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懿荣和吴大澂

金石之交

摘 要:王懿荣和吴大澂从1870年相识到1900年,在长达三十年的交往中,共讨艺事,惺惺相惜,引为知己,堪称清末金石界的一段佳话。

关键词:王懿荣,吴大澂,金石,收藏交流。

王懿荣(1845-1900年)和吴大澂(1835-1902年)同是清代杰出的金石学家、收藏家和书法家,二人对金石考据和收藏在清代具有重大的地位和影响。吴大澂于1870年进京朝考,开始认识王懿荣,一见如故,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探讨金石到互相关心生活,可以说无话不谈。吴大澂对于王懿荣鉴定吉金的能力十分佩服,直叹“吾辈中第一法眼”。①其时,王懿荣的家境渐好,每逢重要节日,都与吴大澂等人轮番作诗酒之会。“居京师久,交游既广。每以春秋佳日,与长沙周阁学、吴县潘侍郎、遵义景阁学、洪洞董研樵检讨、太古温味秋、仪征陈六舟、巴陵谢麟伯、余姚朱肯夫、南皮张香涛、吴县吴清卿六编修、会稽李莼客、甘泉秦谊庭、绩溪胡荄甫、光山胡石查、遂溪陈逸山五户部、大兴刘子重、仪征陈研香、邹县董凤樵三刑部、元和顾缉廷工部、歙县鲍子年、长洲许鹤巢两舍人,递为诗酒之会,壶觞几无虚日。宜人检点肴核,迎时先办,客至无缺,有拔钗沽酒之风。”②吴大澂居京三年,仅参与王懿荣参加的重大聚会就有十几次之多。彼此每有新的收获必互相邀请共赏,如在1872年3月24日,王懿荣致吴大澂函:前日得旧玉龙佩,满斑几遍,希吾兄挪暇过我共赏,并同进膳,以有自烟台来者,馈我大虾与石首鱼皆鲜美可餐。于日常之间,显现出兄弟二人的真挚友情。

吴大澂报道(学术研究孙振民)(1)

吴大澂致王懿荣手札

现根据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吴大澂论金石手札选》一书对二人的金石交流略加评述,本书共收录吴大澂致王懿荣函35札,时间从1872年到1887年,从中可以看出二人的交往频繁和关系之好。1872年2月22日吴大澂致王懿荣函云:“司农既命绘爵,又属写盂鼎释文,又欲招往剔卣。一日数差,兄实无此健腕,不比撝叔有求于司农,终日奔走而不辞。兄则自吃自饭,何苦乃尔,只得贪懒矣。顷又属篆印文,已应一差,亦可告无罪乎?司农致吾弟书,想必有见怪语也。”通过此函吴的牢骚语可以看出,经过两年的交往,二人的关系日益密切,可以说达到了无话不说的地步。以至于得到新的金石之物必先让王懿荣过眼。“新得秦诏版不可不先奉览,郑师尚未知,知之必着急也。”并请徐三庚为他刻印,“徐金罍印尚可用,润笔已为代上,无须发还。”又于1873年2月26日、27日、28日连致数函:“顷至德宝含英,适步后尘,却未至筠清。承示铜鼓,不劳而得,何幸如之。执事善为我谋,至感至感,明早当即往取矣。廉生仁弟如手,兄大澂顿首 廿六日。”“焦山僧寄到拓本三种,附呈赏鉴。遂启諆鼎,尚有原字显然可睹,留此作一证据,无专鼎本不佳,拓亦不精也。圜泉二品、压胜一枚,并乞哂存。明晚无事,当约香翁至广和谭谭,乞示。廉生仁弟左右,兄大澂顿首,廿七日。”“连日伏案钩摹拓墨,它事均不暇顾,印本已打者二十七方,先奉览(簠斋来信已复之,此次仅寄年翁瓦拓全分七百余种,兄已略观一过,真三代古陶也。)览录簋盖、唐刻一纸附呈赏鉴。井阑及他刻容再续上。徐君刻印当即交。弟夫人贵恙当有转机?念甚念甚。廉生仁弟大人,如兄大澂顿首,廿七日。”“积古斋邾公华钟,尊处如有拓本,乞借一观。顷见此器亦系伪品,然与积古所刻无异,想即河间物也。廉生仁弟左右,兄大澂顿首,廿八日。(均初于二月初七日竟归道山,闻之极为悲悼也。)”可见二人书函往来之频,交流藏品,商讨金石,生活细事,均于书函之中娓娓道来,作为兄长的吴大澂行事细致缜密,对王懿荣的关爱之情处处可见。再如6月8日函云“昨日客散已晚,不及奉陪雅游。商镈释文删去百余字,如有缪句,再乞斧削,万勿客气。香翁谦让,不肯动笔,无已只得执贽门下,或不吝教也。吾辈直交,不得过谦,释文亦可与香翁酌之。”“熙堂拓本多旧拓,真伪杂出,兄并伪者亦钩存之,别为一册,俟十册钩竟,携至弟处再加选择,吾两人共品定之。……弟夫人贵恙未就轻减,至以为念,日内未暇走候,谦谦。”(7月29日函)足可见证吴大澂对王懿荣的信任和二人的友谊之深。

