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窗望月忆当年(日上帘钩忆离别)(1)

黄均

坐窗望月忆当年(日上帘钩忆离别)(2)

李清照 1084 - 1151

离愁别恨。上片临别时心情。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人去难留,爱而不见,愁思满怀无人领会。

坐窗望月忆当年(日上帘钩忆离别)(3)

坐窗望月忆当年(日上帘钩忆离别)(4)

侯寘,宋东武人,字彦周。晁谦之甥。曾为耒阳令。高宗绍兴中以直学士知建康。

坐窗望月忆当年(日上帘钩忆离别)(5)

张炎 1248 - 1320

坐窗望月忆当年(日上帘钩忆离别)(6)

黄均

坐窗望月忆当年(日上帘钩忆离别)(7)

晁补之 1053 - 1110

坐窗望月忆当年(日上帘钩忆离别)(8)

曹勋 1098 - 1174

坐窗望月忆当年(日上帘钩忆离别)(9)

坐窗望月忆当年(日上帘钩忆离别)(10)

张阁 1068 - 1113

坐窗望月忆当年(日上帘钩忆离别)(11)

黄均

坐窗望月忆当年(日上帘钩忆离别)(12)

张翥 1287 - 1368

坐窗望月忆当年(日上帘钩忆离别)(13)

凌云翰,浙江仁和人,字彦翀。博览群籍,通经史,工诗。元至正间举人。洪武初以荐,授成都府学教授。后坐事谪南荒。

坐窗望月忆当年(日上帘钩忆离别)(14)

俞彦 生卒不详

俞彦(约公元一六一五年前后在世)字仲茅,上元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前后在世。万历二十九年(公元一六0一年)进士。

坐窗望月忆当年(日上帘钩忆离别)(15)

刘炳,元明间江西鄱阳人,字彦炳。元顺帝至正中,从军于浙。元末诣朱元璋,献书言事。平江西,授中书典签。洪武中屡升大都督府掌记,除东阿知县。旋以病告归,年六十九卒。

坐窗望月忆当年(日上帘钩忆离别)(16)

黄均

《凤凰台上忆吹箫》,词牌名,又名"忆吹箫"等。北宋新声,晁补之词为创调之作。

《凤凰台上忆吹箫》词牌取传说中萧史与弄玉吹箫引凤故事为名。相传战国时期,秦穆公有个小女儿,名弄玉。弄玉精通音律,擅长吹笙,技艺精湛,无人能出其右。

弄玉及笄后,穆公为其婚配,无奈公主坚持不懂音律、善吹笙高手,宁可不嫁。穆公珍只得依从。一夜,弄玉一边赏月一边月光下吹笙,却依稀仿佛间闻听有仙乐隐隐与自己相和,一连几夜都如此。

弄玉把此事禀明父王,穆公于是派孟明按公主所说方向寻找,一直寻到华山,才听说:"有个青年隐士,名萧史,在华山中峰明星崖隐居。青年喜吹箫,箫声可传几百里。"

孟明来明星崖,找到萧史,把他带回秦宫吹箫引凤,乘龙而去,白日升天,后世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歌诵这段历史,"凤凰台上忆吹箫"由此而来,表达人们对这对神仙眷侣的怀念和祝福。

1.正体,双调,九十七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五平韵。以晁补之《凤凰台上忆吹箫·自金乡之济至羊山迎次膺》为代表。

2.双调,九十七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十句,五平韵。以曹勋《凤凰台上忆吹箫·碧玉烟塘》为代表。

3.双调,九十七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以张台卿《凤凰台上忆吹箫·长天霞散》为代表。

4.双调,九十六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以吴元可《凤凰台上忆吹箫·更不成愁》为代表。

5.双调,九十五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十一句,五平韵。以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为代表。

6.双调,九十五字。前后段各十句,四平韵。以张翥《凤凰台上忆吹箫箫·听沈野云吹箫醉后有赋》为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