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忠波

二月二,龙抬头。我们长岛籍在烟台的文友马素平、林海、张新光、李文博(长岛当过兵)、吴忠波(作者),与邀请参加的市新老作家朋友欢聚一堂,共叙节日情、海岛情、军旅情。大家谈写作、讲体会、传经验,好似一堂十分生动又难能可贵的文学沙龙。

长岛采风记(青未了长岛文友沙龙遇上)(1)

(长岛文友自左向右:李文博、张新光、马素平、林海、吴忠波)

这次“二月二”的聚会,是我同学马素平安排的,她请来了市新老作家朋友作陪,邀请我们长岛几位文友共庆节日。对我这个很少应酬的人来说,本来以为这样场合,就是节日期间彼此道安祝福,不料却成了作家朋友与海岛“老文青”的茶台友情互动和餐桌文学交流。

见过大场面的马素平,将市新老作家与海岛文友聚拢在一起,城乡结合,专兼交融,山海碰撞,演绎出波斓壮阔的酒城曲和大风歌。茶台上、餐食间,大家轮留表态、各自交流,那大开大合、收放自如、高声说话、大口喝酒的阵势,同频度之高,影响力之大,牵引出人们的激动情绪,调动起全场的热气蒸腾。我这个少见多怪之人只能大呼过瘾,还对师友和整个现场作了点评:性情中人,人格魅力,气场强大,激情澎湃。

一、同学马素平

我的同学马素平是本埠作家、齐鲁晚报新融媒《海岛寻梦》专栏作者,她获得过壹点号2020年十佳专栏和2021年十五大影响力创作团队之一。前天约我参加这个“二月二”的活动时,我也是求之不得,尽管我过去搞过宣传,也想认识下作家名人,更乐见长久未谋面的长岛文友。

还是在傍晌集合时,我与先到的长岛文友林海和后来的张新光兄,说起马素平的为人和文学现象来。我们是素平的同学或同乡加文友,也是她《海岛寻梦》栏目的拥趸者和供稿人。大家认为,其实作家文友吃饭是小事,而能一呼百应,这看出马素平和她的“海岛寻梦”栏目在烟台文学界的份量举足轻重,她也成为长岛文友在烟台事实上的擎旗者和召集人。

长岛采风记(青未了长岛文友沙龙遇上)(2)

(马素平的海岛情)

我们交流彼此节日期间文学创作情况,也免不了互相“吹捧”一下对方的作品,但最终话题还是归结到了马素平。大家都有同感,论作家水平马素平不是烟台或长岛最高的,但是她的海岛军旅题材文学和“海岛寻梦”齐鲁晚报新融媒,所选取的角度定位、所产生的意义影响,以及她上通下联、结老兵聚文友的能力,那可是地方首屈一指的。这本身是新时代文学的、社会的一个现象,她也因此成为“走动”的作家而不是“坐家”的作家,我也称她为“融金、融文、融岛、融军”的“大融家”。

聚会由素平同学作主陪,新老作家和长岛文友主次就位。马素平,这个活跃在金融系统、齐鲁晩报新融媒的文学新锐,坐在哪儿都是主角。有了文学和长岛这个“起家”主题,她更是当仁不让,于宾客间尽显“主人翁”无尽的魅力和耀眼的光环。

人们都说“长岛无拙笔”,这是历史上流传广泛的谚语。长岛人口虽不多,但为文算账(打算盘),据说民国时期闯关东时最有名。而建国后海岛和驻军的文学成就,按人口比例算也是顶呱呱的。

为此我还将曾经总结的长岛军旅作家“3+1”(即卢新华《伤痕》、王海鸰《大校的女儿》、刘静《父母爱情》+马素平《海岛寻梦》)的结论,喧宾夺主地说与大家听。这对马素平虽然有鼓励的意味,她个人也谦虚不肯接受,但是作家文友听了我从文学影响力方面的分析解读,还是认为有一定道理。

长岛采风记(青未了长岛文友沙龙遇上)(3)

当下央视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自然是大家首谈的内容。而这个剧的编剧,就是长岛军旅作家王海鸰。马素平告诉大家,王海鸰是她二姐的同班战友,还翻出她二姐与王海鸰等战友们的大合影,比划着告知我们谁是谁。

