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打了、不要打了…….”

即使被打的惨叫连连,疼的四处躲避,但是她们3个依然没有躲过眼前,这个名叫父亲的人,对她们的暴力抽打。

正确家庭教育观的泰国公益广告(在用棍棒教育孩子之前)(1)

7月17日,网友爆料了一段男子暴力殴打3个孩子的视频,视频一出,大家纷纷谴责这名父亲与拍摄视频的人。虽然事件具体缘由还在调查之中,但是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父亲毒打3个孩子的原因。

正确家庭教育观的泰国公益广告(在用棍棒教育孩子之前)(2)

说实话,看到这个视频,不管是否为人父母,很多人都受不了,也很诧异,父母怎么下的了如此狠手。但你别诧异,这样的事还真不是少数,很多网友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评论说:“我爸妈以前就是这么打我的,我都麻木了。”尽管网友们现在都长大成人了,但是那段棍棒教育下的童年,依然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甚至有一段挥之不去的阴影。

正确家庭教育观的泰国公益广告(在用棍棒教育孩子之前)(3)

正确家庭教育观的泰国公益广告(在用棍棒教育孩子之前)(4)

棍棒教育为何经久不衰,还能得到无数家长的信奉。无非是这样教育孩子“见效快”,让孩子“知疼就改”,不管做了什么,不分青红皂白的一顿打,何必费心思的用嘴说,既然知道疼了孩子下次就不会这样。

这样的棍棒教育,你以为孩子会感恩你让他知错能改,其实他可能会恨你,给了他一个不幸的童年。同时,你的棍棒教育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他的观念之中,让他也对下一代做出这样的事。

果真是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

如何给孩子一个被童年治愈的一生,这和父母的教育观是分不开的,教育观作为父母的必修课,要学的真的很多。而我今天将从泰国的这支广告入手,与大家分享良好的家庭教育将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真相:没有完美的父母与老师,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学区房、名师教育、兴趣班,当孩子拥有了这一切是否就能拥有最好的教育了,其实不是,最好的教育永远在家庭。所以,我要分享的是泰国的公益广告《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

广告中的妈妈,是位用小推车卖水果的女人,她没有读过书,不知该如何教育女儿,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展示给女儿,让她从生活中学习。

正确家庭教育观的泰国公益广告(在用棍棒教育孩子之前)(5)

于是,当她看着女儿在尝试削菠萝,却无从下手的时候,她没有说话,而是自己也拿起一只菠萝,亲自削给女儿看,一边削还一边观察女儿的进度,女儿有模有样的学着,最后也跟妈妈一样,削出来了一个完整的菠萝。

正确家庭教育观的泰国公益广告(在用棍棒教育孩子之前)(6)

这不就是我们一直提倡的父母要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在成长阶段,家长就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对象,家长的言行举止都会被孩子记在心里,所以,好的教育,父母应该是以身作则的

后面镜头一转,是女儿满脸羡慕的看着别的小朋友在吃冰棍,妈妈看着女儿失落的表情,但钱盒里的硬币却不允许她们买一只冰棍。可没想到,妈妈竟把菠萝切成冰棍的形状,又插上冰棍棒,放在冰盒中,为女儿做了一只菠萝棒。最后,女儿吃起来也是满脸的幸福。

正确家庭教育观的泰国公益广告(在用棍棒教育孩子之前)(7)

虽然条件不允许,但妈妈还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女儿定制了一只菠萝棒。而有些父母,无条件的给予孩子最大的物质需求,最后又用这些付出来道德绑架孩子,“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给我争气点,好好读书学习”。这样的做法,到头来,不过是两败俱伤。

女儿吃着妈妈的菠萝棒,突发奇想的来了一句:“太好吃了,我们应该卖这个。”

正确家庭教育观的泰国公益广告(在用棍棒教育孩子之前)(8)

