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推拿》本着对盲人的尊重与理解,描述了一群盲人按摩师独特的生活,细微而独到,深入到了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灵,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推拿小说故事梗概?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推拿小说故事梗概(推拿是国内少有的以盲人群体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推拿小说故事梗概

图书简介

《推拿》本着对盲人的尊重与理解,描述了一群盲人按摩师独特的生活,细微而独到,深入到了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灵。

在这群鲜活的人群里,有野心勃勃的创业者沙复明、张宗琪,有陷入爱情为结婚发愁的王大夫、小孔,有陷入欲望和伦理纠葛中的小马,有在传奇爱情中受伤的泰来,有大胆泼辣不远千里地主动追求爱情的金嫣有“美”得不可胜收又突然凋零的红。每一个故事都透露出凄美与动人无不表现了尊严、爱、责任、欲望在人生中的纠结。而这些人生的矛盾与挣扎,在黑暗的世界里似乎显得愈发敏感。

本小说展示了现实生活中盲人按摩师私密而又真实的私人世界,展现了人们甚少了解的盲人群体的另一种人生悲喜。在小说中,作者尤其强调的是,和正常人一样,残疾人、盲人有着和正常人一样的爱恨情仇和酸甜苦辣,有着同样需要尊重和关注的精神世界。小说的意义在于,写出了残疾人的快乐、忧伤、爱情、欲望、狂想,打破了我们对残疾人认知的情感牢笼。

精彩内容节选

王大夫——盲人在推拿房里都是以“大夫”相称的——的第一桶金来自于深圳。他打工的店面就在深圳火车站的附近。那是上世纪末,正是盲人推拿的黄金岁月。说黄金岁月都有点学生气了,王大夫就觉得那时候的钱简直就是疯子,拼了性命往他的八个手指缝里钻。

那时候的钱为什么好挣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香港回归了。香港人热衷于中医推拿,这也算是他们的生活传统和文化传统了。价码却是不菲。推拿是纯粹的手工活,以香港劳动力的物价,一般的人哪里做得起?可是,香港一回归,情形变了,香港人呼啦一下就蜂拥到深圳这边来了。从香港到深圳太容易了,就像男人和女人拥抱一样容易,回归嘛,可不就是拥抱?香港的金领、白领和蓝领一起拿出了拥抱的热情,拼了性命往祖国的怀抱里钻。深圳人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了这样的商机,一眨眼,深圳的推拿业发展起来了。想想也是,无论是什么样的生意,只要牵扯到劳动力的价格,大陆人一定能把它做到泣鬼神的地步。更何况深圳还是特区呢。什么叫特区?特区就是人更便宜。

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不提,那时候是世纪末。人们在世纪末的前夜突然感觉到了一种大恐慌,这恐慌没有来头,也不是真恐慌,准确地说,是“虚火”旺,表现出来的却是咄咄逼人的精神头,每个人的眼睛里都喷射出精光,浑身的肌肉都一颤一颤的,——捞钱啊,赶快去捞钱啊!晚了就来不及啦!这一来人就疯了。人一疯,钱就疯。钱一疯,人更疯。疯子很容易疲倦。疲倦了怎么办呢?做中医推拿无疑是一个好办法。

深圳的盲人推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壮大起来的。迅猛无比。用风起云涌去形容吧,用如火如荼去形容吧。全中国的盲人立马就得到了这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消息说,在深圳,盲人崭新的时代业已来临。满大街都是钱——它们活蹦乱跳,像鲤鱼一样在地上打挺,劈里啪啦的。外地人很快就在深圳火车站的附近发现了这样一幅壮丽的景象,满大街到处都是汹涌的盲人。这座崭新的城市不只是改革和开放的窗口,还是盲人的客厅兼天堂。盲人们振奋起来了,他们戴着墨镜,手拄着盲杖,沿着马路或天桥的左侧,一半从西向东,一半从东向西,一半从南向北,另一半则从北向南。他们鱼贯而入,鱼贯而出,摩肩接踵,浩浩荡荡。幸福啊,忙碌啊。到了灯火阑珊的时分,另一拨人浩浩荡荡地过来了。

疲惫不堪的香港人,疲惫不堪的、居住在香港的日本人,疲惫不堪的、居住在香港的欧洲人,疲惫不堪的、居住在香港的美国人,当然,更多的却还是疲惫不堪的大陆人,那些新兴的资产阶级,那些从来不在公共场合用十个手指外加一根舌头数钱的新贵,——他们一窝蜂,来了。他们累啊,累,从头到脚都贮满了世纪末的疲惫。他们累,累到了抽筋扒皮的地步。他们来到推拿房,甚至都来不及交代做几个钟,一躺下就睡着了。洋呼噜与本土的呼噜此起彼伏。盲人推拿师就帮他们放松,不少匆匆的过客干脆就在推拿房里过夜了。他们在天亮之后才能醒过来。一醒过来就付小费。付完了小费再去挣钱。钱就在他们的身边,大雪一样纷飞,离他们只有一剑之遥。只要伸出手去,再踏上一个弓步,剑尖“呼啦”一下就从钱的胸部穿心而过。

