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即将开始,高三学子们将要踏上战场,为心中理想的大学奋斗。

民国北京(民国时期西单地区都有哪些大学)(1)

而在民国时期,风雨飘摇,山河破碎,但我国的高等教育在逆境中却能发展得很好,构建了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的雏形,这期就来盘点一下民国时期西单地区的大学都有哪些

国立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前身是铁路管理传习所,创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的发祥地。学校旧址在西城府右街李阁老胡同(现力学胡同),东临府右街,南面一墙之隔就是邮传部,北临力学胡同,现在是中央统战部所在地。

宣统元年(1909年)建校,称铁路管理传习所,隶属邮传部。专门设有英文、法文课程。

宣统三年(1912年),北洋政府将邮传部改名交通部,学校随之更名为交通传习所

民国六年(1917年)改组为铁路管理学校和邮电学校两所学校,将原有的铁路各班归铁路管理学校管理,并增设日文补习和铁路管理补习等班,原有电气各班归邮电学校管理,并增设电话专修及海军军官无线电中等、高等各班。

民国十年(1921年),交通部为统筹交通教育方针,将上述两所学校和上海工业(即南洋公学)、唐山工业等四所学校合并改为交通大学,本院校是交通大学北京学校,次年定名为北京交通大学

民国十七年(1928年),政府南迁,改名第三交通大学

同年九月,交大改组,改名交通管理学院分院

十一月,铁道部成立,交通大学改由铁道部直辖

民国十八年(1929年),重新该组,定名为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校,以培养铁路管理人才为宗旨,本科四年,预科两年,同时也招收女学生。

民国十九年(1930年),预科停招,次年改招补习班,补习一年可升入本科一年级。二十一年(1932年),补习班也停招。之后每年招收本科一年级新生一次,并且逐年选派毕业高材生或在交通机关有经验的服务人员赴美、日本各国留学或实习。

学校在学业方面采取四年制

一年级注重经济及会计学原理,

二年级注重公司财政及铁道运输,

三年级注重铁道财政运价及统计学,

到了四年级,分车务和财务两班分别教学,让学生对所学科目有更为深刻的了解。

除此之外,学校安排三年级学生暑期赴各铁路单位实习四年级学生春假期间赴各铁路单位参观学习。

学校除教室、办公室、男女宿舍等,还建有网球、篮球、排球场地、军事操场等运动场地、图书馆和博物馆。

其中图书馆内有中文和外文书籍共两万五千多册,外文书籍五千多册,多是专业书籍,供校内师生参考探讨。

博物馆最早是中国建筑工程教育先驱华南圭先生在学校担任教务主任时,为使学生接触实践,在民国二年(1913年)创办了一个铁路实物展厅,之后不断充实内容。三年(1914年)十月十日正式成立,称交通部交通博物馆。馆内陈列分为6个展室,陈列品共4600余件,馆内保存有最具历史意义的文物即我国早期的“龙号”机车。民国十七年(1928年)博物馆归学校所属,二十五年(1936年)新馆竣工,并建成环形铁道线,可作机车行驶表演。到二十六年(1937年),陈列品总数已扩展至8000余件,内容扩展为路、电、航、邮四部分,堪称国内一流的博物馆。

国立北京蒙藏学校

位于西单堂子胡同

民国北京(民国时期西单地区都有哪些大学)(2)

民国元年(1912年),蒙藏院总裁贡桑诺尔布向国会两院提议,在北京创设蒙藏专门学校,用以教育在京的蒙藏子弟,费用由官方承担,民国二年三月正式成立。

开办以来,历年增加班次,校务发展日趋完备,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共有5个班次。

民国十八年(1929年),学校改由蒙藏委员会管辖,取消专门两个字。更名为北平蒙藏学校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四月,改归行政部直辖,改称国立北京蒙藏学校

同年九月,又改为隶属内政部管辖。

设校长一人;教务、训育、事务各设一名主任;教务员一人,训育员一人,事务员三人,分别掌管文牍、会计、庶务等事项;书记五人;按各门课程分配,聘请教员二十五人。

学校分设中学科补习科

中学科以以升入各大学及专门学校为目的,课程遵照教育部规定,并加授蒙藏语文及必须的外文。

补习科以升入中学为目的,其课程按照实际需要呈请内政部核定。

该学校专门为造就蒙藏边疆青年而建立,有初一至高三六个班和补习科一个班。

国立学校,学生的所有食宿、制服、书籍、笔墨、学杂费等都由学校提供,不收学生任何费用。经费每月由内政部拨发二千九百九十四元二角,并没有盈余

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

位于石驸马大街(今新文化街)女师大旧址

民国北京(民国时期西单地区都有哪些大学)(3)

民国十四年(1925年),教育部因前女子师范大学内部风潮连年未决,改设国立女子大学,并先于石驸马大街女师大旧址设立筹备处。

至筹备告成,聘胡敦为校长,九月四日,胡校长就职,招考录取新生一百五六十人,又收录前女师大学生二百余人,总计三百余人,十月十六日正式上课。

不幸的是,十一月北京政潮骤起,前女师大职员趁机率领多人劫夺校舍,号称恢复女师大,同时教育部总长、司长的寓所也都被捣毁,学校停课多半个月。后经当局及学生家长会呈请,拨教育部东院多余的房子为临时校舍,才恢复上课。

