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英寸红黑配色,水平分辨率约有2000像素,配以144赫兹的刷新率、1毫秒的响应时间与高达85%的NTSC色域。

毫无疑问,这是一台可圈可点的电竞显示器。

现在是一次关键的团战,他与4名朋友连坐一起,双手不断移动点击,神情随着技能的往来交替,不断变换。

怒吼,他甩下耳机,一次沉重的拍击后,手指微颤的指向队友,愤怒塞满了他的每一个毛孔。

“还有机会”

其他队友适时的提醒,使他重新投入到操作之中,但沉浸于愤怒之中的他,错误操作频出。

叹息声充斥于他的耳边,他知道那是队友对失望的侧面表达。

“不就是一场游戏”

随着水晶的爆裂,他摘下耳机轻松的说道。

似乎之前因为队友错误操作,而暴怒不已的人并不是他。


对待双标的人怎么办(本质上是极端的利己主义)(1)

利己型双重标准

他人的错误使他愤怒,而自己相同的错误,却被淡然的表达,这就是充斥于日常场景中,屡见不鲜的双重标准。

所谓的双重标准,是指对于同一件事,根据过错方与自己的个人喜好、利益等多种原因,而做出了截然相反判断与行为。

双重标准并不都是错误的行为,遇到同一件事,我们在面对自己喜欢的人与自己讨厌的人时,自然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我们可以给予喜欢的人更多的耐心与呵护,即使那是侵犯了我们利益的,但对于讨厌的人侵害我们的利益,即使是一点点,我们也会愤怒。

但双重标准之中,还有一种“利己型双重标准”,这也是一种最不为大家接受的行为。

对待双标的人怎么办(本质上是极端的利己主义)(2)


01 不符合自身利益的反对

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触犯自身利益的事件与行为,出于自我利益保护的心理,我们也会进行反对。

“下个月集体降薪10%;下个周开始下班时间延后一个小时”。

对于这种不合理的、典型的损害自身利益的事件,反对才是我们的正常行为,但对于那些利己型双重标准的人来说,他们反对的不仅是这些不合理的,还有那些合理但并没有惠及自身的事件与行为。

拿最近许多人可能会经历的企业年会来说,在领导设置表彰项目时,如果这个奖项不惠及利己型双重标准者的自身,那么他们便会强烈的反对。

运用多种理由,不管是企业导向、数据核算,只要可以用于反对的,他们都会作为自己抗争的武器。

而在前一秒,他可能用数据不好核算为由,来拒绝一种不惠及自身的奖项;下一秒,当奖项惠及自身,即使数据更加的不好核算,他却可以说出“哪有好核算的数据”,这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只要无法惠及自身,即使是合理的,也会反对。


02 符合自身利益的接纳

正如前文所说,前一秒由于没有惠及自身而挥舞的武器,在后一秒惠及自身时,便可以被轻易的遗弃一旁。

轻易的甚至使其他人产生一种幻觉,怀疑之前那个正义凛然的人,是否真正的出现过。

在生活中,符合自身利益的事项与行为,我们通常没有拒绝的理由,除非涉及到了自身的高级道德情感。

“同样两个人竞争上岗,领导告诉你,只要以后跟随自己,便内定你”。

如果你明知自己能力比对方低很多,那么就很难去接受这种符合自身利益的事项,毕竟这涉及到了高级的道德情感。

道德底线使我们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去接纳那些不合理的利益。

但对于利己型双重标准来说,甚至会主动获取这种不符合道德底线的利益。

对待双标的人怎么办(本质上是极端的利己主义)(3)


对待双标的人怎么办(本质上是极端的利己主义)(4)

损人利己的双重标准

道德是社会的重要意识形态之一,社会群体共同认可的善恶观与价值观,构成了道德,并通过社会舆论对个体形成约束。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约束会根据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而产生不同的观念,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

虽然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根据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哲学家、智慧派主要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的观点,道德是后天形成的。

道德是后天经由引导产生的,这种引导是群体为了构建一种和谐有效、通力合作而设置的规则。

在群体看来,只有遵从规则的人,才符合交流、深入、合作的价值,由此那些利己型双重标准的人,其实是不会被社会认可的。

我们会唾弃、厌恶、不屑与鄙视这种人,但即使我们如此做了,他们为何也无法改正?


