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区地处伏牛山东北部低山丘陵地带,北部一带为东西向山区,海拔多在250~500 米之间西南部的湛河南、沙河北有 100~250 米之间的低山岗丘山区约占市区总面积的二分之一解放前,这里土地贫瘠、盗寇出没,只因山下有丰富的煤藏,使平顶山的经济在建国后飞跃而起市区的山有名称的 30 余处,其中有些只是当地群众的俗称,且不是独立山头,故不收入,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平顶山市中心城区面积多大?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平顶山市中心城区面积多大(平顶山市区山系概况)

平顶山市中心城区面积多大

平顶山市区地处伏牛山东北部低山丘陵地带,北部一带为东西向山区,海拔多在250~500 米之间。西南部的湛河南、沙河北有 100~250 米之间的低山岗丘。山区约占市区总面积的二分之一。解放前,这里土地贫瘠、盗寇出没,只因山下有丰富的煤藏,使平顶山的经济在建国后飞跃而起。市区的山有名称的 30 余处,其中有些只是当地群众的俗称,且不是独立山头,故不收入。

平顶山 :在市区中心北偏东 3.5公里。西接落凫山,东隔月台河与马棚山相望。由山南向北望,山顶平而无峰,故曾称平山,今称平顶山。山顶平面由南向北递降。山体东西 3.6公里,南北 2.8公里。最高海拔 427 米。山南坡为悬崖陡壁;北坡较缓,往北东向倾斜。山体下煤藏丰富。明代已始开采。据清光绪《叶县志》记载:“平顶山,山顶平坦无峰峦,山西侧有风洞,空虚深远。天欲风,其中先为鼓动。又有水洞,渊深清冽,夏日近之,凉气逼人。按:此山产煤,东南诸郡多赖此而炊,非直近山地方之利。其风洞水洞,殆远年采煤之废穴耳”。据此可见煤藏之丰富及开发之早。今风洞、水洞已无。山西南建有平顶山矿务局一矿、二矿,东南建有十矿。山西南坡有林场。1960年前,山顶尚有山神庙一座,现已无存。山南峭壁上有明代摩崖石刻“平山峻峰”四字尚存。

落凫山:在市区中心北偏西 3.7公里,西连擂鼓台,东接平顶山。以山顶形状似头向西、腹向南、尾东北翘而落的凫,故名。又据传,东汉叶县令王乔会仙术,常骑凫去京城洛阳进见皇帝,来往途中,均在此山顶停落稍歇,故称落凫山。系市区与宝丰县界山之一。山南坡、东坡属市区,北坡属宝丰县。南坡稍陡,北坡稍缓。东西约3公里,南北约 2.5 公里,山顶海拔 493.7米。山体由二迭系上统灰白、浅褐黄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组成。山下煤藏已开采。平顶山矿务局一矿在其东南麓。山西坡有林场。西侧有盘山公路可至山顶。山顶建有电视转播站。

擂鼓台 :在市区中心西北6公里。系市区北部山地主峰之一。东连落凫山,西接龙山。峰顶似高台。据传秦末沛公刘邦与秦将南阳太守吕锜战于此,樊哙在上擂鼓助威,故曾名沛公垒,后又称擂鼓台至今。今山上仍有石寨遗址。系市区与宝丰县界山之一。山南坡大部分属市区,北坡属宝丰县。面积约 12平方公里。山顶海拔 506.5 米,居市区北部山地群峰之首。山体由二迭系上统紫红色中厚层状中粗粒石英砂岩、粉砂岩、沙质或泥沙质页岩组成。山下煤藏量较大,现已开采。平顶山矿务局四矿在其南麓。据传古时山上有无梁殿,早毁无存。

黄山寨 :在市区中心西北 3.8公里,落凫山西南。系独立黄色小山岗。因昔时山下村民为避匪患,在其上筑有石寨,人称黄山寨。后山以寨名。面积约 0.4平方公里。岗顶海拔196 米。岗体地质构造与落凫山同。岗下有煤,现已开采。平顶山矿务局三矿在岗之南侧。

龙山 :在市区中心西北 9.5公里。东连擂鼓台,西隔龙门口(山口)与香山相望。据传,夏朝孔甲时御龙氏刘累学拢龙以事孔甲,曾养龙于此,故名。因大于周围它山,故亦称大龙山。系市区与宝丰县界山之一。山南坡大部属市区,北坡属宝丰县。山体南北4公里余,东西3公里,面积约 12平方公里。海拔 464.3米。山体由二迭系上统灰白、浅褐黄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和紫红色中粗粒石英砂岩、粉砂岩沙质或泥质页岩组成。山下煤藏量较大,现已开发。平顶山矿务局五矿、六矿分别在其西南、东南麓。山体灌木丛生。山顶旧有一石寨名龙山寨,乃古人为避兵乱所筑,今已残破。

