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没有明显可见的驾驶操作设备,只有位于车头位置、覆着盖板的操作台,开放的空间能够一睹隧道内的景象,让不少上海市民慕名“打卡”、一上车就忍不住拍照发朋友圈。这就是今年1月份刚刚开通的上海地铁15号线,也是上海第四条轨道交通全自动无人驾驶线路。“地铁无人驾驶”“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线路(系统)”再一次成为热议的话题,究竟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线路与传统线路相比有哪些优势?在运营管理方面有哪些提升?记者采访了北京、广州、上海、太原等城市的地铁企业和相关专家。

灵活性高 按客流调配车辆

“小蛮腰”广州塔下,有一条全地下旅客自动输送系统——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简称APM。该条线路是全国第一条APM,也是全国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线路。APM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制式的一种,常常用于机场各区域的联络,例如北京首都机场T3的“小火车”、香港国际机场的旅客捷运线路等。

轻轨自动运行系统(灵活可靠高效)(1)

广州APM列车。 广州地铁 供图

上海市目前已有10号线、浦江线、15号线、18号线4条全自动运行线路,最新开通的15号线是上海市一次性开通里程最长、运行等级最高的全自动运行线路,为无人值守下的列车自动运行(UTO)。而作为山西省第一条地铁线路,太原地铁2号线全部在线运行的列车均为全自动运行,采用有列车运控员在车上监控的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越来越受到青睐,得益于其能够根据城市不同情况的需要而灵活调配车辆,使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王伟表示,遇到一些临时或突发情况,例如演唱会或突发暴雨时要延长地铁的运行时间,需要开行一些晚班车和临时车次,传统线路会受到驾驶员的制约;还有一些特定的情况需要使用备用列车,车辆一般都是停放在车库内,使用时再将其开过来,但是车辆空驶会造成很大的运能浪费。在这些特殊情况下,全自动运行可以根据需要调度车辆,大大增加了调配运能的灵活性。

广州地铁相关技术人员同样认为,全自动运行系统灵活性高,具有按客流自动调整运营策略和列车开行密度的功能,能灵活适应高峰大客流和低峰客流的运营需要,提高运能利用率。还可以根据运输需求灵活调整运营间隔,随时增、减列车,提高系统对突发大客流的响应能力。此外,在站台长度满足的条件下,还可实现灵活编组运营,结合客流强度情况,将列车进行1 N辆车灵活编组混跑,加快客流疏导。

多专业联动 降低运营成本

“全自动运行使得工作人员的职能分工更明确,通过车辆运维平台的监控数据,以实时监控与数据分析提升精细化管理与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降低运营的人工成本,提高运维效率。”申通地铁相关负责人介绍。太原中铁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华军有着相同的看法,全自动运行使得整体运营的人员数减少,可以把驾驶员和站务、维修等人员进行职能整合,从而有效利用人力资源。

“最早的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单纯只是解放了驾驶员的一部分工作,但是目前我国的全自动运行系统实现了多专业联动。”王伟表示,驾驶员操纵列车只是其中一项职能,驾驶员还具备故障排除和恢复、乘客服务、瞭望线路等职能,目前这些都已经通过全自动运行系统逐渐实现,一方面可以降低工作人员配属,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多专业联动的服务水平。

全自动运行对于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非常高,为了提高安全性,上海地铁的车辆配备了烟火报警、障碍物探测、脱轨监测、受电弓监测等装置,在第一时间内对运营车辆故障进行预警及控制。

轻轨自动运行系统(灵活可靠高效)(2)

上海地铁15号线全自动运行列车车头。申通地铁 供图

王伟告诉记者,过去传统地铁车辆出库之前,驾驶员都需要人工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和检查,但有时会存在检查不到位的情况,在全自动运行系统中,每天出车前,车辆通过设定好的系统就能够实现自检,省掉人工成本的同时,检查也更通顺、更可靠。“太原地铁2号线的全自动运行列车上线前的检查全部是通过列车自检来实现,晚上回到车库车辆还会自动休眠。”郭华军说。

广州地铁相关技术人员介绍,APM的列车在运营过程中实现了运行全过程防护,面对碰撞、脱轨、人身伤害、火灾、触电和恶劣天气等风险,全自动无人驾驶提供系统自动和人工的方式进行双重防护,扩大了ATP(列车自动保护系统)的防护范围,为线路运营与车辆运行提供全面风险防控。此外,全自动运行系统的车辆、信号等关键运行设备均采用冗余技术,能够减少运行故障。

多系统互通 打造智慧城轨

国内轨道交通规划和在建线路中,深圳、苏州、武汉、成都、西安等城市均按照全自动运行的标准进行建设。

广州地铁相关技术人员表示,全自动运行系统的关键技术,如列车控制、系统联动、应急指挥、故障处理等方面的建设和运营经验会逐步丰富。未来广州地铁在全自动运行方面,将对控制中心、车站的运营指挥管理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设备系统需具有更加完善的自动控制功能,以行车为核心,信号与车辆、综合监控、通信等多系统加强互联互通,提升轨道交通运行系统的整体自动化水平。“下一步,将在智能化的列车运行计划组织策略、无人自动连挂及解编、基于车车通信的全自动驾驶等方面进行一些新的技术探索。”广州地铁相关技术人员说。

申通地铁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上海地铁已搭建了一套智能网络平台,实现了全线路监控网络覆盖,可实时监控包括全自动运行等所有车辆的动态。未来,上海地铁将基于大数据网络平台进行深度挖掘,有效合理地进行二次开发,形成一套特有的专家诊断系统,进一步减少运营故障及风险。

“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将来是一个发展方向,现在采用的是车地通信的全自动运行,下一步信号技术的发展方向是车车通信,更能提升运行效率。”郭华军告诉记者,太原后续的城市轨道线路都会采用全自动运行技术。

2020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印发《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铺画了一张中国智慧城轨发展蓝图,未来要创建智慧乘客服务、智能运输组织、智能能源系统、智能列车运行、智能技术装备、智能基础设施、智能运维安全和智慧网络管理八大体系,“全自动运行系统隶属于智能列车运行的一部分,未来会和其他几个智能体系一起朝着智慧城轨的方向发展。”王伟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