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云端应用监控服务商Datadog上市的盛况至今仍为人乐道,上市首日公司涨39% 市值超100亿美元。

如今,上市仅一年多时间,Datadog股价已经翻了4倍,达到106.72美元(2021年1月12日收盘),市值猛增至325.03亿美元(2020年12月24日收盘)。

2020年受疫情影响,包括云服务在内的在线服务均得到了快速发展,海外Dynatrace、Datadog、NewRelic三家专注于APM(应用性能管理)的初创企业在营业收入都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

快速增长的业绩、持续上扬的股价将市场对APM行业的关注也推到了高峰。不禁让人好奇,国内又有哪个APM厂商值得被关注?

APM头部企业「听云」(基调网络)就是其中有一家。2020年,听云第四次入选了《 Gartner APM魔力象限》,并且也是入选的唯一中国厂商。同年9月,听云完成了4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由中金资本旗下中金锋泰基金、梅花创投、汇添富、广发乾和、沣源资本共同投资。

APM是IT运维管理(ITOM)行业的重要分支,与信息技术发展相伴而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软件对企业所有应用(网页、APP、服务器等)进行实时、全栈式(IT 系统架构的体验层、业务层、服务层、进程层、 系统层等)、全生命周期(开发、测试和运营)的监控和管理,以保障其良好稳定运行,主要使用人员是 IT 运维人员、开发人员、技术支持人员和前端业务人员等。

从2007年成立至今,听云的产品、业务发展始终与整个APM行业的发展同步。目前,听云的产品、业务体系已经进化到了3.0模式。其发展经历大致可以概括为:

· 1.0阶段:2007-2013年。这一阶段,听云的核心业务是拨测,主要的产品是基于PC浏览器的主动式拨测的APM产品:听云Network。该产品主要解决了用户在Web App用户体验优化、IDC/CDN/云服务选型、网络优化、竞品性能对比等方面的需求。

· 2.0阶段:2014-2019年。这一阶段听云开始由主动式业务向被动式业务、从客户端到服务端、从PC到移动端的转移。2014年推出服务器端被动式监测产品“听云Server”;同年推出为将所有产品打包至SaaS 模式的“听云平台”为企业客户提供完整的客户端到服务器端的应用性能管理解决方案和服务。 通过该平台,听云在稳固主动式业务的同时,大力推广被动式业务,根据其2017年年报显示,听云的被动式产品合同额已超过主动式产品合同额。

· 3.0阶段:2019年至今。这一阶段,听云在成熟的APM产品和业务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开发智能监控和分析(AIops)市场、搭建听云智能监控和分析平台,从多源数据采集、到数据中台、AI中台、到效率提升、故障排除、智能优化的场景应用均有完全的覆盖。目前,听云也有针对云原生的监控方案推出,并入选CNCF(云原生云原生计算基金会)的世界云原生全景图。

另一面,APM行业也经历了三个层次的变化,先是2005-2008年左右,IBM、HP、CA、BMC 等传统 IT厂商的技术方向及其产品难以适应日趋复杂、分散、动态的 IT 系统框架,逐渐掉队。以AppDynamics、 Dynatrace、New Relic 为代表的技术驱动型新兴 APM 厂商成立,开始抢占市场。几乎在同一时间,听云、博睿数据、飞思达科技、蓝海迅通、云智慧等国内APM厂商成立,开始发展自己的业务。

2013年左右开始,云计算、4G网络开始迅速在国内普及发展,种类繁多的各式移动应用兴起,智能手机的热潮席卷全球,中国的信息技术开始从追赶逐渐实现反超。到了2015 年至 2017 年,中国已成为 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数字经济体,2018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 31.3 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已达到 34.8%。在这一时期,APM 下游市场需求进一步释放,PC端、移动端的应用性能监测需求激增。

从财务数据上看,听云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得到了跨越式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听云实现了互联网、金融、运营商、高科技、军工等主要行业的头部客户全覆盖,总客户数超过800家,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35%以上。 根据听云年报显示,2013年,公司营业收入为4542万元人民币,到2017年达到1.43亿元。

如今,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加速,企业各类应用程序的性能状况直接影响了企业数字化业务的顺利开展,因此,企业对于 APM 产品的需求还在扩大。与此同时,IT 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和高动态化,传统的 IT运维管理市场将由低效的传统运维逐步向智能运维过渡, 具备统一监控视角,且加载了AIOps能力的应用性能监测产品将更有发展潜力。向AIOps方向进行产品及业务拓展成了听云等APM厂商的共识。

但需要看到的,国内APM行业的发展滞后美国,2018 年美国APM行业市场规模为20.27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40 亿元左右),Dynatrace、Datadog 这2家头部企业2018年营收分别为4.31亿美元、1.98 亿美元,而根据 Gartner统计国内 14 家规模以上商家合计收入仅为 9.12 亿元。国内龙头企业基调网络2017收入为1.43亿元,博睿数据2018年营收为1.53亿元,到2019年收入也没有找过2亿。

如何进一步扩大收入是摆在听云等厂商面前的重要课题。

为此,36氪采访了听云总裁赵宇辰,了解听云的规划和对APM市场理解。

以下是采访实录,经删减后发布:

提问:听云要进一步增加营收,有什么样的策略和方法?

赵宇辰:一是增强产品竞争力,接下来我们会投入更多在产品里。

第二块是优化公司组织的形态,从2020年开始,我们对组织架构进行了优化,形成了事业线的编制,改变此前存在的各部门各自为战,无标准、不一致的问题。

每个事业线都有独立负责的产品,公司会对每个事业线的业务进行精确考核,考核业务线的利润等指标。公司所有的成本支出可以分摊到各个业务线里面,包括销售成本,人员成本等等。

同时我们对事业线进行了分类,哪些业务线可以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哪些是正在发力的产品线,哪些是需要投入的产品线。对于这些不同的产品线,公司会用不同的方式提供支持。这样能让每个业务线都知道自己的定位,然后让业务线上的员工都能有高度的目标认同。

第三就是人才梯队要建立起来,比如营销团队、产品团队需要如何分配人数等。

云帆边缘计算市场前景(36氪专访听云)(1)

听云产品体系

提问: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赵宇辰:目前公司已经在APM市场形成了稳定的收益,也已经进入了AIOps市场,同时我们也会有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推出。这是一个正在快速增长的市场,Gartner预测到2022年,大型企业中的40%将会部署AIOps平台。相较于之前运维形式,AIOps将可以解决现在监控运维市场割裂生态、视角单一、被动查找的痛点,可以形成统一平台,以场景视角实现智能查找,这将是听云3.0阶段的重要方向。

提问:从整个市场来看,有哪些领域是我们密切关注的?

赵宇辰:我们正在密切关注云原生的发展,并且也有云原生应用监控的产品已经开始落地,比如可视化监控。我们一直就很关注云原生,比如说容器、微服务、DevOps等,企业上云其实对我们是利好的一件事。

云原生的使用意味着应用能够更高频的迭代、更迅速的响应,潜在故障造成不良结果的速度也会变快。因此企业就更需要更好的监控的手段。比如,企业将曾经的大单体应用拆分为上百个微服务,它们之间会去调用,监控就变得更加重要,这也会让监控变得更难,一旦能做好,对于客户来说也更有价值。而听云在这里也已经有技术积累和先发优势。

随着IT角色和职责的融合,AIOps将成为主导,当业务追求更高的敏捷性,需要IT运营者有更多的自动化工作职能,听云也将对这一方面投入更多。

相关阅读:

36氪首发 | 「听云」完成4亿元C轮融资,重点提升AIOps产品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