01 随时切换的世界观

世界观决定了我们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以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事物,代表着我们对世界最基本的看法与观点。

但世界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并不是只存在有与无的两种姿态,而是经过不断的习得去强化锻炼的。

对于利己型双重标准者来说,自身并未星辰稳固的世界观,也就意味着自身并没有固定、有效、合理的看法与观点。

高晓松在《吐槽大会》中分享了一个观点,人需要有一以贯之的世界观,不能需要自由的时候拿出西方的那一套,需要钱的时候,拿出东方那一套。

但利益的力量是强大的,虽然我们知道一个一以贯之的世界观,可以使我们以更好的角度领取看待这个世界,并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收获。

但那些知识与收获是长期的习得后才能获得的,而利益往往却是随时出现在眼前的,因此利己型双重标准者,在于利用世界观去获取了短期的利益。

根据普·阿·兰德斯曼与优·费·索格曼诺夫的观点,道德意识是具有世界观基础的,许多人无法预测到一个会随时切换自己的世界观,以获取利益而不是道德。

对待双标的人怎么办(本质上是极端的利己主义)(5)


02 强烈积极风格归因

利益存在于许多场合、存在于群体交互中的各个环节,并不是利己型双重标准者的独享,那么为何有的人不会受到利益的影响,而有的人却会被利益所影响,成为了利己型双重标准者?

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F. 海德提出了归因的理念,直至如今,归因也在不断的被研究。

通常来说,归因风格可以分为积极的与消极的,对于消极归因风格的人来说,往往将积极的事件归为外部、不稳定的,也就是偶然出现的,不受自己控制的。

“对于消极归因风格的人来说,获得升职并不会认为自己是具有相应的能力,而是偶然走运”。

同样的,在遇到消极事件时,消极归因风格的人,又通常将其列入内归因,是自己能力不行导致的,并且无法改善。

那么对于利己型双重标准的人来说,其往往具有强烈的积极归因风格,也就是将所有自身的失误与错误导致的后果,归于外归因,也就是偶然出现、不受自己控制的。

同时又将自身所有的成绩归于内归因,认为所有的成绩都是来源于自己的能力强大,并且这种能力可以持续发挥。

这就是为什么对于利己型双重标准者,在他人犯错时暴怒,自己犯错时轻松;涉及他人利益时反对;涉及自身利益时支持。

原因在于过于强大的积极归因。


03 极端利己主义

为了要替自己煮蛋以致烧掉一幢房子而毫不后悔的人,乃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者——弗朗西斯·培根

不论是强大的积极归因,还是可以随时切换的世界观,利己双重标准与其他人的最大区别,还是在于利己主义的作用。

利己主义指的是,在面对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时,利己主义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个人利益。

这有别于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C.A.爱尔维修提出的合理利己主义,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存在这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对抗。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利己主义者,毕竟即使我们不去考虑物质上的得失,也会考虑精神上的得失。

但利己型双重标准者,往往存在着损人的行为,毕竟对于一个群体来说,资源是有限的,自己多争取一些,群体中其他人便会相应的缺少。

损人利己,形成了利己型双重标准。

对待双标的人怎么办(本质上是极端的利己主义)(6)


对待双标的人怎么办(本质上是极端的利己主义)(7)

应该尊重的公平

正如前文所说,利己主义带来的强大积极归因,随时切换的世界观形成了利己型双重标准。

但许多人即使同时存在着这些因素,也不会形成利己型双重标准,原因在于对公平的尊重。

不断被强化的马太效应,由一种不合理的社会资源分配方式,成为了现如今被奉行崇拜的自然法则。

但文明社会之所以称之为文明社会,在于他的“去自然化”与试图脱离原始社会的物竞天择。

每个参与社会合作的人,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同时,也可以享受相应的社会利益,公平在整个环节中,通过制度、系统、秩序与道德感,使这个分配过程是合理有效的。

但对马太效应的热捧,使人忽略了公平的存在,原因在于每个人天性中的欲望是不受控制的。

很少有人能真正的观察到客观的自己,但有许多人认为自己最终会成为最强的一环,成为漠视规则与公平的人。

但往往是对公平的漠视,使自己无法成为最强的一环,毕竟在对公平漠视的同时,使自己不断执着于眼前的利益,并且破坏社会共同的道德准则。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想要成功却失败了。

对待双标的人怎么办(本质上是极端的利己主义)(8)


对待双标的人怎么办(本质上是极端的利己主义)(9)

现在是一次关键的团战,他坐在电脑前,双手不断移动点击,神情随着技能的往来交替,不断变换。

怒吼,他甩下耳机,一次沉重的拍击后,手指微颤的指向空处。

那些曾经陪伴他彻夜奋战的朋友,一个接一个的离开。

他看向身边的空位,停止了操作,捂住脸庞。

“我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