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牙期过程(怎么顺利度过换牙期)(1)

对学龄前的小朋友来说,换牙算得上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人生大事”了。孩子6岁左右开始换牙,12岁左右换牙结束,中间有长达六七年的时间都处在换牙过程当中。这一讲,我就来说说,父母怎么帮孩子顺利度过换牙期。顺利度过换牙期:游戏 故事 仪式感活动换牙时,孩子肯定会不舒服,比如乳牙掉了会流少量的血,六龄牙长出时会肿胀难受,怎么办呢?首先,你要知道这种不舒服不会比出牙时更强烈,你仍然可以用一些护理技巧帮孩子缓解,比如给他吃少量冰淇淋来减少出血,但更重要的是帮他克服由此带来的不良习惯和心理问题。下面就分别说说。换牙的时候,孩子不舒服,很多孩子都忍不住会拿舌头去舔,不管是快掉的乳牙、掉了牙的空洞,或者是新长出来的牙。舔牙动作不大,危害却不小,经常舔牙会让牙齿突出,严重的还会变成“龅牙”和“地包天”。这时候,最不明智的做法是批评和吓唬孩子。往往你反应越激烈,孩子越控制不了舔牙。你最好先平静地提醒,让他注意到舔牙这个行为。注意提醒不是制止,比如可以说“我看到你在舔牙了,你还好吗”,它传递的是接纳和关心,不是控制。通常孩子被提醒了,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一般就会停止。但如果他需要经常提醒,就要有意安排他做点别的事来转移注意力,比如亲子共读、游戏,出门运动等等,目的是把他的注意力暂时从牙上引开。当然了,必要时,还要带他拔掉活动得厉害却还迟迟不掉的乳牙。孩子换牙阶段,不仅要应付嘴巴里的不适感,我还要提醒你注意他在这个阶段的心理问题。换牙阶段也是孩子自尊心逐渐建立的时候,孩子会因为觉得缺牙不好看,变得拘谨,不爱开口说话,不肯笑。而且因为掉了牙觉得害怕或不好意思,他不一定会说出来。你可以提前给孩子讲些跟换牙有关的小故事,让他对换牙这件事有所期待。有了期待,害怕和羞涩心理就会减轻不少。比如讲讲小猪佩奇用掉下的乳牙和牙仙子换金币的故事,然后鼓励他也把掉了的牙放在枕头下,看看第二天会不会有惊喜。如果换牙的时候,孩子真的会觉得害怕和害羞,你要尊重和接纳他的感受,让他知道有这些感受都是正常的,然后帮他理解换牙阶段只是暂时的,牙活动、缺门牙等只是成长中的小插曲,很快就会过去。换牙以后,还可以用有仪式感的活动来祝福他的牙齿重获新生。比如和他一起把换下的牙齿收集起来,做成一个标本盒,记录下这个特别的成长阶段,给他长大了做纪念。你完全可以把孩子换牙的烦恼,转化成甜蜜的亲子时光。还要注意一个小细节,就是不要拿换牙这件事捉弄他,同时也提醒他不去嘲笑其他缺牙的小朋友。换牙常见的六个问题说完了如何应付换牙过程中孩子生理上的不舒服和心理上的小波动,下面我就给你讲讲作为牙医,在孩子换牙期间,父母常常会来问我的几个问题,说不定哪一个就对你有用,就不用纠结、焦虑了。孩子换牙时,家长问我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家孩子迟迟不换牙?掉了牙新牙怎么还没长出来?为什么新换的牙没乳牙白?用不用给孩子多补钙?新换的牙不齐、牙缝大怎么办?孩子换牙后成了大板牙,怎么办?下面我就分别说说。第一, 孩子个体差异很大,家长自己要放轻松,既不用纠结长牙的早晚,同样,也不用纠结换牙的早晚。只要孩子能在5到7岁这段时间内开始换牙,前后差个一年半载都没关系。恒牙萌出顺序示意图

换牙期过程(怎么顺利度过换牙期)(2)