说起王海鸰,我也分享了2007年冬在京双拥办安排的工作餐上,我与王海鸰和领导们一起作交流的事儿。头年她的电视剧作品《大校的女儿》在长岛拍摄,是我负责给予外景地等方面协调的。她告诉我其父原籍是长岛北长山岛,她16岁当兵从济南分配回原籍长岛,干四年通信、又做医护并入政治处,而后1980年发表第一篇小说。

巧的是,著名作家乔老师与《人世间》作者梁晓声也是同时期的作家朋友,见大家讨论热烈,他对《人世间》这个电视剧,从主题到内容,也作了提纲挈领的高度评价。新作家朋友华主管从文学作品谈到我市文学组织,也介绍了开展活动等情况,还邀请我们长岛文友积极参与,为繁荣城市文学增添海岛色彩。

餐间轮到我说话时,我首先感谢新老作家对长岛文友的厚爱支持,赞扬素平在海岛文学中的领衔作用。我作了个比喻,如果烟台作家群体是一个高原的话,而马素平和她的“海岛寻梦”栏目是什么呢?我卖了一个关子,就是渤黄二海交汇、胶辽半岛之间,上顶蔚蔚蓝天、下沃苍苍大海的“高山岛”(202米,为长岛最高岛)。

随后,我将当日早上为素平同学准备的礼物一一我创意设计的“海岛圆梦”的“章纹”画卡,赠送给了她。此画卡是变型旋转的红色梦字,边缘是环形的蓝色大海,中间黄色和田字代表希望、田野,方中有圆寓意立志传统文化、民族复兴,而实现海岛追梦、文学圆梦(事后素平同学拟将此设计作为她的栏目标识)。

在座新老作家朋友和文友赞成我的说法,对我的这个礼物亦感新奇,也引来大家的一阵鼓掌。在场的乔老师借此话题说:是的,今天已经看出来,素平在烟台文学界的作为,自己当作家,办了自媒体,上联文学、金融,下联社会、文友,深耕军旅、海岛园地,取得的成绩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她不愧为烟台文坛的一个后起之秀。

二、长岛其他文友

素平和华主管履行完“主、副陪”的职责后,作为三主陪的李文博,也进行了表态发言。

李文博履职市文学组织,行武出身,他曾经新兵入伍在马素平的出生地——大钦岛,马素平的父亲是他所在守备区的一位首长。后来,他考上了军校,分配到了乔老师老家驻地某部。

话语中讲到他当排长时,冬季训练新兵的一段往事。有一天傍晚,他带领新兵打靶归来,队形解散后,新兵一窝风地去抢排里的几把暖瓶,争着用热水洗手洗脸,那阵势哪还顾得上班排长啊!等到排长洗脸时,五把暖瓶已是空空如也。

“不懂规矩的新兵蛋子!”一股无名火冲上脑门,他“咣、咣”几脚踢碎了五把大暖瓶,然后大吼一声:“全排集合!”新兵们顿时安静了下来,迅速集合起来后,李文博在队列前训话道:“你们在家就是这样对你们的父母吗?简直不懂规矩,少了教了!”这阵势,将新兵们吓得哑口无声,一下子也醒了脑。总之,通过这件事,对新兵的教育影响很大,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这样的事发生了。

我听完这事,心想文博的脾气够暴了,有点野蛮。而没想到乔老师却说:踢得好!踢得好!这可是你的真实生活,写出来生动无比。文博诧异地说:这个也能写?!多年来我一直压在心底,还为这事感到内疚呢!

有人问:“后来排里怎样了?”他说:“排里以五个暖瓶立规,没想到战斗力奇强。”只见乔老师一拍大腿:“这就对了嘛”。他又说:“你们看了《人世间》吧,这个剧写的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群像。在军营,小人物的群体是谁,是排和班。你要知道,不论是国内战争时期,还是当下国外战争,排、班就是战斗力的代名词!”

现场聆听乔老师现场评判文学题材,我也深刻理解了这件事关键是个角度问题,从部队执行力和战斗力出发,乔老师的定论绝对是个大智慧,我们大家也彻底地服气了。特别对我这个做过多年宣传工作的“牵引者”“把关人”,真的是受益匪浅。

我接过乔老师的话题说,过去只知道“支部建在连上”这个法宝,我这回才知道“排头兵”的含义了,难不成就是像文博这样的排长,用实际行动干出来、冲出来和打出来的。

我回头对文博说:“如果把这个故事写出来,那将是对军营题材的一个丰富,也是当下既跟形势又具现实性的热门话题啊。”见他点头称是,我又半开玩笑地说,可能的话,“排头兵”不知可否作为您文章的标题,写好了说不上还可冲锋“五个一工程奖”呢!

