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由成都来到夔州(今奉节),得到了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他得以在夔州暂住。在这里,杜甫为公家管理东屯公田一百亩,自己又买了四十亩果园,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他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在一个秋夜,他写下了《见萤火》一诗,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巫山秋夜萤火飞,帘疏巧入坐人衣。

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边星宿稀。

却绕井阑添个个,偶经花蕊弄辉辉。

沧江白发愁看汝,来岁如今归未归。

杜甫初春小雨(杜甫见萤火彷徨在秋天里)(1)

“巫山秋夜萤火飞,帘疏巧入坐人衣”,在巫山一带的秋夜里萤火虫到处飞舞;它们轻巧地穿过疏帘落在人的衣服上。诗人开篇便点出时间和地点,在夔州的秋夜里,萤火虫是再常见没有的昆虫了。它们星星点点的微光,在秋夜中明明灭灭,为秋夜增添了梦幻一般的色彩。在秋夜里,诗人长夜未眠,他注意到,那萤火虫轻盈地飞着,轻巧地穿过疏帘,竟大模大样地落在衣服上,这一瞬间,人与自然亲密无间。

杜甫初春小雨(杜甫见萤火彷徨在秋天里)(2)

“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边星宿稀”,忽然惊觉屋里书籍和琴瑟在此夜变凉;它们又飞到屋檐边像稀疏的星光一般。诗人看到萤火虫,第一反应不是欣喜,而是联想到萤火虫所代表的物候特征。他知道,当萤火虫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到了秋天。诗人由此感受到了物候的变化,这个夜晚,秋凉阵阵。诗人看到萤火虫高飞而去,当他们飞到屋檐边的时候,那微光就像稀疏的星光,好像捉摸不定的希望。

杜甫初春小雨(杜甫见萤火彷徨在秋天里)(3)

“却绕井阑添个个,偶经花蕊弄辉辉”,它们忽而绕着井栏飞舞,使井水倒映着荧光;它们偶尔闪过花间,使荧光与花色相映。诗人出神地望着那些飞动的微光,他看到成群的萤火虫绕着井栏飞舞,荧光倒影在井水中,好像使萤火虫的数量增加了一倍。他看到萤火虫在花间闪过,荧光与花色相映,瞬息而亮,瞬息而灭,却把瞬间的美好留给了诗人。这时,诗人全部的身心都在这舞动的微光上,而获得了些许的慰藉。

杜甫初春小雨(杜甫见萤火彷徨在秋天里)(4)

“沧江白发愁看汝,来岁如今归未归”,白发老人在青苍色的江边满怀惆怅地看着你们;不知道明年的今日能不能回去。在尾联中,诗人再次点题,照应题目,收束全诗。在苍茫的秋夜下,江面呈现出青苍色,此时,头发斑白的诗人站在江边,出身地望着轻巧舞动的萤火虫。然而,在诗人心中,他想的却是另外一件事情,流落西南已近十载,却不知道何时才能归去,不知家乡是不是还是记忆中的模样?于是,诗人感到惆怅彷徨。

杜甫初春小雨(杜甫见萤火彷徨在秋天里)(5)

诗人虽然在夔州生活的时间不长,但在这里他却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其中,重返家乡是这一时期诗歌的主题之一。在这首《见萤火》中,诗人欣赏萤火,称赞萤火,然而心中所想的,仍是不知何时才能归去的故乡。于是,在这个秋夜中,诗人注定彷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