(东瓶西镜老物件里的旧时光)(7)

一眼千年博物馆镇馆之宝(东瓶西镜老物件里的旧时光)(8)

每一样收藏品都是时光的馈赠

针线簸箩、袜板子、篦子,看着这些小时候用过的东西,崔兆森介绍着,在距离我们几十年以前,生活还与现在有“天壤之别”。崔兆森拿起了一个竹篮子样的东西说,“这叫干粮筐子,小时候家里没有那么多白面馒头,家家户户都是蒸些干粮。”崔兆森记得,为了防老鼠,只好把干粮筐子挂在房梁上或虚棚下,“但其实也为了防止孩子偷吃干粮。”崔兆森记得,那时家家户户的粮食供应都是有计划的,所以每次在外玩的孩子回家后将小手伸进筐子时,都能听到大人们的呵斥,“不要乱动干粮,马上吃饭了。”

1979年,崔兆森有了孩子,生活同时也富裕了起来,他在商铺里买了铁盒的饼干,等着女儿从幼儿园回来,他觉得,“孩子和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这两两对比,能体现时代的进步。”

再往前走去,能看到刻着“黄发呈祥”四个大字的寿匾稳稳的倚在博物馆的一面墙上,匾额下是一扇古旧双开老榆木门,门最中央横插一把未上锁的锁头,“小纬六路南街60”的门牌号还挂在它原本的位置上。崔兆森说,1956年,他们一家搬到了小纬六路南街,三十多年后,街道拆迁,在离开这条街道前,他还曾从地面的废墟上拾起了街牌和门牌,成为永远的旧居“念想”。

说起油灯,在崔兆森的博物馆里,收藏着不同年代的油灯,有用豆油的瓷灯台,“买不起豆油的人家就放一些蓖麻油”,再放一根捻子,后来是燃煤油的洋油灯,再后来才是现在的电灯。这些灯具的“成长”,往往就已经经历了很多年。与灯具相仿的,还有手机、照相机、电视机的变迁,“只要能追溯到最原始的机器,我就尽可能的保留着。”崔兆森说。

一眼千年博物馆镇馆之宝(东瓶西镜老物件里的旧时光)(9)

存留档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

如今即便远在万里,沟通也只需动动手指,一条消息就可在几秒内传送到,但是在上个世纪,人们都是用笔写信以寄情长。崔兆森收藏了多年来朋友们寄来的信,且装订成册。这其中不乏是爱人或友人相赠,“还有一封是爷爷写给哥哥的信。”崔兆森说,这封信是爷爷劝诫哥哥要珍惜光阴,切不可将读书抛之脑后,“爷爷还借用了《读书歌》里的诗,读得书多胜大丘,不用耕种自然收,日里不怕人来借,夜里不怕贼来偷。”

在齐泉博物馆,物件虽多,但文字的比重也不容忽视。“我母亲为我留下了很多东西。”崔兆森看着一厚摞课本回忆道,当年家里居住条件最困难的时候,一家十口人居住在57平方米的屋子里,“母亲收藏的不易,我更要完整的保留。”崔兆森拿起旁边的一个石板,那是启蒙时他每天塞在书包里的“本子”,“当时条件不好,我们就用滑石在石板上写字,充当练习簿。”

1970年,崔兆森开始保留日记,到今日,已经有50个年头,日记本一共是119本,崔兆森将这称为是岁月流逝中的一个平民生活史。他将每一天做了什么都记录了下来,这样每一天都区别于任何一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只是没被记录下来。”

119本日记完整的占据了博物馆的一个橱柜,后来崔兆森将它们全部录入到了一个8G的储存卡里,这1500万字的日记却仅占据了储存卡2.5%的容量。他感慨,这就是时代的进步。

家风的传承祖祖辈辈不能丢弃

作为一名党员,崔兆森也曾得到很多的荣誉,艰苦奋斗的历程也都被转化为一本本躺在展柜里的证书,其中让他最引以为傲的是“优秀党员”称号,他说更在意的往往不是荣誉自身,“我留着它们,是对自我过往的见证,也是为了警示我的后一代,希望他们能不忘艰苦奋斗的精神。”崔兆森抚摸着那扇玻璃,凝望着父亲留下的衣衫。

一眼千年博物馆镇馆之宝(东瓶西镜老物件里的旧时光)(10)

