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港产片,我们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会是香港邵氏兄弟影业公司。

上世纪60至80年代的香港电影圈流传着一句话:邵氏出品,必属佳片。

邵逸夫体检(对公司员工很小气)(1)

邵氏的影片曾风靡全亚洲。相比现在的港产片,五零后到八零后,甚至九零后的人,都喜欢看那个年代的影片。

当了邵氏影业40多年掌门人的邵逸夫,他那充满传奇的一生,也常被人们津津乐道。

邵逸夫体检(对公司员工很小气)(2)

但他也是普通人,他的一生看似近乎完美,可是他也会害怕死亡,在他的人生第一关口的时候,他却在他的办公室里摆放了两口小檀木棺材,这一放就是41年。

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又是怎样成就一个电影王国、成为香港影视业的龙头老大的呢?

邵逸夫体检(对公司员工很小气)(3)

1907年10月4日,在浙江宁波镇老邵村祖庭的一户富裕家庭里,邵逸夫出生了。

他的出生,为原来已有三个男丁的邵家再增一员。常年在上海忙着家族染料生意事务的父亲邵玉轩,并未因邵逸夫的出生表现出特别的高兴。

邵逸夫,原来的名字叫邵仁楞。

楞,是屋顶上披瓦用的楞条。虽然名字说起来有些拗口,但让邵逸夫决心换名字的,还是因为一段小故事。

虽然家里很富有,但对几个孩子,父母从来都不会溺爱。

在合适的年龄被送到学校读书。

在邵逸夫的同学当中,有一个是从北方来的。这个同学对邵逸夫说:这“楞”听起来有“二楞子”和“楞头青”的意思,用上海话说就是“傻瓜”。

邵逸夫对“邵仁楞”这个名字有些嫌弃。

他很小的时候看到爷爷、爸爷因为生意,常常很忙碌,希望自己将来能忙中偷闲,安逸地度过一生。于是他给自己起了个名号:逸夫。

就这样,邵家四个男丁都有了他们的名号:大哥叫邵仁杰,号醉翁;二哥叫邵仁棣,号邨人;三哥叫邵仁枚,号山客;六弟叫邵仁楞,号逸夫

邵逸夫体检(对公司员工很小气)(4)

邵家,世代经商,但他们从未涉足影视行业。可是,后来这四个儿子却神奇地皆在影视界有建业,甚至作为六弟的邵逸夫更是成为亚洲影视业的龙头老大。

而这个转变,竟然源于两个字:好奇。

其实,邵家的生意虽然做的是染料的行业,但邵父有空却喜欢研究电影。而真正促使四个儿子弃家族生意而转行做电影的,是因为他们看了一场无声电影。

在电影刚传入中国不久的某一天,兄弟四人一起去看了人生中的第一场电影。

很快,电影中神奇的一幕幕把他们吸引住了。他们奇怪在一块白布上为什么可以凭空出现会走的人、会流动的水,还有哪些树木、花草,及会飞的鸟等等。

虽然此时还是无声电影,但这可是比照片更逼真、更生动。

于是,他们对电影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谈电影的神奇之处,谈得多了,竟然有了要开电影公司的想法。

邵逸夫体检(对公司员工很小气)(5)

就这样,邵家四兄弟开始踏足电影行业。

邵逸夫体检(对公司员工很小气)(6)

大哥邵仁杰先是在上海创办了天一电影公司。

按理说,家里这么有钱,大哥又开公司做老板,年小十岁的邵逸夫初入行就应该是轻轻松松、顺风顺水才对。

可是,从初入行开始,他是一路吃着苦、受着气。

在大哥的电影公司里,他们四兄弟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分工:

大哥担任导演;二哥擅长做编剧和会计工作;三哥负责影片的对外发行。而年少资历平平的六弟邵逸夫只能作为一名普通的后勤员工。

后勤员工,但经常会受一些所谓明星的呼喝。有时为了找一个道具,要奔跑十公里去拿。

也正是这些看似不重要的后勤打杂活,从最基层开始,做了最全面的工作,使邵逸夫在日后管理公司的时候才能想得更周到、做得更全面。

没有任何工作会是白干的,只要你一直在用心,离成功欠的只是机会。

四兄弟的分工合作,他们的电影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壮大。

可是,偌大的一个上海,做电影的就有很多人。同行竞争,从来都是冲利益而去。当自己的利益被别人威胁着,当时的电影老板更多的解决办法都是用下三流手段。

1928年,天一电影公司遭到了当地同行的围剿和封杀。

事业的发展,讲的是良性竞争。面对此类恶性竞争,四兄弟觉得欲要求天一杀出重围,只能另辟蹊径。

他们想到的是“以退为进”,退出国内市场,开发国外市场。

经四兄弟的沟通后,统一把目标定在了华人较为聚集的南洋。

此时他们的分工却是:大哥和二哥暂留在国内做好影片的制作,而三哥则带着六弟一同去南洋开辟市场。

邵逸夫体检(对公司员工很小气)(7)

到了南洋,三哥与邵逸夫的分工也很明确:三哥要巩固原有的院线,而邵逸夫则到乡镇去开拓市场,这可是他成年出来做事后的第一次单枪匹马独身干

聪明的邵逸夫边干边摸索,很快,他盯上了流动放映。这可是中国史上的第一辆流动放映车。

但这个工作不好干。为了打开乡镇市场,邵逸夫会先是到处去张贴电影海报。做好前期的宣传。

南洋整年多雨,很多时候,年少的邵逸夫都是踏着泥泞的路到处奔波。

皇天不负有心人,渐渐地,他们在南洋的市场慢慢地打开了。

但当时的电影还只是无声的。这始终是一个遗憾。

其实,在上世纪的1926年8月6日,美国就有了全球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唐璜》。在当时还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当然也引起了三哥和邵逸夫的关注。

但设备和技术是首要的,这可是他们欠缺的。设备可以购买,但技术是要学习的。三哥和邵逸夫都想到要去美国学技术。

当然这个学技术的“美差”非年少的邵逸夫莫属了。只是,这一趟要去的可是美国,按当时的环境,还是要坐船去。而正是这次学习,险些使年纪轻轻的邵逸夫丧命。

1931年,邵逸夫坐上轮船去往美国。但这一路上都不好受,因为他晕船,常常被搞得呕吐不断。

而最惊心动魄的,就是轮船将近美国西海岸的时候,突然海上翻起大风浪。轮船经不起风浪的疯狂吹啸而翻侧了。

邵逸夫在危难之际,幸运地抱住了一块木板,可这海是无边无际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漂到岸边,更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命漂到岸边。

太阳升起又落下,如此轮番地变化着。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终于等来了一艘救援的船。终于在一个月后到达了美国,来到了旧金山。

邵逸夫体检(对公司员工很小气)(8)

追逐梦想的路上总是需要不停地奔跑。

当邵逸夫与三哥在南洋努力开辟市场的时候,二哥在香港开了一家电影公司。

可是,在1957年,二哥的电影公司出现了危机。

二哥为了挽救邵氏的电影事业,在这一年的秋天,把在南洋开出一片天地的邵逸夫叫回了香港,接手了公司的业务。

此时正值知命之年的邵逸夫,回到香港再图霸业。

邵逸夫体检(对公司员工很小气)(9)

回到香港接手邵氏的电影公司,邵逸夫真正地开始大展拳脚。

在邵逸夫的主持下,邵氏影业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入了香港电影业的黄金时代。他们陆续推出了各种风月片、武打片和黄梅曲片。

最有代表性的如《独臂侠》、《貂蝉》等影片。

邵氏影业的事业从表面上看正是一片大好势头。可是,内里却暗藏着一个危机。

邵逸夫从事影视事业半生,捧红了很多人,其中不乏巨星,但总是留不住这些人。

从来,无论什么事业,成功的关键首先是人。要想企业能稳步发展,稳定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

而留住人的其中一个条件是钱。

可是,邵逸夫却是一个很“小气”的人。对员工给出的报酬总是一压再压。

那时候的邵氏公司的员工,包括演员都是月薪制。

一些当红的明星也只能坐公交车去菜市场买菜。说起来都觉得寒酸和凄凉。

曾经尚未成名的李小龙到邵氏应聘,对于片酬,却被邵逸夫从要求的1万美金压到了2500元美金。使得李小龙只能投到当时邵氏的竞争对手嘉禾门下。

甚至有一天,一个剧务要向他申请拿20元去买100个生煎馒头。可是,邵逸夫说在公司的饭堂就有一毛钱一个的包子,不必费那么多钱在外买,硬是没有批下来。

当然,在电影公司里,他是老板,他是一个商人。在商就言商。

一个企业的运作,成本是一定要谈的。所以,对于他的这种“死盯着钱不放”的态度也是能理解的。节约成本,是每个老板最基本的要求。

邵逸夫体检(对公司员工很小气)(10)

