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他的生命质量,撑起老师这两字的隆重分量,

他以他自己的生命光亮,点亮老师这两字的生命光华?

如果有,他是谁?他是何等模样?

只有7岁智商的他却养活了女儿(他6岁入童馆11岁辍学)(1)

01

陶行知,正是这样的师者。

他本名为陶文濬,

身为秀才的父亲为他起了这个文绉绉的名字,

希望他成为一个在文化上有所成就的人。

后来他因欣赏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

遂改名为知行。

1934年,因认为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他又改名为行知。

只有7岁智商的他却养活了女儿(他6岁入童馆11岁辍学)(2)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县。

小时候,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

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

坐在地上临摹起来,

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

免费为其开蒙。

1905年,进入歙县崇一学堂,

他在宿舍墙上,

挥笔写下豪言壮语:

“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

1909年,他考入南京汇文书院,

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

1914年,23岁的陶行知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并在毕业典礼上宣读论文《共和精义》,

虽以政治为题,但《共和精义》处处指向教育:

“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

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

党见,非教育不除;

精忠,非教育不出。”

时任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黄炎培正于台下观礼,

对陶行知的论文印象十分深刻,

以至32年之后陶行知去世,

他题写挽诗,想起的仍是那次见面的场景:

“秀绝金陵第一声,当时行知号知行。”

毕业后,陶行知赴美留学。

他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

半年后便毅然转学哥伦比亚大学,

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

只有7岁智商的他却养活了女儿(他6岁入童馆11岁辍学)(3)

02

1917年,陶行知留学回国,

曾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和国立东南大学任教。

那个时候,他并没有想着享受成功,

而是要重新定义何为“成功”,

他要让自己和祖国重新建立关联。

1917年,先生目之所及之中华,全是满目疮痍。

国家贫困到难以想象的程度。

陶行知说,这病根,乃在教育,

教育改造是中国社会改造最为有效之道。

中国那时候有两亿文盲,

有七千万儿童,

没有任何机会接受教育。

先生痛心彼时中国衰败的乡村教育,

发出“要使全中国人民都受到教育”的历史强音。

那时的陶行知,

以他之所知,本可以转身而为人上之人;

那时的陶行知,

以他之所学,本可以谈笑于鸿儒之间。

而他,却把目光死死盯住中国的最底层社会。

他振聋发聩地说,

这个国家以农立国,人们十之八九生活在乡下,

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到乡下去的教育。

因为农村如果没有改观,国家就没有希望。

只有7岁智商的他却养活了女儿(他6岁入童馆11岁辍学)(4)

03

这样的状况让他下定决心:

“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

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

使个个乡村都得着充分的新生命,

合起来造成中华民国的伟大的新生命。”

他这么说,然后就这么做。

为了更好地推进平民教育,陶行知决心从城市走向农村。

他脱下西装,辞掉自己大学教授的优渥待遇,推展平民教育。

陶行知在当时,一个月的收入,是四百个现大洋。

那个时候,若在北京,

要想买整一套四合院,

不过花费他三个月的薪水。

而这一切,陶行知统统不要了。

只有7岁智商的他却养活了女儿(他6岁入童馆11岁辍学)(5)

他不断为“平民教育”四处奔走,

曾在南京、安庆、北京、南昌,

创办了不少平民读书处和平民夜校。

由于陶行知等人的工作,

南京一地就出现了126所平民学校,

学生近5000人。

他还精心编写平民教材,大力推行平民教育。

陶行知说:

“我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

我深信平民教育一来,这个四通八达的社会就要来临了。”

后来,他移居到南京郊外的晓庄,

这是一个极为落后贫困的中国普通村落。

他住到牛棚当中,他和老乡们相识,

他渐渐有一个看上去不可实现的愿望,

那就是为中国培养,一百万乡村教师。

在晓庄,陶行知带领学生们,

自己耕作,自己劳动,自己修建校舍。

他说:“流自己的汗,才能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你得自己干。”

1927年3月15日,

晓庄师范正式开学,

陶行知称之为“生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一天”。

他将“小庄”改为“晓庄”,

一字之差,南京城外的这块荒郊野地

由此成了“天亮的地方”。

“晓庄”不远处的“老山”,

同样也被他改名为“劳山”。

“晓庄”与“劳山”合在一起,

显示出陶行知先生要用“劳动”和他的“师范学校”,

来培养真正能将贫困的乡村改造好的教师。

只有7岁智商的他却养活了女儿(他6岁入童馆11岁辍学)(6)

