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长二十多岁,才知道有个国家,才知道国家乃全国人的大家。”

如果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按顺序排列,那么陈独秀理应排在第一。对毛主席来说,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陈独秀一度成为了他的“楷模。”

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1)

陈独秀

但是陈独秀其人,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执拗而孤僻。作为中共创始人之一,却不见容于中共;而蒋介石费劲心思的巴结讨好,他也弃之如敝履。

据史料记载,晚年的陈独秀过得极其凄苦,连吃穿都成了问题,但即便如此,陈独秀也不肯低头,果断拒绝了毛主席提出的三个条件,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了后半生。

那么,陈独秀为什么不肯融入国共两党?毛主席提出的三个条件是什么?陈独秀的晚年生活究竟是怎样的?

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

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2)

新文化运动

在毛主席看来,陈独秀毫无疑问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的毛主席,时常会捧着《新青年》杂志反复研读,那时的他非常敬佩陈独秀和李大钊的先进思想。

对此,毛主席曾表示:“陈独秀对我的的影响也许超过了其他任何人。”

1918年11月,毛主席在北大图书馆勤工俭学期间,曾经过杨昌济介绍,与陈独秀有过短暂的交流,这次交流给青年时期的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陈独秀年长毛主席十四岁,是毛主席的思想“启蒙”老师,彼此关系非常近。

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3)

毛主席

对陈独秀来说,他十分喜欢这个聪明好学的学生,五四运动期间还曾公开表示:“我们欢迎湖南青年‘奋斗造桥’的精神”,可见对青年毛主席有多么器重。

而对毛主席来说,他也非常尊敬陈独秀这个老师。

1919年6月11日晚,陈独秀在北京西单新世界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时,被警察当场逮捕。

毛主席知道后非常气愤,连夜发了《陈独秀之被捕与营救》一文,他在文中写道:“我祝陈君至坚至高的精神万岁!”

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4)

陈独秀

一石激起千层浪,文章发出后,引起了社会民众的广泛探讨。

1919年9月16日,北洋政府迫于压力,只能将其无罪释放。陈独秀出狱后表示:“我们奋斗不止的精神,已渐渐在一群可爱可敬的青年身上复活了。

其实从革命事业上来说,毛主席和陈独秀之间的关系也足以用“同志”一词相称。

1920至1929年,毛主席和陈独秀有过九年的同志关系,十月革命的炮响不仅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让两人的关系更为紧密。

1920年5月,毛主席受邀来到上海,此时陈独秀已经在筹备党的成立工作了,他和毛主席谈了马克思主义和建党计划,这给毛主席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5)

毛主席

十几年后,毛主席回忆谈话的内容时,仍表示:“陈独秀的话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自那天开始,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创立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后,特意给在长沙的毛主席写信,指导其筹备湖南的党建工作。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开,陈独秀被推选为中央领导人,毛主席和陈独秀成为实际上的上下级关系。

当时中央最艰苦的任务就是初期宣传工作,因为还处在摸索期间,所以各地组织工作的展开都非常艰难,但湖南却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势。

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6)

陈独秀非常赏识毛主席的工作能力,还专门把他调到上海,与其他同志一起,共同负责党中央的日常工作。

九年的“同志”时光,也让毛主席的思想由不够成熟过度到比较成熟的发展时期,但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入,两人的思想却渐渐产生了分歧。

1925年12月,毛主席发表了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作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和陈独秀截然不同的观点。

这让两人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并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陈独秀见“说服”不了毛主席,便将其从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湖南调出。

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7)

陈独秀

但是由于形势太过危急,不久后陈独秀又被迫将毛主席调回了湖南主持工作,由此可见,此时的陈独秀已完全陷入了迷茫和困苦之中。

究其根本,是1927年7月国民革命的失败让陈独秀尝到了苦果。当时中央召开了八七会议,当面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并于1929年的11月15日,开除了他的党籍。

这是一个分界点,自此后,陈独秀就长期游离在了党组织之外,期间毛主席和蒋介石分别就组织问题,向他提出了条件,但桀骜一生的陈独秀却始终不愿意低头。

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8)