当然,现在的孩子普遍吃得过于精细,有些孩子会因此掉牙偏晚。所以,换牙时,你最好把孩子当小狗养,让他自己啃苹果、啃玉米,像苹果切块、玉米一粒粒搓下来这种事就不要做了。还有让孩子合上嘴充分咀嚼非常重要,这样他的颌骨才会发育得更充分。第二, 新换的牙没有乳牙白,这是因为恒牙比乳牙钙化好、透光性强,才透出牙齿内层的淡黄色,所以不用担心。第三, 换牙是孩子生长发育的生理过程,如果发育正常,不缺钙,就不用特意补钙。而且6岁前,大部分的恒牙牙冠已经钙化形成了,只是还没长出来,所以,等到孩子换牙再补钙效果也有限。第四, 新长的门牙不齐、边上有锯齿很正常,随着孩子成长,牙齿使用时不断磨耗,慢慢就会变平。但前提是上下牙能咬合上,才有磨合的机会。所以要让门牙多咬东西,3岁后就别让孩子用勺子吃饭了。第五, 刚换的上门牙可能歪歪扭扭,缝还很大,你也不用担心。因为新换的门牙会随着不断吃东西自己调整排齐,而且恒牙比乳牙宽,如果没有足够的缝隙,就不够地方长了。所以,这会不好看是暂时的,随着后面其他牙长出来,门牙往中间靠,牙缝会自己关闭的。但如果是长期有缝就要注意了。你要看是不是长出了多余的牙或者有上唇系带卡在门牙间。出牙通道上长出多余的牙,我们专业上叫“多生牙”,早点拔掉,牙缝就能自己关闭。上唇系带卡在门牙间,在孩子10岁左右,做个小手术切掉就好了。孩子下门牙间长期有缝要看是先天缺牙还是舌头总往前伸造成的。缺牙可以通过补牙或牙齿矫正来解决,如果孩子总往前伸舌头就属于不良习惯,需要提醒他改正。第六, 新换的门牙比乳牙大,孩子的大门牙和小脸蛋的比例看起来有点别扭,也很正常。因为新换的牙齿大小是不变的,随着孩子个头长高、小脸变大,大门牙会和他的身体越来越协调。家长主动要做的三件事到这里你已经发现了,很多家长担心的问题,其实只是因为不了解。最后,我再来说说在孩子换牙期间,家长应该主动做点什么?知道这些,你会发现有些问题在孩子成长早期通过习惯的培养就解决了,不用再等到12岁换牙后再费时费力地矫正。第一,观察新牙位置和形态对不对。观察牙齿这事儿不用刻意做,刷牙、看书、玩游戏……只要和孩子一起互动,就可以顺带手做。恒牙长出来的过程就像开车过桥一样,如果孩子乳牙掉得比较早,整个颌骨还没长开,就会出现桥没有车宽的情况:两边的牙齿都往中间挤,空间不够,恒牙就会被挤到外面去。所以,如果乳牙掉得早,最好带孩子去装个牙齿间隙保持器,作用是先把这个地方占住,直到恒牙长出来。孩子6~8岁换门牙时,重点看新出的门牙有没有突出、咬不上或咬太紧的情况。如果门牙没长好,就像一盘棋没开好局,后面陆续换出的其他牙也很难长在正确位置上。孩子10岁左右换第4、5号牙齿,这时候你就要重点观察新换的牙中间有没有多余的圆锥形的突起。如果有,需要及时看医生做好保护,防止突起折断,引起牙疼。如果不知道第4、5号牙是哪个,可以看看下方的示意图。

换牙期过程(怎么顺利度过换牙期)(3)

图上数字对应不同区域和牙齿的号码,比如14/15就是第四和第五号牙12岁左右,重点看第2号磨牙,它出得晚又在最后的位置,常因为地方不够挤得不齐,容易塞牙缝。还有虎牙,也常因为出得晚、地方不够被挤到外面,这种情况一发现就要及时看专业医生,千万别自作主张带孩子拔牙。第二,重点保护六龄牙。为什么呢?它不是和乳牙替换长出来的,而是孩子6岁左右新长出来的恒磨牙。家长常误以为它是乳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上下左右四颗六龄牙就像顶梁柱,支撑着整个口腔,还承担了一半以上的咀嚼功能,却因为位置隐蔽,表面的沟槽深,容易堆积食物,如果不好好保护,就会早早龋坏,变成虫牙。怎么保护?好好刷牙吗?没错,但这是第二步。第一步是它一长出来就去做窝沟封闭,因为只有把表面的沟槽填平了,不容易堆积食物残渣了,好好刷牙才更有效。这个问题我到后面还会专门讲。第三,“沉寂期”做检查。孩子换牙时,你会发现中间很长一段时间都没动静,这多半到了“沉寂期”,一般在8~10岁。这个时间不换牙,但也不是只能干等着。建议你在孩子7岁以前带他去做正畸专科检查。通过检查,你可以了解孩子颌骨是不是发育正常,后面换出的牙够不够地方长。如果有问题,就能及时干预,早做准备。虽说专业检查是医生的事,但家长有提早一步爱牙护牙的意识,才是孩子牙齿健康最重要的“保护伞”。本讲小结总结一下,这一讲,你知道了可以用绘本、故事和有仪式感的活动帮孩子顺利度过换牙期。至于新换的恒牙不白、不齐和不协调,不必特别担心,学会用动态的眼光看孩子身体的变化,就会过滤掉一些暂时的问题。你要重点留意孩子有没有乳牙迟迟不掉、恒牙迟迟不出和门牙长期有缝等情况,还要重点保护他的六龄牙,最后别忘了在换牙沉寂期带他去正畸科做全面的口腔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