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怎么过(如果这是最后的3天)(1)

什么样的歌能让人听出生命的气息?

当我听《Lifeline》时,便有这种感觉,一种努力顽强向上的力量。

一年有365天,每天有1440分钟,每分钟平均心跳60下。每一次心跳,这世界上都有人需要花很大的力气。


1、关于“心跳线”这首歌

第一次听《Lifeline》是因为看到了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刷屏,首次下载了APP,打开找到歌曲,戴上耳机,静静的一个人听,开成单曲循环模式,默默的数每一声嘀嗒。情绪跟随音乐不断的起伏,紧张、失落、心痛、希望。

关于《Lifeline》歌曲的故事,根据百度知道“802313HD”用户的回答大概有下面两种说法:

说法一:没有什么故事,网上传的白血病女孩后5分18秒是瞎编的,歌曲的创造者于16年4月20日在自己的脸书上正式辟谣。

说法二:据说这首歌是记录了一个白血病女孩生命的最后5分13秒的生命。全歌时长5分13秒,滴答声160次,心跳骤停3次,长20秒,短11秒,快心率39次每分,慢33次每分。

比起说法一,我更愿意相信第二种说法,这是一首有生命力的音乐,她要传达的情感,每一个听到的人都能感受到。时光不易,作者想通过这首歌告诉大家,人们应该珍惜与其相爱的人的最后时刻,珍惜光阴。


2、那些沉重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事

有次跟儿子聊天。

他说:“爸爸,我不想你们死。”

我问:“为什么这么说呢?”

他说:“你们死了就没人养我了。”

当时心情很复杂,想跟他说说关于生死,但发现自己也没有很好的想法。

去年的清明节,在古典老师的公众号“古典古少侠”读到一篇关于“生死课”的文章,这篇文章对我的触动很大,也让我对生死有了更全面的看法。

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最重要的?每个人肯定都有不同的答案。我们在平时很少会思考这个问题,

一个人要死的时候,一定会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刻在墓碑上,所以借着墓碑,我们能知道什么是在死亡面前,真正重要的。

到底什么又是不重要的?

一个人的能力、努力和成就,在大时代面前实在是太微不足道。被卷入、被误读、被淡忘是每一个人的宿命。别人的看法也许没有那么重要。

我们害怕但又一定会发生的事该如何面对?

死亡就好像朝阳一样,无论你做什么,他都存在。如果你背过去不看他,你依然能看到他的影子,而最好的方式是转过身,直面骄阳。

古典老师对以上3个问题的观点让我对生死这一命题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们的一生必有终点,因为活的太长,我们有时总会忘记它有终点。

如果把每一年,甚至每一天当成终点去过,生活会不会有很大的不同?


3、以终为始的生活

梭罗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之所以绝望是因为这种平静是无意义的重复。

一年365天,有一天算一天,一天一个样,还是只过了一天,然后复制了365份?

跟大多数人一样,我在今年初也曾制定一年的计划,立下壮志雄心要完成。包括了:公众号月更2篇、减重15斤、每周运动3次、掌握产品与运营框架、债务清零等。

此时此刻,这些计划一些实现了,一些半途而废。在2019仅剩的几天里,我要努力一次把没实现的完成么?

我想,人生很难有速成吧。即便在这最后的几天冲刺一把,完成了一些任务又有何意义呢。

此时,耳机中传来的“嘀嗒”声,让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面对即将失去的2019,不必去纠结计划是否完成。就像无需确定人生的每一步都是计划好的。有一些事总会随机发生,如何去面对它,如何把每一天过好,才是对人生最好的回答。

所以,在2019年最后的这几天,我打算这么过。


Day 1,周末早起,锅里熬上粥,下楼到体育场晨跑,回来路过菜摊买几个菜,弄一桌传统早餐。家人起床一起早餐后,老婆去上课,我跟儿子一起读书,之后去踢球。下午约上朋友家人一起去近郊爬山,晚上一起聚餐。


Day 2,早起阅读,上班途中听老歌,与同事一起外出就餐,赞赏和感谢每一位同事,抽空给远方的老友去个电话,找个时间跟同事分享这一年的收获与得失,聊一聊明年的规划。


Day 3,选一天跟自己独处,看一本书,去一个陌生的街道走走,跟一个陌生人聊会天,刷一个电影,选个小礼物给家人,制造一个小惊喜。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2019,再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