香山:在市区中心西 13.5公里。旧名火珠山。东隔龙门口(山口)与龙山相望,西连宝丰县红石山(实系红石山体东南的一山峰)。据传,战国时楚国慈康道人死后有奇香,葬此山,故名。南坡大部属市区,北坡属宝丰县。山顶海拔 239米。山体由二迭系上统灰白、紫红、浅褐黄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泥质页岩组成。山下有煤藏,现已开发。平顶山矿务局九矿、十一矿,分别在其东南与西南麓。山上名胜有香山寺,寺内有观音大士塔,1966 年寺毁(今从建),塔今尚存。有关香山的地名,全国有十七处之多,故有“神州处处有香山”之称。但据有关资料记载,此山为大悲观世音修行成道之所,故此山有真香山之说。

青石山:在市区中心西北 15公里,香山西南,因山上产青石,故名。系市区与宝丰县界山之一。东南至西北向,长约3公里,宽0.8公里,最高海拔 176米。山体由寒武系上、中统灰岩、白云质灰岩组成。此山石灰岩质量好、储量大、易开采,可供烧制石灰、水泥,亦可用作建筑石料。平顶山水泥厂在其东南麓。

弹花锤山 :在市区中心西北 11.5 公里,因山体形状似弹花锤,故名。最高海拔 164.1 米。呈东西条状。长 900 米,宽 400米。

应山:在市区中心西北 19.5公里。白龟山水库西北。据《括地志》载:“故应城殷时应国”、“故应城因应山为名”,可知商代即有应山之名。山东南隔应河有古应城,亦因此山得名。东南至西北走向,长3.5公里,宽1.2公里。面积 4.2平方公里。山有二峰,西北峰海拔 196 米,东南峰海拔 202 米。山体由震旦系中统灰白、肉红色厚层状中粗粒石英砂岩夹粉砂岩及砂质页岩组成。山东麓隔应河的山岗上有应国墓地。

舒山:在市区中心西北 21.5公里,东邻应山。为市区与宝丰县、鲁山县之界山。大部在市郊区境内。古称舒阳山,盖因山上树木葱郁,环境舒适优美而得名。今简称舒山。山体呈东西走向,长 2.5公里,宽 1.2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山顶海拔 245.6米。山体地质构造与凤凰山同。古时山顶有白云庵,已早毁无存。

鱼陵山:在市区中心西南 14公里,白龟山水库南岸。系一南北条状土陵。《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师伐郑,次于鱼陵”,即此山。因山形状似鱼脊背,故名。1958 年修建白龟山水库时,山北半部划入水库区,现存山南部最高海拔为 121米。南北长1800米,东西宽 300米。陵上黄土曾被附近村民挖出烧砖瓦用。1985年在此山发现有汉代墓群后,被文物保护部门封闭。据史书载,此山系人工所筑,非自然形成。清道光《宝丰县志》载:“今观其形势,则滍南之山,或以春秋筑堤以防滍溢,为南有犨城故也。”犨城即犨县之县城,在今鱼陵山南约4公里鲁山县张官营乡前城、后城村一带。犨县为西汉所置,以有此城而于“春秋筑堤”,时间不合,盖因宝丰县志所载误将春秋时的犨邑(即西汉所置的辇县治所)为犨城也。

南山:在市区中心西 11.5公里,白龟山水库北岸。东南隔白龟山西干渠与锅底山相望。因位于郑营村之南,故村人称之为南山。系独立之小山岗。面积约 2平方公里。岗顶海拔 164.9 米。岗体地质构造与凤凰山同。

锅底山 :在市区中心西9公里,西北麓临白龟山西干渠,西南麓濒白龟山水库。系小型山岗。因山形似覆扣之锅底,故名。面积 1.5平方公里。岗顶海拔 169.6米。

凤凰山 :在市区中心西南 6.5公里,白龟山水库北侧。因山形似凤凰展翅,故名。面积约2平方公里。东峰海拔 184米,西北峰海拔174米。山体由震旦系中统灰白、肉红色厚层状中粗粒石英砂岩夹粉砂岩及砂质页岩组成。东南麓紧临白龟山水库处有平顶山矿务局职工休养院,东北麓有姚孟电厂。

紫金山 :在市区中心西南 7公里,东连凤凰山,南濒白龟山水库。系小型山岗。面积约1平 方公里。岗顶海拔 176米。因岗上有紫色砂岩,人们曾误为紫色金矿石,故炫称其为紫金山。岗体地质构造与凤凰山同。

九里山 :在市区中心南偏西5公里,东连北渡山,西至白龟山北干渠。因山体东西长约九华里,故名。南北宽 1.5 公里。最高海拔151米。山体由震旦系中统灰白、肉红色厚层状中粗粒石英砂岩、粉砂岩及寒武系中、下统灰岩和页岩组成。其西峦上有白龟山水厂。山表层有石灰岩出露,可烧制石灰、水泥,也可直接用为建筑石料。1985 年为保护环境已封山禁采。

