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偓翰林行(韩偓和香奁集玉樵山人集)(1)

韩偓翰林行(韩偓和香奁集玉樵山人集)(2)

文/傅金星

韩偓居泉州近二十年,隐于南安,死于南安,子孙蕃衍于南安。

偓,字致尧,小字冬郎。唐会昌四年(844)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父韩瞻,诗人。他十岁时就能即席赋诗赠送姨丈李商隐。少年时代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宴游于金闺绣户。这种生活就是他当时写诗的素材,就是《香奁集》的基础。

龙纪元年(889),偓登进士,当时已经45岁了,正当藩镇跋扈,宦寺骄横,唐王朝岌岌可危之际。他先后担任过左拾遗、谏议大夫、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等职,虽然得到的信任,但昭宗自身不能保,韩偓终被朱温贬谪,继而避乱入闽。从汀州入永春至南安,再经永安、沙县、尤溪、南平到邵武,“己已年(909)正月十二日,自沙县抵邵武军,将谋抚(州)、信(州)之行。到才一夕,为闽相(王审知)急脚相召。却请,赴沙县”,从此就一直住在南安丰州。后梁龙德三年(923)病逝。

韩偓翰林行(韩偓和香奁集玉樵山人集)(3)

韩偓的诗,收于《全唐诗》的共332首。诗以七言近体为多,格调轻快流畅,诗风受李商隐影响较大。经历世乱后,诗风起很大变化,有不少伤时忧世慷慨愤激之作。反映当时一些历史事实,表现他对唐室的感恩和效忠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他对唐室崩溃的无可奈何的悲愤心境。这些诗收入《翰林别集》,有别于《香奁集》。

《香奁集》不作于泉州,但却成集于泉州。天祐三年(906),他在南安寓上整理这个诗集。自序所谓“丙寅岁(906)在福建寓上,有前东都度支院苏端公挈余沦落诗稿见授”,因鸠集整理。通过他的《自序》,证实《香奁集》是韩偓的作品,了结了一桩公案。

《香奁集·自序》说:我爱好诗文已经好些年了,虽然知道这是雕虫小技,不是大丈夫的事业,但舍不得抛弃,一有感触就要动笔,这大概也是一种天赋吧。自庚辰、辛巳(860一861)到庚子、辛丑(880一881)大约二十年间,所写的诗歌不下一千六百首,其中清词丽句、绮绣得意之作也有几百篇,往往为士大夫所传诵;有的被乐工收去配乐,深宫内院偷偷吟咏的不知有多少;粉墙椒壁随处涂写,转抄流传于数千里之外。

大盗入关,诗稿散失,时常迁徙,没有固定居处,求生草莽之中,哪还顾得吟诵的事。但有时天涯遇旧识,有时避地遇故人,饮酒吟咏,又常涉及拙作。有此感触,所以又加以收辑,又得到百篇,不忍捐弃,随时发现,又加以收录。

回想这些作品,作为宫体,不敢和庾信并肩,文词却敢于讥消徐陵《玉台新咏》,何须请徐陵来作序?虽然是少时的作品,学得一些西子捧心的样子;但它没有雨意云情、折齿蒙耻的思想感情。青楼柳巷那种粗鄙庸俗的生活,我没曾沾染;金闺绣户倒是混了一些日子。当时那种感受,如嚼五彩璀璨的灵芝,九窍都冒出馨香;又如吞饮壁立万仞的三危山上的玉露,七情为之春动。假如人们要责备我这些放荡不羁的经历,还希望这种真情流露的诗篇,能掩盖我行为的过失,算是以功补过吧!

有些文学史完全抹煞《香奁集》诗,但流传千余年仍有许多读者,就说明她有存在和流传的价值。有些清丽、含蓄、描绘精致的诗,在艺术上达到相当的高度,给人以美的感受,并且自成一种——“香奁体”。这就抹煞不了!中国文学史上自成一体的能有多少!

这类诗如:

《宫词》:“绣裙斜立正销魂,宫女移灯掩殿门。燕子不归花著雨,春风应是怨黄昏。”

《袅娜》:“袅娜腰肢澹薄妆,六朝宫样窄衣裳。著词暂见樱桃破,飞盏遥闻豆蔻香。春恼情怀身觉瘦,酒添颜色粉生光。此时不敢分明道,风月应知暗断肠。”

《玉樵山人集》

编入《翰林别集》。集中所收集的诗都是历经离乱写的,思想感情与《香奁集》的诗完全不同,所以称“诗风为之一变”。这些诗不仅表达韩渥入闽后的思想感情,也反映泉州地区的许多事物。

陆心源“丽宋楼藏书堂”抄本《韩内翰别集》一卷,后有毛晋长(跋)云:偓自号玉樵山人……所抄别集皆天复九年(901)辛酉五月入内庭以后所写的诗。自辛酉迄甲成(901一914)凡十四年,往往借自述内庭值夜、随从皇帝、贬谪、再任职,互叙朝廷事及奸雄篡弑始末等情,发而为诗,历历分明,可以补史传之缺漏。如《感事三十四韵》。

韩偓翰林行(韩偓和香奁集玉樵山人集)(4)

入泉州后所写的诗有去国离乡之愁东山再起之期望、贫病交侵之生活。难得闲情逸致,而警句时出。如

《登南台岩》:“无奈愁肠日九回,强摅怀抱立高台。中华地向城边尽,南国云从岛上来。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日宫紫气生冠冕,试望扶桑病眼开。”这首诗写在愁肠百结时,勉力登高以抒怀。有人不加考虑,说韩屋是登闽江边的南台。除了诗意不合外,韩偓未尝到福州,更未依王审知,一是他回邵武,辞却王氏派人之请;二是他讥翁称赞奉使封王为“不羞莽、卓黄金印”,却笑我这个羲皇上人般的隐者,表明他的政治态度。

《有瞩》云:“晚凉闲步向江亭,默默看书旋旋行。风转滞帆狂得势,潮来诸水寂无声。谁将覆辙询长策,愿把禁丝属老成。安石本怀经济意,何妨一起为苍生。”勉励同志如谢安石东山再起,自己愿为经纶计策。

《疏雨》:“疏雨从东送疾雷,小庭凉气净莓梯。卷帘燕子穿云去,洗砚鱼儿触水来。但欲进贤求上赏,唯将拯溺作良媒。戎衣一挂清天下,傅野非无济世才。”

他不只是消极的“离肠九回”,而且欲“进贤”“清天下”。反复呼吁:“社稷俄如缀,雄豪讵守株,忸怩非壮志,摆脱是良图。”(《送人弃官入道》句);“戎衣一挂清天下,傅野非无济世才。”(《疏雨》句);

“相逢莫话全銮事,触发伤心不愿闻。”(《赠僧》句)。

世称偓为唐末完人。其诗虽局限于时代风气,没有前人的浑厚,而忠愤之情,时时流溢诗外。由于感情真挚而激昂,形成道劲的风格。处晚唐诗人中,不愧为“雏凤清于老凤声”。

韩偓翰林行(韩偓和香奁集玉樵山人集)(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