吴大澂报道(学术研究孙振民)(2)

王懿荣赠吴大澂《程子四诫》

1873年8月,吴大澂任陕甘学政,二人的书函往来不断,相互交流所得。吴大澂在试事之余,着力收集金石古物,并将所得一一告知于王懿荣。简列一二:1874年11月24日,吴大澂函云:“……藉稔贵恙已占勿药,至以为慰。维起居保重,善自珍卫,无任企祷。石门访碑甚苦亦甚乐。……馈岁诗十六韵附呈,聊博一粲。今日自兴安赴商州,舟中书此奉复,敬贺年禧。”1875年,吴大澂7月30日于西安函:“久未得书,至以为念,前寄石门各刻想已鉴及。兄自七月初三由兰省启程十七抵西安,连日录科,近将竣事矣。昨由褒城拓工送到《西狹》、《耿勳郙阁颂》各捡一本寄呈赏鉴。《耿勳额》甚难拓,《西狹额及题名》均已全拓,可当意。尚有拓工寄售西狹十份,亦均有额、有题名,常纸墨拓,亦尚精好。已寄胡子英代售,都中金石家想必争先快睹也。”又告近得铜印十品,“巨秦八十万”甚可爱。这一时期吴大澂收集到了许多重要古器物,如愙鼎、史颂簋、师奎父鼎、父癸簋、父辛簋、微子鼎等,尤其是愙鼎为吴大澂所宝重,这是“愙斋”名号享誉后世的开始。1876年,吴大澂专函与王懿荣讨论“愙”、“恪”与“客”三字的关系。同年腊月五日,吴大澂又致函,告遍历秦土竟不获一秦器,并请转交陈介祺拓值百金。“前在三原,泐布寸缄,并由协同庆汇寄百金,费神转缴簠丈拓值,计邀鉴及,兄自冬月朔启程南下,途中阻雪风,节节延滞,今日始抵汉口,计望前后可达金阊。舟中无事,手拓精品,分贻同好。寄呈秦诏版二份(一用旧宣纸拓不致 )、神策军鱼符一、龙武军龟符一、鹰扬卫龟符一、铅印范一,皆濒行所得,乞审定之。诏版尽萃于簠斋,关中无复出土者,此系旧家所藏,以重值购得之。遍历秦土而不获一秦器,未免憾事,得此亦足称快矣。因拓十纸寄簠斋丈,乞于便中转寄为感。所收古印得百二十余,编作印存二册,俟明春入都。”其时,吴大澂购买拓片等的费用,特别是关于向陈介祺支付拓费,基本是托王懿荣帮忙办理。那时因通讯不便,他们会存放钱到各地朋友处,就是为了因求索拓本、书籍等而好尽快支付。由此,也可以看出吴大澂对王懿荣的信任。如吴大澂在同治十三年正月致陈介祺函:“大澂偏处秦中,无可与语。京华故人惟王廉生农部,遂于金石之学相契最深。”③

吴大澂报道(学术研究孙振民)(3)

王懿荣致吴大澂手札

1879年,吴大澂赠王懿荣《秦石铜权》拓片并题跋五十四韵,“光绪五年六月前。愙斋得秦铜权,重今库平五十四斤,作诗五十四韵以纪之。廉生仁弟精于赏鉴,拓此奉赠,乞为考正之。”五月,王懿荣到四川省亲,返回途中过河北吴大澂处,住二日。(见吴大澂致陈介祺书)

