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里的西周与东周是什么(大秦赋里的西周和东周是怎么回事)(1)

记得小时候学历史时,我们一开始都是这样背历史朝代的: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可是最近很火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大秦赋》里居然同时出现了西周君、东周君、周天子这三位人物,让人有些摸不到头脑。

根据现有考古证据,当时还真的存在这种奇怪的设定。

战国策里的西周与东周是什么(大秦赋里的西周和东周是怎么回事)(2)

我们平时说的西周和东周,其实都是武王伐纣之后那个周,只是因为中间发生了变故,即“烽火戏诸侯”后“平王东迁”,把周的首都从镐京(宗周)迁都至雒邑(成周,后来的洛阳)。雒邑,是由王城和成周两座城构成的一个建筑群,王城在澶水西岸,成周在澶水东岸。

从地理位置上看,镐京在西边,雒邑在东边,因此就把周的这两段时间分为了西周和东周,而东周,又可以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时期。换句话说,我们平时所说的西周和东周,都是时间段的概念,西周指的是周朝的上半场,东周指的是周朝的下半场。

然而历史的复杂性就在于,西周和东周既可以是时间段的概念,也可以是政权的概念。

周显王二年(公元前367年),周天子的辖区(王畿)发生了一场分裂,产生了西周和东周两个诸侯国,在史料里,也叫西周和东周。这就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很容易混淆。

所谓王畿,其实就是周天子的自留地。自周开始实行“天下”体系开始至秦始皇统一天下这段时间,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说的“封建制”,后来的时代,用“皇权政治”可能会更贴切一点。

战国策里的西周与东周是什么(大秦赋里的西周和东周是怎么回事)(3)

武王伐纣之后,周天子就开始大肆分封,把除王畿之外的领地全都分封出去了,就是后来经常听到的那些诸侯国,比如齐、晋、秦、鲁、宋等等。周天子自己留下来的土地就叫做王畿,那些诸侯国就叫做畿外诸侯,前期的周天子虽然可以兴师问罪,甚至处死诸侯,但是仍得在原诸侯的近亲里指定继承人,而不能把诸侯国收回来或者撤销。是的,虽然他贵为天子。这个时期,其实就和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制差不多。那句名言“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在此时的周天下也适用。

在王畿内,周天子自己是有一套管理班子的,那会儿又没有工资这个说法,这些为周天子服务的打工人也要养活自己和家人不是?而“发工资”的方式就是封一块地给你,上面产生的收益就权当做为周天子服务的工资了。因此,在王畿之内的那些打工人,就叫做畿内诸侯。平时上班的时候就为周天子服务,下班了就可以去自己的封地作威作福,享受劳动人民带来的劳动成果。

《大秦赋》里的西周君和东周君,就是这类畿内诸侯。不过,它们的诞生顺序是,先有的西周国,后来西周国又分裂出了东周国。

战国策里的西周与东周是什么(大秦赋里的西周和东周是怎么回事)(4)

事情是这样滴:

周定王驾崩时,他有四个儿子,先是老大继位,然后老二杀掉老大,篡了位,然后老三杀掉老二,篡了位,老三大概担心老四照方抓药,就把老四分封到河南,接续周公(周公吐哺那个周公)的官职。而当时的河南,就是一开始的王城,周天子就自己住在成周。从此,周朝又出现了一个西周国政权。

时间到了西周周威公,周显王时期,西周威公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又开始争家产,大儿子公子朝名正言顺的继承了西周国,但是小儿子公子根不服气,在韩国的帮助下,在紧邻成周的一个叫巩的地方划了块地,自立门户,也叫周。为了区分,大家就叫它东周。从此以后,周天子住在成周,同时还有两个亲戚打工人,一个住在西边王城的西周君,一个住在东边巩的东周君。

这样就理顺了,《大秦赋》里那三个老头,西周君、周赧王、东周君,周赧王是当时的周天子,西周君和东周君都是他的畿内诸侯,两个为他服务的打工仔。

直到大秦的铁蹄一个一个的把它们灭了,实现了周成王当年预测的“卜世三十,卜年七百”自证预言,周朝自此正式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