张新光老兄退休前在市外向经济部门,曾在长岛从事过广电编辑、政府办文秘工作,典型的海岛“老文青”。他春节期间在“长岛号”登载其“海岛放鞭炮”的散文,影响很好。退休后学书法、绘画和拉手提琴,一周上三天老年大学。

长岛采风记(青未了长岛文友沙龙遇上)(4)

今天轮到他发言时,大家就先让他展露下才艺。只见他取来随身携带的小提琴,首先介绍一下小提琴是世界上最难拉的琴,还不忘告知大家自己是刚刚学手。随着《难忘今宵》《卖花姑娘》,特别是他自创的曲目作品拉完后,引起现场雷动般掌声。身为音乐专家的乔大嫂,更是高度评价他的自创琴曲。乔老师虽然平时创作时不让夫人弹钢琴,但闲暇时间也会欣赏一曲,凑趣一乐。他欣赏新光兄的小提琴,并说文学和音乐是不分家的。

张新光兄与乔老师有同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经历,他讲了回来后分配在海岛窑场工作和拉小提琴的故事。窑场烧砖是人们认为“不体面”的工作,那可是“四类分子”“三种人”之类犯错误的人聚集的地方。作为岛上少有的“双职工”子女,分配他去这里工作,其心理阴影、精神压力可想而知。

一次他在北京某音乐团体到长岛慰问驻军的演出舞台旁,第一回近距离看到拉小提琴演员的演奏,即被优扬旋转的音符所陶醉。随后央求在医院工作的父母,用相当于他一年工资的钱,托人到外地买了一把小提琴,由于没有老师教,拉了一段时间就松懈下来,后来有朋友来借用一下,几个月后也因对方说不慎丢失,而使他的小提琴梦彻底破灭了。

他最后说,真正的生活从六十岁开始。如今他要将他所有少年时代的梦想和青春热望,力所能及的都变成现实。我应景地随口改动一首无名诗,现场朗诵道:六十以后不是秋,不要为岁月发愁!对新光兄小提琴及青少年梦想的分享,以及我俩的一唱一和,使大家又报以热烈的掌声。

长岛采风记(青未了长岛文友沙龙遇上)(5)

以诗歌见长的林海兄,原是教师出身,后来在县、乡和县国企都干过,退休后居烟成为县域文坛新秀。春节期间“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散文受到大家热烈关注,在素平同学的“海岛寻梦”专栏发表后,阅读量超过了4万余人次。

林海兄说乔老师是他青年时期就崇拜的作家,看了乔老师发表过的所有作品,哪里会想到如今还能和自己心仪的大作家坐在一起,他的表态引起乔老师兴趣。林海兄也差一年就成为乔老师烟台师专的同学,并且与乔老师两个长岛同学之一的胡青松,是教师岗位上的同事。只见在现场,林海拨通了胡青松的电话,满含期待的乔老师与久别多年的同学接续上了感情。电话中,同学之间互诉思念之情,相约互相走动,实为乔老师带来长久未有的惊喜。

据乔老师讲,后来到长岛釆风,县里谁安排也不去,就让同学找了个民房,一住就是两个月。对长岛的印象,那叫一个好,辽阔的大海,荡涤心中的烦闷;咸腥的海风,带来渔民的收获;岛人的纯朴,给予创作的动力。老师置根于海岛,了解民情,深入生活,也对海岛相对闭塞、交通不便、文化生活贫乏,而给予深切的同情和无私的帮助。

三、我的新角色

我原在长岛工作三十二年,又到市直部门干了十年,去年底退了下来。作为马素平的海岛高中同学,其实到今天也仅是近八年来的第三次见面。与两位长岛文友大哥曾在一起共事或同一单位干过,彼此相熟也是朋友,只是进城后联系不多。与市文学组织的华主管和李文博,今年春节后素平和我安排聚过或说过,算是认识和初步了解。