一眼千年博物馆镇馆之宝(东瓶西镜老物件里的旧时光)(11)

父亲用过的东西,母亲八十年前的嫁妆,崔兆森都完好的保留了下来,他从这些保留的物件中还能回忆起父母的恩情。但同样,崔兆森也将有关女儿的所有档案尽可能的保留了下来。

在崔兆森的一个档案柜里,存有他本人上万件、32本纸质档案,这其中有他的履历表、老照片、还有自己出生那年的旧报纸。“我父亲的档案中有他的老照片、选民证,甚至还有他去世后他的生前好友寄来的悼词。”崔兆森翻着翻着看到了年迈的父亲住院那一年的档案,记录着父亲每天的精神状况、治疗药物、食量大小,“把他们留下来,也是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真正明白孝、传承孝。”崔兆森说。

在齐泉博物馆里,能看到一个家庭的历史,也能看到一个城市的变迁。循着老物件,追忆往昔,静静的走在这样的风景里,你自己也会变成风景。

民营博物馆出路何寻?

维持与传承

一眼千年博物馆镇馆之宝(东瓶西镜老物件里的旧时光)(12)

一眼千年博物馆镇馆之宝(东瓶西镜老物件里的旧时光)(13)

位于济南市槐荫区的宏济堂博物馆

一眼千年博物馆镇馆之宝(东瓶西镜老物件里的旧时光)(14)

崔兆森正在介绍齐泉博物馆的藏品

一眼千年博物馆镇馆之宝(东瓶西镜老物件里的旧时光)(15)

齐泉博物馆的收藏品

72岁的崔兆森觉得,如今,偌大的博物馆只有自己和哥哥打理已是力不从心。再过几年,怕是更无力支撑日后的工作,这间家庭博物馆,未来又该何去何从?

记者走访后发现,其他民营博物馆馆主都有相似问题,资金不足、精力有限、馆藏固定、宣传不足、技术缺失、人员稀少……。凭着满腔热爱承办了博物馆的馆主们,提出了相似的困惑。

通过相关部门,记者了解到注册博物馆需满足一定条件:比如藏品不得少于300件(套)、要有50万元的流动资金确保博物馆可正常运行,展厅占地面积不得低于400平方米、管理人员不得少于6人。

文/图记者孙倩

馆主的担忧博物馆谁来传承

“我们年纪大了,真是力不从心了。”崔兆森说,博物馆现在只有他和78岁的哥哥两个工作人员,除了日常要迎接参观者以外,还要打扫卫生,“上上下下,一打扫就是一天。”有时候,馆里来了参观者,为了给其更好的参观体验,崔兆森一讲就是一个小时,白色的衬衫常常被汗浸透。

这些馆藏虽不是奇珍异宝,但每一样在崔兆森眼里都是不可多得的心爱之物。但常年处于地下室湿润的空气中,一些文件、书籍难免会受影响,变得潮湿甚至破损。“我们已经没有能力再去购置除湿机器了。”崔兆森说,因此他将书籍等易损物品保存在密封文件里,再放入一个个架子上。

除此之外,馆藏所在地也成了崔兆森的一大心病。“博物馆的位置并不好,很多人路过也不知道这里有一间博物馆。”崔兆森说,这间房子虽不必交房租,省去了大量的费用,但位置不佳确实影响了参观者的脚步。“我特别希望能找一个合作伙伴或是合作单位,也许他能够提供一个更合适的场地,保留这些东西。”崔兆森说,他愿意继续向更多的参观者免费开放展览。

但其实最让他惆怅的就是博物馆的未来,时代一直在进步,博物馆也应该跟上新的步伐。崔兆森说,“现在年轻人学习了新的技术,也许能为博物馆的未来注入新的活力和元素。”崔兆森说,“也许有一天,扫扫二维码就能了解这些展品。”

一眼千年博物馆镇馆之宝(东瓶西镜老物件里的旧时光)(16)

一眼千年博物馆镇馆之宝(东瓶西镜老物件里的旧时光)(17)

资金不足关闭博物馆积蓄能量准备再次“开张”

济南另一家书画类民营博物馆——宜和居博物馆在2018年12月21日申请注销,历时6年的书画博物馆就这样画上了句点。原馆长毕女士告诉记者,之所以注销博物馆是因为实在无力继续支撑,资金、人员、场地都遇到了较大问题。

