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的发展历史与中医儿科学和推拿学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小儿推拿四大派系?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小儿推拿四大派系(的前世今生详解)

小儿推拿四大派系

小儿推拿的发展历史与中医儿科学和推拿学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

推拿学的理论体系形成于《内经》时代,以《黄帝岐伯按摩经》(佚失)为标志。中医儿科学理论体系形成于宋代,以《小儿药证直诀》为标志。

从历史上看,小儿推拿经历了明朝以前的史料积累、明朝末年的产生和近现代的发展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明代以前小儿推拿史料积累

推拿古称按摩,是以手操作为特点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它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据考证,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出现了具有按摩和儿科疾病含义的文子。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广泛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扁鹊救治虢国太子的儿科诊疗案例,还记载有”扁鹊名闻天下………来人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书中有婴儿索痉、婴儿病痫、婴儿等儿科病名,并记载用匕周刮痧治疗小儿惊风;还自提到膏摩法。

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中已有按摩的产生、适应证具体方法、治疗机制、按摩人才选择标准及按摩工具等记载。《灵枢.厥病》还记载了按摩治疗小儿虫症的方法:“心肠痛,依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蛔也,以手聚按而坚持之,无令得移”。

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述“天行发斑疮(天花)”的典型症状和流行特点,记述了“爪刺人中良久”“救卒中恶死”的方法。《肘后备急方。治卒心痛方》记载:“使病人伏卧,一人跨上,两手抄举其腹,令病人自纵重,轻举抄之。令去床三尺许,便放之。如此二七度止。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项乃止。未愈更为之。”前法为抄腹法,又称颠(簸)腹法,用于小儿急性腹痛(如肠扭转);后法为捏脊疗法,用于小儿食少、疳积和增强体质。两法流传至今。

隋唐时期出现官办太医署,按摩成为医学教育四大科目之一。最早的太医署为隋政府设立,分医、药两大部分。医学教育又分为医、针、按摩等四科。少小科(儿科)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修课。《唐六典》记载隋代太医署按摩科设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等不同级别。按摩博士对按摩生进行有组织的按摩教学、培训和考核。

隋代首位太医博士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其中,小儿杂病诸候6卷,儿科病因证候252候。它将外感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以脏腑分类。全书并无方药,却于每卷之末附按摩导引法。其中,摩腹法最有特色,运用很多。

唐,孙思邈著《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千金要方》首列妇人,次少小婴孺诸病。《千金翼方》有养小儿、小儿杂病等内容。孙思邈的主要贡献在于总结了膏摩法,其记载膏摩的适应证有小儿客忤、小儿夜啼、小儿热病、小儿鼻塞不通、小儿腹大且坚、腹胀满、小儿眯目不明,以及保健预防等,常用部位有囟门、手足心、腹、心口、脐等。操作手法有摩法、接法、“上下行转”等。

唐,王焘《外台秘要》第3536卷为“小儿诸疾”,有“摩儿头及脊”的夜啼治疗经验。唐末我国第一部儿科专著《颅內经》问世。该书提出了小儿“纯阳之体”的理论,阐述小儿脉法及図门诊察法;王超的《水镜图说》记述了小儿指纹诊法,开拓了小儿病证诊断的新思路。

宋代将少小科改称小方脉科,使中医儿科完全独立。北宋钱乙对中医儿科贡献大。他总结出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即“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畸弱,气血未实,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强调了望诊的重要性,对面上址”、“目内证”逗珍类出疹性疾病的诊断记录尤详:阐述了儿科病症的六种常见脉象;创立了中医儿科的脏腑辨证体系。当时的医学巨著《圣济总录》特设“小门”16卷;解析了按和摩,日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按麾。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于,或兼以药.日按摩,适所用也。”从而使按摩同阴阳、升降等传统中医理论对接。

宋代改革医学教育,太医局取消按摩科。但按摩医学仍惯性发展。苏轼《苏沈自方,卷十》记载河北一老翁用爪掐法治疗儿脐风的事迹,谓:“只掐令气脉断,不必破肉………应手皆效”。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卷十一·小儿科》有“初生大小便不通,腹胀欲绝者,急令妇人以温水漱口,吸咂儿前后心并脐下、手足心共七处。每一处凡三五次。漱口吸咂,取红赤为度,须臾自通,不尔无生意。有此证遇此法,可谓再生”,其法以口吸咂,独具匠心。后世《证治准绳》《本草纲目》《医便》等书皆引用此法。

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寒凉派代表刘河间在《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儿科论》中提出“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主清热。攻下派张子和提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倡汗、吐、下三法;并在《儒门事亲》中运用“揉脾”法治疗小儿身瘦肌热等证。补土派李东垣重视脾胃,提出以补土为治。滋阴派朱丹溪创“阳常有余,阴常足”,认为“乳下小儿常湿,热多”,“小儿食积、痰热、伤乳为病,大概肝与脾病多”,“儿易怒,故肝病最多;肝只是有余,肾只是不足。”并采用滋阴法。各种流派虽然学思想各异,治疗方法有别,但从不同角度认识小儿生理病理,运用不同方法防治儿科病,促进了中医儿科学向纵深发展。为小儿推拿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各位好!为了更好让大家了解小儿推拿,相关内容过于详细,篇幅过长,分多次更新,欢迎阅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