吴大澂报道(学术研究孙振民)(4)

吴大澂报道(学术研究孙振民)(5)

吴大澂致王懿荣手札

1880年,王懿荣经过第八次科试,终于得中进士。1881年,得吴大澂7月9日函。贺南宫高捷及到吉之情形。“初夏在都,匆匆十余日,独与执事握手畅谈,大为快意。又值南宫高捷,金殿挥毫,稽古之荣,盖簪之乐,亦极一时盛事。适以衔命,駪征敦迫就道,蓬山高会,未获躬逢,惟有望风额手而已。开课以后,不知文旆尚作锦江之游否?念甚。……大澂自抵吉防五十余日,因饟糈军火转运稽迟,赤手支撑,巧妇亦拙。此间风俗近古,二百年来,依然褴褛,珲春不用圜泉,以化易化,抱布为市。间用白金,称物平施,竟不知五铢、半两为何用,真是三代以前之世界。日内拟往三姓设防,由松花江顺流而下,扁舟如叶,有柁无帆,质朴可笑。三姓以东即赫哲部落,其地专以渔猎为生,有白首未尝菽麦者。见拟招集而训练之,当可得劲旅数千,为东方之捍卫。书生戎马,别树一帜,亦是自豪,虽强邻不能测其深浅也。‘槁备一器’为向来金石家所未见,敝说似非臆断,拓呈鉴赏,乞为考正之。龙节拓全形,可正积古斋龙虎节之误。望以尊藏太室埙,拓一纸报我可乎?”吴所言太室埙为王懿荣珍藏。

吴大澂报道(学术研究孙振民)(6)

吴大澂报道(学术研究孙振民)(7)

吴大澂致王懿荣手札

王懿荣在1887年2月得吴大澂赠《泰山刻石》拓片并题记。“廉生仁弟太史如手:去腊望日,行抵泰安,翌晨登岱顶,归至岱庙,于暮色苍茫中手拓秦石,寄呈一笑。八字真鈢已由郭家归愙斋。知尊处所得朱墨拓皆西泉仿铸,精妙无比,伯元亦曾见之,其铜质一望而知矣。乞告郑盦师勿为刘估所绐。近得古玉鈢四,为赵谦士家旧物,少暇属伯元拓寄。今日抵香港,舟中率布,敬颂台褀。如兄大澂顿首,二月初五日。”吴大澂题记“光绪十二年嘉平月既望,登泰山,归至岱庙,访秦刻石残字,时已薄暮,手拓此纸,寄呈廉生太史鉴定,吴大澂”。(民国八年商务印书馆石印本《吴大澂尺牍》)顾廷龙先生的《吴愙斋先生年谱》也有记载。

1892年7月14日,王懿荣跋吴大澂《愙斋集古图》:清卿前辈性好金石垂三十年,集其所得彝器拓为长卷,而以小像冠于卷首,左右箴铭,俨若数十圣人列与前后,令人肃然起敬。今年以简授湖南巡抚,谢恩于招对时,询及所写篆文《孝经》《论语》与所著《古玉图考》,有考据甚确之。褒此三种书,初未呈进,不知何时流传中禁,得邀天鉴,真不世之遭,稽古之荣也。懿荣时官翰林,谂知其事,谨著于此。光绪十八年七月中元节前一日,懿荣敬识。

1898年4月,王懿荣为吴大澂精心创作篆书《程子四诫》长卷,洋洋洒洒近二百字,充分展示出王懿荣的篆书水平和对吴大澂的深厚友情,堪称王懿荣书法的代表之作。吴大澂亦有赠王懿荣篆书《愁阳春赋》立轴 ,精彩绝伦。④

王吴二人从1870年相识到1900年,在长达三十年的交往中,共讨艺事,惺惺相惜,引为知己,堪称清末金石界的一段佳话。

吴大澂报道(学术研究孙振民)(8)

吴大澂赠王懿荣秦权拓片并题跋

①、同治十一年十一月吴大澂致沈树镛函。

②、王懿荣《诰封宜人元配黄宜人行状》。

③、《吴愙斋尺牍》沈云龙主编,谢国桢编。

④、上海中福2015秋季拍卖会。

来源:烟台市文化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