妈妈眼睛一亮的看着女儿,立马为女儿做了一盒菠萝棒,让女儿去菜市场售卖。

孩子年龄虽小,但是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一点也不小。当他们向外探索时,家长应该给予他们尊重和支持的力量,来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更好的去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认为孩子小,没有独立的人格,在无理取闹,就切断了他们向外探索的欲望。

第一天,女儿带着冰盒去菜市场卖菠萝棒,无人问津。她沮丧地回家问妈妈:“为什么没有人买我的冰淇淋”,妈妈低下身子,耐心的告诉女儿:“你应该去菜市场看其他人是怎么卖东西的。”

正确家庭教育观的泰国公益广告(在用棍棒教育孩子之前)(9)

第二天,女儿在菜市场细心观察了一上午,她发现摊贩们不仅叫卖的声音大,把价钱说出来,还会用小牌子写上广告语。于是,她立马跑回家,用画笔为自己制作了一张广告语粘在冰盒上。带着学习到经验再次到菜市场卖菠萝棒时,女儿很快就卖完了一盒。

正确家庭教育观的泰国公益广告(在用棍棒教育孩子之前)(10)

看着女儿成功的卖出一盒又一盒菠萝棒,母亲留下这样一段独白“我很开心看到她从生活中学习以及自己解决问题,要是有一天我不在他身边了,我知道她也能过得很好。”

正确家庭教育观的泰国公益广告(在用棍棒教育孩子之前)(11)

这段话给我的感触真的很深,父母无法陪我们走完一辈子,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悟、去学、去做。假若父母将这一切都包做了,不敢想象父母离开后,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否还能过好日子。

所以,这个妈妈目不识丁又如何,她的智慧和观念依然能给孩子带来好的教育,与其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能取得成功,远不如让孩子自己去看、去听、去思考得来的有效,自己通过实践取得成功,能让孩子成长的更快。

正确家庭教育观的泰国公益广告(在用棍棒教育孩子之前)(12)

最后,这一支广告在结束时,写下了一句话进行点题:家庭教育是激发潜能的源泉!一则2分多钟的公益广告,传递了太多值得我们深思的教育观。但最值得深思的是这则公益广告来自真人故事,广告中的小姑娘不仅获得了Sanrnrak奖学金,还顺利的在泰国博仁大学完成了本科学业。

正确家庭教育观的泰国公益广告(在用棍棒教育孩子之前)(13)

一支公益广告,让我们看到的是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直接影响,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必然离不开好的家庭教育,而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导者,其实是更应该得到教育和学习。

相比于孩子,更需要教育的是父母

一个孩子在一生中会接触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最重要的,也是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就是家庭教育,正如宋庆龄所说:

“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一个孩子在未接触学校教育时,父母便是他的启蒙老师,在孩子这张白纸上,拥有什么的色彩,都是父母在绘画。即便后面上学了,家庭教育还是很重要,因为老师给孩子的更多的是书本上的知识,而一些良好的个人习惯、三观和素质依然是深受父母的影响。

但近年来,很多社会热点新闻,让我们看到有些家长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的问题,弃婴、熊孩子、问题少年、虐待孩子,透过这些词,我们看到不是所有人都配为人父母。

正确家庭教育观的泰国公益广告(在用棍棒教育孩子之前)(14)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这么一句话:“一想到为人父母不需要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的确是,正因为为人父母过于简单,所以并不是所有父母都是合格的,相对于孩子,其实父母更需要教育,只有自己做好了,孩子才会做好。如果父母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那么又如何要求孩子必须做到呢?

当你拿起棍棒时,请不要忘记你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面对孩子的错误,极其愤怒的父母,便想实施棍棒教育,但当你拿起棍棒时,请先想想你曾经接受过父母的教育,假若你身带伤痕,就不要再让你的孩子经历如此痛苦,不要再一代一代传下来;假若你接受的是父母细心的解释与耐心的教育,那么就请放下棍棒,将这份良好的教育观念延续下去。

正确家庭教育观的泰国公益广告(在用棍棒教育孩子之前)(15)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优秀的孩子不是“打”出来的,而是“教”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