蒋介石

国共两党对陈独秀的态度

1930年,陈独秀被开除党籍后,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一直被党内的“左倾”思想打压,他们费尽心思地,试图阻止陈独秀再次回到党内。

1937年12月,全国抗战进入高潮时期,王明、康生为了组织陈独秀回党,公开污蔑其是“日本间谍”,这对有坚定信仰的陈独秀来说,可谓是莫大的打击了。

但究其根本,“左倾”思想的代表人,之所以强烈反对陈独秀回到党内,有一相当部分缘由在于“肃托”二字。

1927年八七会议后,陈独秀陷入了自我怀疑之中,大革命的失败让他深感苦闷,还多次在随笔中写道:“一时感觉无以自处。”

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9)

陈独秀

共产国际认为,失败的根源是“中共领导人违背了国际指示”,可陈独秀却认为,正是因为遵循了国际指示,才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认知上的不同,让陈独秀和共产国际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1928年6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了“中共六大”,党内主要领导人大都参加了会议,唯独陈独秀连“到会通知”都没有收到。

正当他失意之时,托洛茨基派思想的传入,顿时让他感到如沐春风。在陈独秀看来,托派的观点与自己不谋而合,特别是托派关于大革命失败教训的论述,尤其让他心生喜悦。

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10)

陈独秀

这让陈独秀愈发如饥似渴地研究起托派思想来,期间不但参加了托派活动,还多次公开发表了托派观点,但是这种行为已经严重背离了中共六大的指导方针,是共产国际所不允许的

于是在1929年的11月,中共中央开除了陈独秀的党籍。事实证明,也正是因为托派观点,让陈独秀陷入了两难境地。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国的九一八事变,陈独秀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十分不满,多次发表文章指责蒋介石的“不作为”。

此举自然引起了蒋介石的极度不满,并命令部队于1932年的10月15日将陈独秀逮捕。

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11)

陈独秀

总得来看,这是陈独秀第五次入狱。虽早已饱尝铁窗滋味,可陈独秀“抗争到底”的决心却始终没有动摇。

狱中,他给国画大师刘海粟题字道:“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再一次表明了自己对抗到底的决心。

直到1937年8月,抗战形势愈发严峻的时候,国民党当局才被迫释放了陈独秀。

但五年的牢狱生涯,并没有磨灭陈独秀的傲气和骨气,他一出狱就以饱满的激情再度投入到了抗战事业中。

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12)

当时蒋介石考虑到了他的影响力,便多次派遣与之熟络的国民党人士前去游说。

傅斯年、罗家伦、朱家骅甚至胡适都来当过说客,为了拉拢陈独秀,蒋介石还多次许以高官厚禄,可无一例外都被他拒绝了。

对陈独秀来说,大革命失败和至亲的死亡,足以让他一辈子忿恨国民党。一起抗日可以,但他绝对不可能加入国民党。

与其同时,陈独秀的托派“同事”,王文元、陈其昌等人得知他出狱的消息后,特意邀请其赶赴上海“重整组织”。

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13)

可陈独秀却冷冰冰地回复道:“我只注重我自己的独立思想,不代表任何人”,并托人给陈其昌等人带口信,让他们“各奔前程”。

从此种层面来说,出狱后的陈独秀已然脱离了“托派”组织。

不同于蒋介石,毛主席对陈独秀造成的错误,始终主张宽容辨析地去看待,毛主席认为陈独秀虽然离开了党,但仍坚持着“爱国抗日”的立场,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所以党中央一直对他采取团结、联合的政策。

1936年4月25日,党中央发表了《抗日阵线宣言》,主张各党派要联合起来共同抗日,并且还特地点了“托派”的名字,对陈独秀十分宽容。

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14)

陈独秀知道后,也对中共中央的联合抗日主张表示认可,并且还亲自到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表明自己想要重新回到党内的观点。

当时驻南京办事处的干部是叶剑英和博古,他们对陈独秀的到来十分认可,连忙上报中央。因为事关重大,中央再三谈论后决定,对陈独秀的到来表示欢迎,但考虑到共产国际对“托派”的抵触,陈独秀必须接受三个条件:

一、公开表示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

二、必须要让中央看到抗日的决心,在实际行动中表现拥护的诚意。

三、必须放弃反对托派的全部理论及行动;必须公开承认自己过去加入托派严重错误;必须公开表明自己已与托派脱离一切组织关系。

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15)

毛主席

其实,毛主席的这三条意见,是在给陈独秀回到党内的机会。因为当时共产国际还处在“反托派”的斗争当中,整个共产国际都对“托派”避之不及,绝不可能会公开接纳托派人士。

可以说,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冒了很大的风险。

半辈癫狂半辈苍凉

但对陈独秀来说,他性格是孤僻高傲的,根本不可能会承认自己的错误,所以在听到中央中央的三条意见之后,陈独秀勃然大怒的表示:“我不知过从何来,何曾有悔?”

其实,陈独秀之所以不肯答应这三个条件,无非是认为自己的思想没有错,仍然坚持以“城市国民会议”为中心的革命路线,并且公开反对毛主席的“抗日游击思想”。

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16)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然而事实证明,毛主席的思想是完全正确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路线的高度,是陈独秀所无法认识到的。

这也导致陈独秀与毛主席越走越远,最终彻底脱离了正确的思想道路。

1938年8月初,陈独秀执拗地乘坐游轮前往江津码头,与小他二十九的妻子潘兰珍前往小城江津开始了避世生活。

陈独秀有三任妻子,潘兰珍对他而言是最为特殊的存在。

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被关押在南京老虎桥监狱,潘兰珍得知后,辞去了工作义无反顾地赶赴南京,照顾陈独秀的饮食起居。

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17)

潘兰珍

她白天时打零工赚钱养活自己,休息时还趁空前往监狱给陈独秀送饭洗衣,知道陈独秀喜欢写作、关心社会形势,潘兰珍还隔三差五地给他买报刊和书籍。

陈独秀被判了五年,潘兰珍就照顾了五年,从二十四照顾到二十九岁,并且后来还跟着陈独秀前往江津小城生活,将青春都献给了陈独秀。

1939年5月27日,陈独秀和潘兰珍被迫搬到了鹤山坪石墙院的一处乡村里,因为政治观念和国民党有出入,所以即使陈独秀的文章写得再好,各大报刊也不敢随意刊登。

这就导致了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陈独秀,人生的最后几年都是在“穷困潦倒”中度过的,不仅屋子破败潮湿,有时候就连口粮都成了问题。

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18)

晚年陈独秀

但好在潘兰珍始终不离不弃,夏天蚊虫多她就采摘草药,磨成粉点上驱蚊;冬天寒风重她就编一个小“火笼”让陈独秀取暖。

没米没面时,潘兰珍就拿出衣服和首饰去当。到后来实在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可当时,潘兰珍又跟邻居学习,开垦了一块荒地,种起了青菜和土豆充饥。

1942年5月,陈独秀已经是63岁的老人了,五次入狱落下的疾病,让他日渐衰老的身体苦不堪言。

除此之外,窘迫的经济状况,也让陈独秀严重营养不良的身体愈发消瘦。

5月的某天,陈独秀不慎喝了发霉蚕豆花泡的水,得了食物中毒,被送往医院救治,但他饱经摧残的身体早已无力回天。

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19)

陈独秀

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因救治无效去世,他的妻子潘兰珍在7年后也因子宫癌去世。

晚年生活如此惨淡,难道陈独秀真的没钱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1938年搬到乡村后,陈独秀曾写过一本《小学识字教本》,学术性非常高,教育部部长还向他预支了两万元当作定金。

但是这本书写完后,双方却就封面要不要去掉“小学”二字起了争议,陈独秀表示他的作品“一字也不能动”,还把两万元全部退了回去。

据潘兰珍所说,陈独秀晚年时,即便再穷困潦倒,也坚决不收两种人的钱,一是国民党高官的钱,二是叛徒的钱坚决不要。

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欲返延安)(20)

陈独秀雕像

这点执拗陈独秀坚持了一辈子,足以见得他的文人气节,这点值得我们尊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