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不问朝代,诗人不问出处。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大宋朝,我们就会发现,宋朝的好诗真的很多,而宋朝的优秀的诗人也的确不少。

那么当谈到宋朝,你又能够想到哪些优秀的诗人与诗作呢?相信对于这个问题,它的答案是无比丰富的。

从晚唐诗派到江西诗派,从永嘉四灵到江湖诗派…….,都无不彰显着宋朝诗歌文化的巨大魅力。

宋朝最独特的一首诗 宋朝的这首诗虽然冷僻(1)

初归石湖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上一期刚欣赏完范成大的这首《初归石湖》,本期我们不妨再来欣赏一首宋朝诗人的《湖上吟》。

湖上吟

宋·章甫

谁家短笛吹杨柳,何处扁舟唱采菱。

湖水欲平风作恶,秋云太薄雨无凭。

近人白鹭麾方去,隔岸青山唤不应。

好景满前难着语,夜归茅屋望疏灯。

作者章甫的名气不比范成大,更不比那些在诗坛很有分量的大咖。章甫的一生贫困又坎坷,他的人生际遇同陆游不差上下。因长在风雨忧患中伶仃煎熬,所以章甫的诗多写家国之忧,也多借自然之景而抒发对农家的深厚感情。我们这里分享的这首《湖上吟》就散发着朴实的韵味,

宋朝最独特的一首诗 宋朝的这首诗虽然冷僻(2)

诗的首联一出,就让人走进了一个诗意满满的世界:谁家短笛吹杨柳,何处扁舟唱采菱;谁家的短笛在吹着那首悠扬的杨柳曲?何处的小舟上传来采菱的歌声?此诗的开篇很特别,作者一连用了两个疑问句,将读者的阅读兴趣瞬间调动起来,而与此同时,也把读者的想象力充分激发出来。

杨柳、笛声、小舟、歌声构成了一幅饶有江南气息的图画,而随着作者的发问,图画的生动感也被诠释出来。可以说,首联不但借声音增添了画面的动感,还借声音拓开了画面的空间。

从布局方面来论,首联通过典型的物象已经含蓄地点明了地点、及时地切出了题目,起到引领全篇的作用。

整个画面的空间继续拓展,诗的颔联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勾勒:湖水欲平风作恶,秋云太薄雨无凭;因为风的作用,湖水荡漾不定,秋云显得很稀薄,所以也没有下雨的迹象。首联主听觉,而这一联则主视觉,作者从一高一低这两个角度构建出了画面的立体感。低处是湖水的样子,高处是秋云的样子,二者相互衬托,把秋日里特有的那种澄净与凉爽气息传递予读者。

我们还可以发现,作者巧妙地在其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物象“风”显得很是俏皮可爱,而物象“湖水”则显得更加灵动迷人。我们常说描写要生动,画面要灵动,这就是呈现“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宋朝最独特的一首诗 宋朝的这首诗虽然冷僻(3)

一联一景,景景不同,诗的颈联尤其富有韵味:近人白鹭麾方去,隔岸青山唤不应;靠近人的白鹭只有在驱赶它们的时候才会离去,隔岸的青山在呼唤的时候则没有一点儿回音。这一联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我们通过仔细品读就很容易看出:作者采用了收放的裁剪方式,让画面呈现出由近及远的视觉效果。

前一句为近景描写,后一句则为远景描写,这样富有参差感的画面对于读者的吸引力是很强的。所以这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其实凝聚着作者的智慧与匠心。

“白鹭麾方去”体现出“白鹭”天真无邪的性情,足见此处鲜有人来而使得白鹭不惧怕人类。这一画面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充分地予以彰显,读来颇觉安逸。

“青山唤不应”则说明山与人之间隔着很遥远的距离,它直接拉开了画面的空间,也拓开的读者的胸次,读来倍觉舒爽。

尾联在前六句的基础上做出总结:好景满前难着语,夜归茅屋望疏灯;满眼的好景让人难以用语言去形容,以至于晚上归来的时候,仍然对着窗外的灯火而冥思苦想。

作者一联又一联地为我们捕捉画面,每一幅画面都是那么丰富多彩。但是在他看来,这些画面还远远不足以彰显湖上风景的美丽,他也更是没有合适的语言去形容自己所看到的风景的美丽程度,所以作者只能用一句“夜归茅屋望疏灯”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然而,纵然作者无词可咏,但他的这句“夜归茅屋望疏灯”却又实实在在地证明了一切,更是道出了他对湖上风景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所以,以“不说”作“万说”,最后一句既诠释了“美”的程度,也又一次为读者打开了一个美丽多姿的世界,将余味留在诗外,将我们的思绪引向远方。

宋朝最独特的一首诗 宋朝的这首诗虽然冷僻(4)

章甫的这首诗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布局与手法也都能占上乘,故而,诗家说它有唐诗风采,还真不是没有原因。

白鹭逢人皆不避,青山在眼恰知吟;各位看官,对于章甫的这首诗,你认为写得如何?欢迎在评论区谈谈自己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