“我的父亲非常喜欢书画,他本人也从事相关行业。”毕女士说,在父亲的感染熏陶下,自己也热爱上了书画,所以2013年,她决定接下父亲的衣钵,注册开办了宜和居博物馆。

据了解,宜和居博物馆曾被安置在一栋二层门面里,面积约600平方米,毕女士说这是自家亲人提供的场地,说是租赁,但从未真正交纳过房租,这解决了毕女士最大的经济障碍。

六百平方的面积,毕女士的展馆总是“人单力薄”,她说也曾招聘过员工共同打理,但员工的工资、社保让账户流水不断增加,日日入不敷出。但毕女士说,好在自己也认识了很多有同样爱好的朋友,“她们总是不时的来帮我,减轻了我很大负担。”

六年间,宜和居博物馆一直对外免费开放,但碍于宣传力度不足,参观群体固定,宜和居难免有些冷清。但日复一日永不减少的水电费、物业费、取暖费等压的毕女士喘不上气来。2018年年初,宜和居所在房屋因种种问题不再续租,尽管毕女士曾继续“挣扎”,但2018年年末,毕女士还是将注销申请提交到了民政局。她说,“善始善终吧,怎样开始的应当怎样结束。”

“但注销只是暂时的。”毕女士说,几年间她全身心投入在打理博物馆中,如今迫于生存压力,已重新找了工作,“这也是为了补充自己,积蓄力量。”毕女士表示,也许未来的某一天,自己拥有足够的力量时,宜和居博物馆一定还会重新“开张”。

一眼千年博物馆镇馆之宝(东瓶西镜老物件里的旧时光)(18)

一眼千年博物馆镇馆之宝(东瓶西镜老物件里的旧时光)(19)

企业支撑下的民营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仍有压力

民营博物馆的背后除了个人收藏家的坚持与“孤注一掷”外,也有一些背后是大型企业单位的支撑与助力。在济南市槐荫区经二路上,就有一家宏济堂博物馆,这间博物馆始于1921年,有些分店已经因为种种原因消失不在了。

该博物馆入口处,以原汁原味的老药店形式保留了下来,博物馆在药店的后方。这间博物馆,记录的是宏济堂的前世今生,甚至可寻当年的药橱、钱柜、配方、包药纸。“有时候病人来看医生,顺便也会进来参观一下。”该博物馆的一位工作人员黄女士说,当然也有不少人是专程来参观的。

该工作人员表示,该博物馆没有全天二十四小时的工作人员,参观也是免费的,不一定要有专门的讲解员,“但即便如此,我们也是有一定压力的。”该工作人员表示,这间博物馆已在济南市政府民办非企业处注册登记,“博物馆的电费、维修费用等等都需要企业拨动一定量的资金。”她认为,它们有时也会成为企业的负担。“但因为有企业的支持,我们遇到的困难还不是太严重。”该工作人员说。

一眼千年博物馆镇馆之宝(东瓶西镜老物件里的旧时光)(20)

一眼千年博物馆镇馆之宝(东瓶西镜老物件里的旧时光)(21)

注册博物馆需满足一定条件

记者在济南市民政局相关部门了解到,目前,济南市注册登记的民营博物馆共有20家左右,其中莱芜区不到10家。

济南市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道,注册博物馆需要通过济南市民政局、济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山东省文物局等单位审批。该工作人员表示,不同内容的博物馆可能有略微的细节差别,但一般来说,注册资金都不能低于五万元,“出资就意味着捐赠,即便注销了博物馆,剩余的资金也会给其他相同性质的民办非企业单位。”

据了解,民营博物馆的注册需要在山东省文物局进行备案,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一般来说,注册博物馆要满足四个基本的条件:藏品不得少于300件(套)、要保证有50万元的流动资金确保博物馆可正常运行,展厅占地面积不得低于400平方米、管理人员不得少于6人。“这是最基本的,其余的话我们还要了解展陈方案,环境论证报告等。”该工作人员介绍,相关工作结束后,文物局还会派专家实地评审。

济南市民政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博物馆性质虽然是非盈利性的,但并不是规定其完全不能有外来收入,“只是不允许分红,但可以有业务上的收入,另外也会有捐赠,法人投资等其他收入。”该工作人员介绍道,博物馆不能有收入,这只是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