北渡山 :在市区中心南 4公里,九里山之东侧。因山南麓有古老村落北渡而得名。面积约 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 135.6 米。山体由寒武系下统紫红、灰黄色泥质灰岩夹中薄层状灰岩、砂质页岩及粉砂岩组成。山上产青石,曾与九里山同为市区石料、石灰产地。1985年环保部门已封山禁采。南坡设有市地震台、市聋哑学校、北渡乡政府、乡中学等单位。

河山 :在市区中心南偏东 7公里,沙河之北。因临沙河,故名。东南至西北走向,长2公里,宽1公里,面积 2平方公里。海拔151.2米。东南麓为市区与叶县交界处。山体由震旦系中统浅肉红、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粒石英砂岩夹粉砂岩及砂质页岩组成。元代山上有白龙庙,为蒙古族官员马秃塔儿所建,已毁无存。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 年)所置之河山县,乃以此山为名。

荆山:在市区中心东南 5.4 公里,平舞铁路西侧。系独立土质小山。因古时荆棘满山,故名。唐代以前,传为和氏璧之产地,曾改名为蕴璞山,意即藏玉之山。至唐又复荆山之名。面积约 0.6 平方公里。海拔 98 米。山上有元代蒙古族昭勇大将军、范阳郡候马秃塔儿墓,并有墓碑。山南侧有荆山村,乃其 南 后裔聚居之处。

计山 :在市区中心东南 6公里,荆山东南。系独立小山岗。因古时山岗上长满刺手之棘丛,故称棘山,后转音称计山至今。面积约 第 0.22平方公里。海拔 96.3米。平舞铁路在 平其西侧经过。岗体由寒武系下统紫红、灰黄色泥质灰岩夹中薄层状灰岩、砂质页岩及粉砂岩组成。岗上现已植树绿化。岗北建有计城山变电站。

焦赞山:在市区中心东偏北 11公里。山南坡属市区,西北连马棚山,北连襄城县境孟良山。据传,宋朝杨家将之偏将焦赞,曾在此山筑寨招兵买马,故称焦赞山。面积约 2平41方公里。最高海拔 352 米。山体由二迭系上统中厚层状中粗粒石英砂岩、粉砂岩及页岩组成。山下煤藏量较大,现已开发。平顶山矿务局八矿在其南麓。此山旧称仙翁山,以晋代葛玄(号仙翁)于此修道而名。与北连的孟良山、白云山一起,古时亦称高阳山。南坡昔有马跑泉、响水沟等泉。

马棚山 :在市区中心东北 8公里。西邻平顶山,东南绵延至焦赞山。系市区与襄城县界山,为紫云山的一山峰。据传西汉末年,刘秀军与王莽军队作战,曾在此山搭棚喂马,故称马棚山至今。面积约 28 平方公里。最高海拔 462.7 米。山体由二迭系上统紫红色中厚层状中粗粒石英砂岩、粉砂岩及页岩组成。山下有藏煤,现已开发。平顶山矿务局十二矿在其南麓。西坡与东南坡有林场。

紫云山 :在市区中心东北 9公里,系市区、郏县与襄城县的界山。东坡属襄城县,西坡南段属市区,北段属郏县。旧以山顶常有紫气舒布,隆冬雪霁,青紫可爱,故名。西北至东南走向,北起北汝河南岸,南至马棚山东南部与焦赞山相连。长约15公里,宽 3.5公里。最高山峰马棚山海拔 462.7 米。山体为一亿年前燕山造山运动时期形成,中生代三迭纪沉积,多红色石英质砂岩,东西坡均有第四纪残积压。地层中夹有丰富的煤层,属平顶山煤田东缘。山坡多植刺槐、柿树、槲树等。南段东麓的紫云书院,系明成化四年(1468 年)户部尚书襄城人李敏所建,为襄城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寨山 :在市区中心北偏东 6.5公里,西隔土门水库与铧角山相对,南与平顶山为邻,东隔平郏东路与马棚山相望。东西走向,长2.6公里,宽 1.9公里。南陡北缓。峰顶海拔419.7米。系市区与郏县界山之一。昔时郏县张店村民为避匪患,在其峰顶建有石寨,人称张寨,山以寨名。现山顶石寨旧迹犹存。

铧角山 :在市区中心北 7公里,西连落凫山北坡,东隔土门水库与张寨山相望。乃市区与郏县界山之一。因山体呈三角形似犁铧角,故名。峰顶海拔 331 米。面积约 2.5 平方公里。山体地质构造与落凫山同。

青条岭 :在西区(今石龙区)西部。旧亦称青条山,今俗称青草岭。因山体为条状,且生青色草木,故称青条岭。南北长4公里,东西宽1公里。最高海拔 428 米。山体北部稍偏西与娘娘山相接,南部稍东延伸入鲁山县境。清嘉庆《宝丰县志》载:“青条山,在县西四十里,宝丰县之得名以此山出煤、矾诸货,因而名之。”今山东侧有山高、五七等区乡办及村办煤矿多座。山体已有因采煤塌陷所形成的裂隙。1990年,国家地质勘探部门在此山探明有丰富的石灰石储藏,总储量达 18400 万吨,可供百万吨水泥厂使用百年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