04

一开始,晓庄师范就和其他的学校不一样。

章开沅教授总结晓庄有四个“奇异”:

校舍奇异,开办之初没有校舍,

所有的宿舍、厨房、厕所,均由学生自己建设;

教员奇异,晓庄没有老师之称,只有指导员之称;

学生奇异,晓庄的学生数量不多,却质量奇高;

经费奇异,几乎全由陶行知私人筹集。

陶行知为了让大家

吃得好一点,学得好一点,

连母亲大寿时收到的贺礼都典当出去了。

学校的报考资格在当时也显得特立独行:

“少爷、小姐、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最好不来”。

学校以“教学做合一”为训,实践“生活即教育”。

培养目标则是:

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

陶行知认为,

在贫困的乡村经历此番锻炼,

培养出来的教师才会对农民有感情,

才可以造就

既适应贫困的农村、

又能以知识来改造农村的“导师”,

所以“劳动创造的生活”成了晓庄师范“每天的课程”。

只有7岁智商的他却养活了女儿(他6岁入童馆11岁辍学)(7)

他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变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费正清日后评价:

“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

但他正视中国的问题,则超越了杜威。”

陶行知不是要培养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

而是那些在人民之中的老师。

他邀请自己的朋友、学者到晓庄授课,

传播新的知识和观念。

渐渐地,这个在晓庄极不起眼的大学堂,

从几十人,发展到数百人。

他的晓庄平民教育为农民办了无数好事。

只有7岁智商的他却养活了女儿(他6岁入童馆11岁辍学)(8)

晓庄在南京北郊偏僻的山村,

树起了一面与众不同、独放异彩的教育革命的旗帜。

它以其革新的精神闻名中外,

吸引了许多教育家、名流和各界人士

前往参观、访问和学习。

此外,陶行知还曾创办生活教育社、

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等。

他在谈及教育时曾说:

“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

有一次,陶行知在保育院发现了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长着瘌痢头,

形象略伤大雅,

他是在战乱年代被父母送进保育院的。

陶行知无视那一头癞痢,

看出了这孩子有一定的音乐天赋,

于是请来当时重庆最好的医生,将其治愈,

又把他编入音乐组学习。

后来这个孩子成为了首屈一指的音乐大师,他叫陈贻鑫。

陈贻鑫曾在年过八旬时接受采访,

忆及陶行知四处为学生们寻求衣食的故事,

还是压不住内心的激动老泪纵横。

陶行知正是这样,

不停地行走在世俗乡里之间,

行走在街头巷议之内,

他要帮助那些最普通的中国人识字,包括:

那些年迈的爷爷奶奶,

那些富人家里面的佣人,

那些财主家的帮工,

那些街头的打杂者,

那些货场的脚力,

那些拉洋包车的师傅们

……

只有7岁智商的他却养活了女儿(他6岁入童馆11岁辍学)(9)

05

陶行知不断努力着。

他的这个梦想的芽,

破土而出。

我们眼见繁花就要开到树上。

有陶行知所在的地方,

就有平民教育的希望。

在武汉、在重庆、在上海、在南京,

他为中国教育的崛起,一直在路上。

而最后,先生死在路上。

只有7岁智商的他却养活了女儿(他6岁入童馆11岁辍学)(10)

1946年7月25日,

陶行知因积劳成疾,

突发脑溢血在上海逝世,

那年他55岁。

12月1日,先生的灵柩回到南京,

南京城里的老百姓自发为先生扶灵,

他们要送这个人,送他回他的晓庄。

沿路上的人们,唱着,哭着:

“你去了,我们穷孩子的保姆,

我们的朋友,人民的导师。”

挽联在飘,是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悼词

“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而旁边,是宋庆龄题写的

四个苍劲大字:

“万世师表”。

精彩热文:

她是北大才女,可天妒英才,“卖米”一文看哭了无数人

他母离家出走,父早逝,却以653分上清华:这是上天对我的磨炼

他母残疾,父摆地摊,却以692分上清华:穷困磨砺了我坚强的意志

他是卑微的中国文盲,却让美国人崇拜不已,失踪百年全世界寻找他


和所有父母、学生一起成长,点击最上方头像关注“教育行动”

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