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高林林和丈夫一起经历了这几十年里最大的一件事:搬家。家里的一应锅碗瓢盆,铺盖衣服,家具家电,全部都要打包带走。剩下个洗衣服的搓板,一个用了多年的痰盂,高林林犹豫了半晌,还是带上了。

位于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核心区域的曹杨一村,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高林林在里面一住就是68年,别说是那些陪伴久了的老物件,就是斑驳了的墙、吱吱呀呀的木楼梯,也是恨不得拆下来带在身边。但感伤与不舍是暂时的,高林林还是按捺不住喜悦。毕竟这里即将要迎来“非成套改造”的动工。等完成改造后,原本居民合用的厨房、卫生间,将变成各自独立的空间,包进每家每户套内,居住起来就舒服多了。

目前,曹杨一村首批推进改造的359户居民,已顺利签约了355户,绝大部分居民怀着和高林林同样的心情,迫切期待着变化。只是曹杨一村所在源园居委会主任施云霞仍悬着一颗心:过去半个月里,为了最后尚未签约的十几户人家,街道、居委会几乎用尽了全力,“工作越深入,越发现不愿改造的老百姓其实各有难处。如果不处理好,怕伤了居民的心。”而接下来,能否做通最后这4户的签约工作,也成了曹杨一村圆满顺利开工的关键。

大户型改出租房怎么公用下水道(合用厨卫改独用)(1)

居民开始搬家。

一场问答会,把难题摆在台面上

曹杨一村改造的签约点设在居委会办公室。办公室门口,高大的落地塑料展板上,标着一村里每一幢、每一户的门牌号。完成签约的人家,就在门牌号旁贴上一面小红旗,未曾签约的则是空白。

去年12月4日,签约正式开始,首日签约率就达到38%,其中 140-141号楼,仅用了9天就100%完成签约。而即便时处疫情,12幢的楼签约率也在持续增加,展板变得越来越“红”,只是凑近看时,又觉得那几个缺失了小红旗的留白处格外惹眼。

大户型改出租房怎么公用下水道(合用厨卫改独用)(2)

时间进入今年6月,一直向前推进的签约工作突然就进行不下去了。尚余的十来户未签约人家,分布在三个门栋里,书记主任和志愿者们一次次登门,不是敲不开就是不欢而散,居委干部急了,居民更急。

眼看着如果得不到他们的同意,这三栋楼的改造就要一直等下去,有居民开始偷偷来找施云霞,要求无论如何再做做工作,不行把大家叫在一起聊一聊,究竟为啥不想搬。施云霞一听,和居民区书记潘斯一商量,当晚就把街道成套办工作人员、制定改造方案的设计师,还有十几户未签约家庭的居民代表,一起约在了居委会。

来的人数远比想象得多。起初二楼会议室还挤得下,再后来人们不得不集体转移到三楼的活动室。足见大家想解决问题的的心情迫切。人们自行搬了椅子,围坐成一圈后,一问一答就开始了。其中一位居民满脸疑惑:“我住了几十年了,房子现在的情况我心里有数。你们改造可以,墙皮铲不铲,铲到多深?地基修不修,修了房子沉降怎么办?”

这样的担忧有一定的普遍性。曹杨一村是第四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类别为四类。虽然建筑等级不算高,但人文底蕴深厚。里面的老百姓如今都知道,按照上海当前的条例规定,这样的建筑“主要立面、有特色的内部装饰不得改变”,但房屋长期的开裂、渗水等损伤,也让住在里面的人苦不堪言。“他们想要改造,可又怕改造只是‘猫叫一声’,粉刷粉刷就完了。”潘斯一说。

大户型改出租房怎么公用下水道(合用厨卫改独用)(3)

大户型改出租房怎么公用下水道(合用厨卫改独用)(4)

改造前的厨房皆为一层三户人家公用。

设计师的一番解释,打消了部分在场居民对于改造技术层面的顾虑。原来,在设计师手里,“恢复建筑原貌”与“改善居住质量”并不矛盾。比如标志性的红色屋顶,可以按照原来的材质、样式和颜色重建,内部增加保温及防火措施,顶楼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反而提高了;再如原建筑的木窗,改造后换成紫红色的仿木纹中空玻璃铝合金窗,兼顾耐久性和保温密封性。“至于沉降,几乎是不存在的。”设计师说,就在去年,普陀区房管局的第三方检测也表明,房屋结构总体安全。

还有一些“不满”则是冲着设计方案来的。有人反映,改造后室内楼梯改道了,恰巧要经过每家每户的门前。“原先一楼上二楼,二楼上三楼都是彼此不搭界。现在倒好,人家只要上楼,都从我家门前过,噔噔噔地吵死了。”诚然,改造这样的老工人新村,本身就是螺蛳壳里做道场,为了让一层三户人家都能有独立厨卫,新的楼梯间设计几经腾挪,最终确定在了原公用厨房区域。老百姓嘴上说是担心“吵”,心里更在意的是改造后的楼梯间不可以再随意堆物了,无形之中,能使用的面积少了。

“我们必须让老百姓知道,他们想要争取利益最大化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我们也在尽力为他们争取空间。”潘斯一说。就在那天过后不久,果真有两户人家主动来签约了。

最难搞的一幢楼,这样找到突破口

在迟迟未签的十几户里,有不少集中在同一幢楼。楼里一共9户人家,一楼有2户、二楼3户、三楼1户,抱团咬死了不签不动的说法。起初施云霞也有些慌神,甚至心里隐隐作好了准备,这幢房子就要“钉死”在那儿了。但在又一次硬着头皮上门后,事情出现了转机……

二楼一对60岁出头的夫妻,是中间这间一室户小屋的第二代主人。就在两年前,老两口把屋子重新装修了一番,地板擦得铮亮,屋里收拾得一尘不染。施云霞敲开门再次说明来意,女人将她让进门里:“你来看看,真不是我们不想改造,你看看这柜子,我们为了合理利用空间当时特意嵌在墙上的,你再看看这瓷砖……”女人拉着施云霞,在房里转了一圈。施云霞回道:“阿姨,你这房子保养的真是好,改造的话,是挺可惜。”见居委干部不但没有催促,反而同情自己,女人的心也软下来了。

施云霞给她出了主意,能不能问问当初的施工队,那柜子、门框、门板,还是否可以卸下来重新再用。女人回复:“其实我们早就在打听了,人家说柜子不能用了,门还可以。如果要改造,就留给我们一间毛坯房,再住进来我们还是要按自己意愿装修的。”施云霞万万没想到,亘在彼此面前的沟坎,其实远没有想象的那么深远。

作者:杜晨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