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顾、陆、时、陈”四大姓氏与明清时期的“李、吴、解、魏、高、宗、徐、杨”八大姓氏,都是兴化人才辈出的名门望族这些家族都在兴化城建有规模不等的祠堂,供奉其列祖列宗的牌位、画像、遗物等,以显示本家族的显贵和辉煌,从而激励后代奋发进取,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吴氏宗祠与吴氏大宗祠有何区别?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吴氏宗祠与吴氏大宗祠有何区别(抹不掉的记忆兴化吴氏宗祠及其主人)

吴氏宗祠与吴氏大宗祠有何区别

宋元时期的“顾、陆、时、陈”四大姓氏与明清时期的“李、吴、解、魏、高、宗、徐、杨”八大姓氏,都是兴化人才辈出的名门望族。这些家族都在兴化城建有规模不等的祠堂,供奉其列祖列宗的牌位、画像、遗物等,以显示本家族的显贵和辉煌,从而激励后代奋发进取。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变迁,兴化城原有的明清时期的祠堂建筑,绝大多数不复存在,幸运完整保存下来的寥若晨星,如位于东城外的明代建筑解氏宗祠便是幸运的一座。此外尚有位于北城外闸桥北的黄氏宗祠和西城外大街北侧的王氏宗祠(一度改作粮店)保存完整,西城外仓巷内的元末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家族祠堂——张氏宗祠保存了部分建筑。而北城外大街上的陆氏宗祠仅留下遗址,这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作者陆西星的家族祠堂。如今其遗址上住着19户居民,已是改建过的轴承厂厂房。

在这些祠堂建筑中,规模较为宏大的当数位于城隍庙桥南堍南城内大街上的吴家大祠堂巷内的吴氏宗祠。

吴氏宗祠南临吴家大祠堂巷,北靠拥绿园巷,西至升仙荡东侧民宅,东依南城内大街。拥绿园巷因一处花园得名,这是一处坐北朝南,由数间小屋及四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小园构成的院落,为“扬州八怪”代表人物李鱓的别业,也成为郑板桥养老并与世长辞之所,故又称郑家花园巷。

宗祠三间高大宽阔的大门上方,镶嵌着“吴氏宗祠”石额,两侧一对气宇轩昂的用青石雕刻而成的狮子,面朝下观望,似乎欲往下走的姿态,给人们留下“吴家狮子往下爬”的印象。大门对面(巷南),为一堵砖砌照壁。

进入祠堂大门内,穿过一方天井,便是宗祠的主体建筑——大厅。大厅为典型的清代宗祠建筑。从开放式带卷棚的走马廊檐下入厅内,则见正中二梁之上高悬“延陵堂”青底金字横匾一块,昭示了吴氏家族的堂号,其东西两侧排列悬挂“畿甸清霜”“平章纶阁”“克乂澄清”“允卿嘉遁”等匾额。正中两侧前后四根中柱上分别挂有“世家记第一,至德名无双”和“相国家声远,延陵世泽长”两副抱柱楹联。祭台上供奉吴氏迁兴始祖吴方正暨杜太孺人,二世吴宝(字德珍)、吴宫(字德润)、吴实(字德简。以刀笔吏戍镇江卫,后改湖广五开卫,隶属贵州黎平府永从县军籍)、吴宏(字德明),三世吴永中,四世吴久儒(字朴斋,例赠征士郎)等列祖列宗牌位。

另供吴三畏(吴甡父亲,字思敬,号祗所,明万历四年丙子科经魁,任广东韶州府推官,授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画像、吴甡画像、吴元莱(吴甡长子,字北海,号谦庵,清康熙时诰授奉政大夫,官山东按察使司佥事)画像以及山东潍县士绅欢送吴甡升任御史的《攀辕图》等。