十六年(1927年)八月,北京国立九校改组,女子大学改为国立京师大学女子第二部,以孙树棠为筹备员,拨定旧参议院为女子第二部校舍,聘任胡敦为学长,九月二十日开学。

十七年(1928年),政府南迁,北平计划为大学区,国立九校改组为国立北平大学,女子第二部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分院

十八年(1929年)春,北京大学脱离北平大学独立。四月女子文理学院分院呈奉教育部令改为女子学院,以张凤举为文学部主任,经利彬为理学部主任,两人轮流担任院长。同时,由于院址的原因,与法学院又起纠纷,租定朝阳门外北小街九爷府为校舍,六月迁入。九月,聘任经利彬为院长,经利彬一到学校就辞职,不久,聘徐炳昶兼任院长。

十九年五月,聘刘復为院长。

二十年(1931年)二月,奉教育部令改称女子文理学院。七月刘院长辞职,由沈校长尹默兼任院长,不久因其事务繁多未能兼顾。十二月,聘夏元瑮为院长。

二十二年(1939年),有回忆称:

“溯自本院成立于兹,已八易寒暑,历年毕业生已达一百四十余人,当中迭经险阻,日在风雨飘摇中,幸赖学生家长会奔走呼号、竭力协助及当局之艰忍卓绝,惨淡经营,虽屡经颠仆而终莫能摧毁而遏抑之。国难期间,经费来源涸竭,学校犹能按时开学,弦诵不绝,此皆我教职同人本为国树人之精神,继续努力有以致之也。”

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学院

位于李阁老胡同(今力学胡同)前法商三院旧址。

  • 建校过程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二月十八日,教育部派次长(即副部长)黎世蘅兼代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学院院长。

三月一日,将学校定址在李阁老胡同(今力学胡同)前法商三院旧址

三月五日,成立筹备处,教育部派科长赵少侯主持筹备工作。登报招考新生,并先后召集前女子文理学院(即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前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学生和前北平师范大学女学生,同时拟定学院组织规程,整理仪器图书,修缮院舍教室。

四月四日举行开学典礼。四月十一日,正式开课。

  • 校内编制

设校长一人综管院务,由教育部派充;教务长一人、训导长一人、秘书长一人,分别掌管学校教务、训导和其他事宜;各科设主任一人,掌理该科课程编制,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若干人;文书、教务、事务、管理、会计各部门设主任一人,事务员、佐理员、书记各若干人;图书馆设主任一人,馆员、书记各若干人。第一任图书馆馆长赵少侯兼任。

  • 学业设置

学校设文、理及家政三科,并附设各种专修科补习科。文科分国文组、日文组、西洋语文组、史地组;理科分数理组和化学组;家政科分经济组和家事组。各科学业年限定为四年,专修科定为三年,补习科随时规定。

  • 经费及规章

学校要求学生寄宿,学费、住宿费一律免缴

除此之外,学校出台的《学则》对入学、选课、考试、出勤、休学退学、奖惩等方面有明确的条款规定。二十七年(1938年)九月十二日开始施行由教育部批准的《公费生学额规则》和《奖学金规则》,前者规定了公费生的申请、待遇等,后者对奖学金的获得条件、审定、发放等作了明确规定。

私立华北学校

位于西四牌楼南羊皮市

  • 建校过程

鉴于国立学校总受政治影响不易发展,私立大学成绩卓著的也不多见,民国十一年(1922年)夏天,前校长蔡元培倡议创设私立华北学校。

民国十三年(1924年)七八月间,先后呈奉前教育部、司法部批准立案。

二十一年(1932年)十一月,复经教育部批准校董会立案。

  • 校内编制

设教务部和总务部,其中教务部分设注册、讲义、图书、出版四个部门,总务部分设会计、文书斋务、庶务四个部门。

  • 学业设置

分大学部和专科,大学部有法律、政治、经济、政经等科系,专科有法律、政经、教育、艺术等科目。

  • 经费及出版物

每年规定经费六万一千六百元,临时费用一千元。

学校出版物有《华大旬刊》《怒涛》《绵延》《华光》等。

私立北京孔教大学校

位于西单北大街甘石桥。

孔教总会会长陈焕章、前国会议员张琴、程大璋等七十余人发起,以传经传道为主要宗旨,成立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八月。

  • 校内编制

设校长一人,由董事会推举;总务长、教务长各一人,基金监两人;事务员若干人;教员若干人。第一任校长为陈焕章。

  • 学业设置

大学、专门两个部,分本科和预科,并设研究院。大学部分经、文、法三科,专门部分分经学、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五门。

  • 经费及出版物

每年规定经费一万零七百二十元,临时费用五百元,共一万一千二百二十元

出版物有《经世报》

写在最后的话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高考

祝愿所有的考生都能考出自己的最好水平

迎接人生的第一次大考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传统文化联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