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间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凉山彝族的姓名文化中就出现了大量的学名即汉姓和汉名。凉山彝族汉名汉姓的种类繁多,来源分为几种情况。

1、皇帝赐姓

据《马湖府志》和《叙州府志》记载,现今雷波县的杨姓土司,于明洪武 4年(公元 1371年)投诚纳土,赐姓于“杨”。据传,雷波、金阳、昭觉沙马姓二世土司进京朝拜皇帝时,皇帝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回答皇帝时因心头紧张,便结结巴巴地说:“安……安”,“…”,“安”是彝语“我……我……”的意思,等他还没有回答上来之时,皇帝说,原来你姓安,“安宁一方”这姓好。于是沙马土司就从此姓“安”。

彝族都有什么姓(彝族汉姓是怎么来的)(1)

2、以彝语谐音取汉姓

在彝族的众多姓氏中,有很多姓氏是与汉族百家姓中的读音是相同或相接近的,所以彝族人就用谐音来取自己的汉姓。如玛氏,取汉姓马;玛海氏,也取汉姓为马;“木垫”、“莫色”、“蒙孔”、“木、莫、蒙”与汉姓“毛”之音相近,便姓为“毛”。再如“洛洪”、“里真”、“解巴”、“曲木”、“数呷”等,均以“洛、黑、解、曲、数”有“罗和苏”近音,故取汉姓“罗”或“苏”或“邱”。

彝族都有什么姓(彝族汉姓是怎么来的)(2)

3、以彝姓复姓中第二个谐音字取汉姓

这类汉姓,主要是由于在彝姓的第一个字音中没有能与汉姓同谐音的,所以只好取第二个字的谐音。如阿玉、阿合、阿都、阿路、倮吾、洛扁、阿迪、俄尼、吉富等,以上彝姓中“玉、合、都、路、吾、扁、迪、尼、富”都有汉姓的“余、侯、杜、陆、伍、边、邓、李、胡”谐音而取得汉姓。

4、以彝姓意译为汉姓

彝族人取汉姓中,有一大部分是根据彝姓意译过来的。如曲比的姓,“曲”意为“白色”,故取汉姓为“白”。又如“俄”阿主、依火、阿溜、阿吉等彝姓,翻译过来分别是熊、狐狸、柳树、猴子、乌鸦等意思,故又取熊姓,有的取胡姓、柳姓、侯姓,乌鸦是飞禽类,便取秦姓。

5、老师取的学名

五十年代彝族姓名长,不好记,加之汉族老师对彝族学生的姓名读音不准,为便于记忆,于是早期进入凉山的汉族老师就给彝族学生取了汉姓汉名,而使用至今的。

6、同本村的汉族人同姓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部分彝族从世居的高山上搬到坝子里和汉人杂居,在日常的生活交流中,为了便于称呼和记忆,便省去复杂的彝姓,和同村寨的汉人同姓,如周围的汉人姓刘,便取汉姓为刘。于是同是彝姓“那真”的彝族人,在宁蒗县红桥乡汉姓为马,而在宁蒗县金棉乡汉姓则为刘;即便是在同一地区,汉姓也不一样,如彝姓同为“哦母”,在宁蒗县红桥乡有姓杨的、有姓安的;彝姓同为“甲撒”的在宁蒗红桥乡汉姓有姓马的,在其他乡大多姓杨;彝姓“阿迪”的汉姓有姓张的,有姓王的;彝姓“迪惹”的汉姓有姓罗的,有姓刘的;彝姓“尔古”的汉姓有姓杨的,有姓李的。凉山彝族种类繁多的汉姓汉名,虽然不符合彝族传统的姓氏结构和名字结构,数量也远不如彝姓彝名多,但是对现代小凉山彝族特别是对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凉山彝人来讲,汉名汉姓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姓名。

来源: 凉山日报全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