大厅北侧为正厅(议事厅),一字排五间建筑,中间一间正上方二梁上悬“嘉遁堂”金字匾额,两旁挂“父子科第”“三让传芳”“延陵衍派”“挂剑酬心”等匾额。东西两侧四根中柱上分别悬挂“挂剑心存义,延陵裔继贤”和“孔圣题碑家族誉,延陵敬祖子孙荣”抱柱楹联。

起初,祠堂大厅东侧隔墙外有主屋三间、客厅三间、厨房两间,并辟有朝东大门,可通向南城内大街。此处后来被吴氏家族第16世吴筱香、吴冶金、吴景卿、吴育才租住,但房产权属全族所有,收回后扩建成宗祠用房。大厅、正厅两侧亦建有四间配套建筑,另有小门通往巷道。在升仙里南街还有两间店铺对外出租,租金用于支付守祠人生活费用。

祠堂内陈设一应俱全,十分古雅,多为红木台、椅、几、榻等明清家具和古代器物,还有龙泉香炉及若干祭祀用具。吴甡上朝用的象牙笏板和《吴氏族谱》板片也保存完好。目前,这些文物一部分由守祠人后裔移往苏州,另有一部分散落在兴化吴氏族人处,轻易不肯示人。祠堂墙壁上嵌有几块碑记,记载了家族的历史。

吴氏家族的祭祀,主要为春、秋两次。其祭文如下:

“维某年某月朔越祭日,裔孙某等谨以刚鬣、柔毛、瓣香、束帛之仪,致祭于始祖方正公暨列祖神位前而言曰:

至德发祥于楚水,馨香肇祀于延陵。黄阁著勋名,称数百年之望族;青箱隆谱系,绵廿余世之云礽。才华则经济文章,此邦所仰;行实则乡贤名宦,自昔推崇。至于乐善好施处士,以阴功裕后;更有工诗作画大儒,以余技名家。惟先泽炳若日星,可久可大。斯后世感深霜露,如质如临。兹届仲春,正逢巨典,假豆登之列,聊伸水木之忱。尚飨。”

吴氏宗祠历史悠久。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吴氏第12世吴泽雍(字叔璧,号岐山,监生,考授州同),家资巨万,膝下无子,便以胞弟吴泽梁次子吴洛川为嗣子,结果吴洛川结婚后又无子,不禁浩叹:“父子天合,莫可强求。人生世上,既不仕于朝廷,当有功于宗族……吾嗣续惟天所命,吾之房屋惟祖所遗。苟不立祠,何以见先人于地下乎?”于是,他献出自己的住宅,改建成专门祭祀祖父——明崇祯年间内阁首辅、东阁大学士吴甡的祠堂——柴庵公祠。不久,吴泽雍的侄儿吴履轩、吴百楦等又献出邻近房屋,改为祭祀全族祖先的吴氏宗祠,又称吴家大祠堂。在以后的扩建中,族人吴景卿、吴筱香、吴海峰、吴振兮等出力不少,并得到祠堂所在地绅士黄镜人、杨子兼和兴化知县的支持。

吴甡(1589—1670年),字鹿友,号柴庵。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举人,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先后任福建邵武、晋江和山东潍县(今潍坊市)知县。天启二年(1622年)升为御史。崇祯二年(1629年)出任河南巡抚。由于政治腐败、内外交困,爆发了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七年(1634年)九月,吴甡被荐为山西巡抚,抵御义军东进。此后,吴甡多次被喜怒无常的崇祯罢官和起用。十三年(1640年),吴甡再次被起用为兵部左侍郎。十五年(1642年),又被擢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为相。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连克襄阳、荆州、承天,京师告急,吴甡领命督师湖广,以图挽救明廷残局。十七年(1644年)甲申三月,吴甡在发配云南途中得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吊死在煤山噩耗。七月,吴甡到南京,领南明弘光帝“允卿嘉遁”恩旨回归兴化,旋即隐居于邻近兴化的高邮司徒潭,并在养病之余读书著述。其著作原稿《安危注》木刻板146块保存于祠堂内。