……

李波颖

来自江西,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法学2151班大一学生,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社团联合会下心翼文学社社员。

这本书以一类盲人群体为题材作为角度,给我们呈现出一种在盲人按摩师身上所感受的别样的私密世界,它有着我们正常生活中所同样具有情感与人生,爱恨情仇、酸甜苦辣、尊严、责任以及欲望,但不同的是,在这个私密且黑暗的世界里,这些都显的尤为敏感和真实,而作者在基于对盲人的尊重与理解上,独到细微地描述了一群盲人按摩师真实且别样的生活,深入地走进这类特殊群体的心灵,展现了人们甚少了解的盲人群体的另一种人生悲喜,打破了我们对残疾人认知的情感牢笼。

在本书的一片节选中,盲人按摩师沙复明以极其丰富的经验在客人一开口就已确定司机身份后,准确的抓住痛处,轻轻捏住客人的后颈,然后依靠着精湛的推拿手艺给客人带来最舒适的体验,并且提醒着客人要多注意保护脖颈。文章当中节选的这段故事情节,虽带着现实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但也从细微之处体现了盲人群体对现实世界的敏感与相处,也展示了现实世界中盲人群体的热爱与温柔。

徐洁

来自贵州,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会计系2153大一学生,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心翼文学社干事。

毕飞宇老师用一针见血的真实,戳开了一群盲人推拿师在大社会下的艰难生活。毫无疑问他们是不被上天偏爱的那群人,被夺去了光明,光明的丧失造成了他们极其渴望尊严,而又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自尊。

因为眼疾,弟弟阻止王大夫出席他的婚礼;因为眼疾,音乐天才都红收获的不是尊重,而是同情与悲悯;因为眼疾,小马学会在黑暗中度过时间。小说里的每一个人物都采取的是娓娓道来的方式,每个角色相互交叉,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淋漓尽致。我看见上天让他们让深陷泥潭,但是他们仍然选择仰望星空,只要自己活着,依然可以活得很好,而且活得不比别人差。眼睛看不了璀璨的光,生活总得有光。

初看《推拿》时,我不知王大夫是盲人,因为读起来他就与正常人无异,努力赚钱,想让小孔成为老板娘,没有刻意去煽情,王大夫平常地说出自己的眼疾,让我停滞许久,然后闭上眼睛感受黑暗,心底不由得产生起恐慌,原来黑暗真的可以习惯。我为金嫣的自由、洒脱而感动过,她可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犹如飞蛾扑火般的一次又一次扑向自己的爱情。这是一部群像小说,没有华丽辞藻,有的只是平实与残酷,细腻的情感,生活化的情节。

生活的光亮不是老天赋予的,而是自己创造的。

徐悦

来自江苏扬州,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商务2152班学生,学校心翼文学社文学部干事。

《推拿》的故事发生在南京一间叫做“沙宗琪”的盲人推拿馆中,按照角色的姓名分成章节,展现了许多性格各异的人物。毕飞宇先生的描写十分细腻,同时也形象而又富有趣味,将上世纪末的社会活生生展现在我们面前,他写钱是在空中飞蹿的阿拉伯神毯,写恐惧是一条蛇,写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洞。盲人失去了视力这一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他们的眼前只有阒黑,无法想象什么是红花绿叶,什么是蓝天飞鸟……以及,什么是“美”。但正是由于他们有常人眼中的“缺陷”,在嗅觉、触觉、味觉等其他方面他们会更加敏感,认知也更加多元化,甚至可以说或许比正常人还要丰富一些,倘若有一只蝴蝶停留在我的指尖,我会惊艳于它漂亮的翅膀,而盲人可能会更关注到它停留时脆弱的触感以及轻柔的力道。

读这本书时我感到有些压抑,真实到压抑,原来盲人的生活也和正常人一样,没有我想象中的不便,只有不断与身体磨合到习惯。我没有接触过真正的盲人,但读了这本书后盲人们的形象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了,毕飞宇先生曾在南京特殊学校从教,他能将盲人的生活与七情六欲展现地如此真实恐怕也和这一段经历有关。盲人认识到了自己和正常人的缺陷,这不会令他们感到心灰意冷,反倒会令他们更加自尊,盲人们需要的并不是强加的同情,居高临下的怜悯和保护等特殊对待,他们需要的是“平等”。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心翼文学社

心翼文学社是接受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社团联合会领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群众性学生组织。为了凝聚学院里广大文学文化爱好者,拓展文学文化爱好者兴趣,举办娱乐性与知识性相结合而又不失文化特色的有意义的活动。广纳贤士,成为一个具有本社团特色,带给大家学习与欢乐的社团。社团由文学部、文宣部、组织部、编辑部、汉服部五个部门组成“赐心羽翼遨蓝天,采撷星辰耀文坛。似水流年梦未眠,风华笔墨洒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