而对乔老师却是久闻大名,初次见面。短短的茶食时间,与其彼此的眼神交流、言语对话、握手言欢、表达深情,这可以说是超过了我以往的经历、也更可能超过了他的预想。对同学和海岛文友多年来深耕文学取得的成绩,以及得到新老作家的高评,也深感欣慰和高兴。

对我自己,虽从事过文宣工作,也有文学和艺术的兴趣,不算纯粹文学方面的文友。但往往爱好差异的互补和性情相近的碰撞,却使我们相见恨晚。我不想重复他们对我的评价,我也不想再对老师们作更多的感情表达,因为和乔老师象大哥与老弟那样拥抱、听华主管讲文学组织开心趣事,与文博掏心窝的窃窃私语,早已给我留下深刻印记。

分析新老作家老师对我,是从几个方面来观察的:

一是昔日的县域宣传部长。文学组织与宣传部是同一体系、同一战壕,可以说也是并肩作战的。曾经的职业关系,乐于与文化界人士交往,使我与他们之间有天然的亲近感。我们都知道文学方向和所遵循的操守;我们都笃信文学宗旨及专业表达的结合。而这一切,都在执行和管理双方的默契、沟通、理解和支持之中,从而使我们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

二是退休后的业余文学爱好。我充其量是退休后拾起年轻时“文青”的一点热望。但我的从政经历和处事直觉告诉我,烟台作家是有区域“国宝”式人物的,也有文学创作的优秀群体。他们在烟台文化中有能量、有光环、有影响,对区域贡献和全国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我对以他们和海岛文友为中心的这样一个场合,从别于主、副陪之外的角色里,找到了一个文学司仪或主持点评的身份,以此加深对作家老师们的印象,进而拉近包括我在内的长岛文友与老师的关系。

就连乔大嫂都表态说,我总能在文学话题的控制上,分阶段、有重点地作了点评,并且每次都很精彩。

三是场合里的普通朋友客人。多年来,我改变过去从政时有些刻板的性格,这次与新老作家老师见面,他们给予我“聪明”的评价。我与海岛文友亦按年龄排序,彼此兄弟姊妹相称。其实我真的不会曲意奉承,而懂得的只有尊重。

乔老师因喝啤酒上卫生间时,我便在第一时间搀扶并告知他卫生间的位置。见他喝酒较多时,我让嫂夫人劝他少喝点儿。我也能在餐间拿个垃圾桶,为每个人清理下餐盘。这些可能是我平时做得并不多的事情。

我赠素平同学两份共四本资料书,是我以前主编的。素平同学说给乔老师两本吧,我觉得不太妥,哪有无名小卒给大作家赠书的。可就在乔老师与我说得兴奋时,素平拿过书来让我赠给他。没想到老师很高兴还让我签名,我也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

长岛采风记(青未了长岛文友沙龙遇上)(6)

当乔老师看到其中一本书有我长岛文友大哥孙寅昌的名字时,显得十分兴奋,“孙寅昌啊,他是与我同时期的作家,他的文笔优美、水平也高,好多年没见了。你回岛时若见到他,一定代我问个好哈!”

我深知新老作家们的心情走势和表达方式,我也了解海岛文友们的文学诉求和心理愿望,我更愿意跟着他们的节奏做些自认为恰如其分而非哗众取宠的事情,最终尽量使他们高兴和满意。比如我找坐位时不断让着老师和文友,坐车时主动挤到后座两人中间的位置,华主管和新光兄先后打车付费,我也深表感谢以示后报,等等。

要问我结识新老作家老师们有何期待和想法,我说就是想让他们支持素平同学和长岛文友。至于我,一不想也当不上作家,二不热衷于加入什么协会,就是向高人、大家学习,每天保持个好心情。

今天赶上了这个“龙抬头”的场合,说实在累并快乐着。活动结束后,有人说我收获最大。因为人人皆醉我独醒,原来我滴酒未沾,而且多年就是这样。用乔老师拥抱我时小声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忠波,你是一个例外!”

我想,2022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业已成为长岛文友沙龙的不二选择。而之于同学马素平,202米的“文学”高山岛,更应是她无私无畏勇于攀登、至高至上不懈努力的无双承诺!

于壬寅二月初二龙抬头日

长岛采风记(青未了长岛文友沙龙遇上)(7)

长岛采风记(青未了长岛文友沙龙遇上)(8)

壹点号海岛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