据《高邮州志》记载:“明鼎革后,吴公(指吴甡,笔者注)避居于距城(指高邮城,笔者注)东北四十五里之张家庄(明代称茆草塘,现为曹张村,笔者注),独处一楼。死后葬于斯也。”

在吴氏宗祠建筑群内,曾先后办过3所学校。1947年春,时任国民政府宪政实施促进委员会委员兼南京市党部监察委员会常务监察委员的冷欣(容庵)回故乡兴化安葬生母林氏,看到兴化这个历史悠久、人口较多的大县,文化教育落后,全兴化城只有一所规模不大的设在“木业公所”危旧房屋内的公立初级中学,而许多小学毕业生升学困难,就业又不够年龄,情形堪忧。于是,他就登门拜访在城的王慕唐、刘序堂、沈洽堂等几位地方耆老,提出愿献绵薄之力为桑梓做点事,准备办一所“念劬中学”(校名取于《诗经》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并请曾任南京三牌楼小学校长、《江南日报》社社长的黄厚生(德正)、赵石凡等人负责筹办。不久,“私立念劬初级中学”便在吴氏宗祠内开学。学校除设初中部以外,设立了“高中预备班”,实际上就是“高一”和“高二”班。这是兴化历史上首次开办高中部的学校,得到人们的称赞和欢迎。为了办好学校,冷欣亲自担任校长,委托赵石凡先生主持校务,先后礼聘毕业于西南联大的钮钧义先生和毕业于江苏学院行政管理系的王益斌先生负责教务工作,延请万迪光先生教国文,国立中央大学毕业的许寄春先生教外语、化学,复旦大学肄业的薛世楹教数学、物理,刘海粟大师的高足易鸣皋先生教美术,江苏学院行政管理系毕业的宗绶(继华)先生教公民,王庭耀先生和从台湾台南工学院回兴化的王永峙先生教体育。念劬中学直到1948年底停办。念劬中学从管理到教学工作,都由兴化籍精英担任,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有知名教授、高级工程师、专家学者、特级教师,在科技、工业、文艺、医卫等领域均有成就。办校期间,吴氏家族春、秋二祭照常进行。

从《念劬中学校歌》中可以看出,办学者的志向是以孝立校,育李培桃,“立学以养天下之材,设科以进造秀之士”。歌词曰:“念父母劬劳吾曹,问暖嘘寒抚养恩高,爱之劳之,劳之爱之,学艺重熏陶。木本水源,人伦礼褒,楚水江南铸英豪,满城白李与红桃,弦歌续续操。”

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初,吴氏家族完全停止了每年的祭祖活动。

1966年10月,在吴家祠堂创办“新文工读中学”,共2个班,学生120名,教师3名,半天上课,半天编班到兴化玻璃厂、炕坊、羽毛厂参加生产劳动。11月,学校迁出吴家祠堂。不久,始创于1954年而中途停办的文林小学在吴家祠堂复办,将大厅作为教师办公场所。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分别在祠堂内建成两幢教学大楼,大厅被拆除,门厅也随后拆去。上世纪90年代初,旧城改造,拓宽马路,南城内大街整体拆迁,文林小学迁到西城外大楼校舍。至此,吴家大祠堂影迹全无,只留下一对原先安置在大门外的青石狮子,作为祠堂唯一的实物佐证。这对劫后余生的青石狮子在文革期间被造反派埋入地下。上世纪80年代初,昭阳镇城建部门委派彭鹏同志疏通儒学街、吴家大祠堂巷下水道时,掘得一对石狮子,其中一只身首分了家,被有文物保护意识的彭老用葫芦吊起送到北公园保存,供游客欣赏。后来被修复好,安置于公园大门外。

岁月悠悠,光阴荏苒,保存400多年的吴氏宗祠及其主人在人们的记忆中是不会抹去的,因为它见证了兴化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一段不平凡的辉煌篇章。

来源:兴化市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