虽然他在经营公司上是这么锱铢必较,但对于事业有成后的善举,他又是最大方的。

人才没能留得住,邵氏的事业遭受下滑。

当事业遇到变化,生意人都喜欢算命。邵逸夫也一样。

66岁那一年,邵逸夫总觉得自己哪里不舒服,于是做了各种检查,但结果是他的身体没问题。

身体没问题,难道是公司的风水出问题了?

于是秘书找来当时的风水师李迪。李迪到邵逸夫的办公室看了看,沉思片刻,便建议他弄两口小檀木棺材放在办公室里。

对风水师的话坚信不二的邵逸夫马上安排人精心制作了两口小棺材,放在了办公室的办公桌上。自此后的41年,邵氏的事业是如日中天!

棺材棺材,升官发财!有时越是感觉晦气的东西,反而给他带来了好运。

其实,这些风水玄学的东西,信则有之但邵逸夫的事业能越做越大,更多的是离不开他的努力。

说起香港的邵氏影视公司,不得不说那为香港赢得“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邵氏影城,还有那些音乐榜节目、香港小姐选举、港剧等等。这些都是邵逸夫亲手打造的。

1967年,邵逸夫与几个朋友合资创办了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即是香港无线电视台,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TVB。

邵逸夫体检(对公司员工很小气)(11)

邵逸夫可以办电视台,别人也可以办电视台。总之什么能赚钱,就有很多人抢着干。于是竞争也随之发生。

电视拼的是收视率。

为了让无线电视台的收视率提高,邵逸夫携公司的管理人员想到了很多办法。

第一个办法就是举办了一场又一场的选星活动,其中有一个专为培养新人的音乐节目《劲歌热舞》。节目中固定每年竞选出十位最佳新星歌手。后来还为了培养新演员,而举办了一个无线艺员培训班。

第二个办法就是推出电视剧。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无线拍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电视作品,屡创收视高峰:《大地恩情》、《上海滩》、《射雕英雄传》、《大时代》、《冲上云霄》等等好作品。

邵逸夫体检(对公司员工很小气)(12)

后来又陆续举办了每年一届的“香港小姐”选举。历年的香港小姐选举,从报名、海选到总决赛,总能牢牢抓住香港市民的眼球,成为收视榜首。

这一个个的成绩,却没能让无线旗下的艺人赚得盘满钵满。甚至有些非常红火的一线明星,曾感叹地说道:我很红,但我很穷。

那邵氏影视的电影、电视有如此好的口碑,而且各种节目为公司拉到很多广告、赞助,公司应该是稳赚不赔的。

那邵逸夫也成了大富大贵的人。他对自己的员工如此吝啬,他的钱都到哪去了?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逝世,终年107岁。

在他去世后不久,一张“逸夫楼分布图”在网上疯传,被无数网友转载。

邵逸夫体检(对公司员工很小气)(13)

“逸夫楼分布图”上标出了4888座逸夫楼的位置。它们都是邵逸夫在世的时候捐钱修建的。

而这份“逸夫楼分布图”恰好能证明邵逸夫不仅是一个影视大亨,更是一位大慈善家。

从1985年其三哥离世开始,到其离世那一年,邵逸夫的一生共捐款高达47.5亿港元,有捐建教学楼、艺术楼等,还有慈善助学基金等助学项目6013个。

邵逸夫虽是一名商人,却没有商人的那种世俗的烟火气,他的面相永远是那副淡然、从容。

没有任何成功能随随便便,也没有任何努力付出就一定能成功。努力、机遇缺一不可。

从邵逸夫不平凡的一生,看到了一个商人为其目标努力一生。天才只是上天给了他一个优势,但最终的成功,靠的是他的拼搏,也是一种人生修为!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