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35章分享与感悟(读道德经15-善为士者)(1)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亦有“古之善为道者”之说,古来善于为士(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容:形容、描述。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勉强作形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豫:兽名,性多疑,每有行动,踟躇不敢行,这里用以形容行为之瞻前顾后,迟疑不决。犹:兽名,此处用来形容警觉、戒备的样子。合起来正是犹豫。这句讲的是“微”。他的迟疑不决啊,就像冬天赤脚涉水过河时那样;他的警觉戒备啊,就好像居于强邻的包围之中,不得不时时警惕万分(怕吵到别人,怕被别人笑话)。从表面看,修道的人迟疑不决,而实际上是思虑精微,洞察先机,因为一切都在变,能做的就是随机应变。得道之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会表现出谨慎的态度,就如同冬天涉河一般。得道之人好像畏惧自己的邻居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不逾越常规

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俨,严肃。焕,焕发,像是春天的阳气,使冬天的冰溶解,来滋养万物。这句讲的是“妙”。他的拘谨严肃啊,就像在做客一样。他的融合可亲啊,就好像正在消融的冰。他们妙不可言。得道之人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形之下,都会把自己摆在客人的位置上,小心谨慎、严肃认真地对待人和事。老子主张以客人般的身份,来度过自己的一生,而不是以主宰者的身份肆意妄为。得道之人从自己的欲望、梦想、抱负、追求、知识等重负中解脱出来,回复为本我,就会有难以言表的轻松。喻悦、悠然自得。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这句讲的是“玄”。他的醇厚质朴啊,就像没有雕琢过的原木;他的旷远豁达啊,就像空旷的山谷一样。像没有见过世面那么朴素,像山谷一样空旷,容得下万物,虚怀若谷。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太计较小事,不要老放在心上。得道之人能以其端庄厚实的本质,轻易地抵御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因而表现出返璞归真的外在形象。

浑兮其若浊浑。同混,混而为一。这句讲的是“通”。他的浑厚宽容啊,就像浑浑浊浊的江河大流一样。得道之人是清醒的——清醒的最高境界,是使内心明净,与污浊的世界同为一体。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谁能在动荡中静止下来,在安静中慢慢变得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使其慢慢显出生机?说明了一个欲速则不达的道理,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有时候越是快,越应该静下来等一等。浊的时候,动的时候,应该静下来,静静的等,就会慢慢的生出所要的东西出来。同时也告诉我们,不要咄咄逼人,这样可能适得其反。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不欲盈:不求自满。亦有“蔽而新成”。保持上述道的要义的人,始终保持不要求满足的心态。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不断的继旧开新,如果总是慢的,就生产不出新的东西出来了。

本章紧接前章,对体道之士作了具体描写。老子称赞得道之人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懂得运用普遍规律来处理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因得道之人具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很强的静定功夫。他们表面上清静无为,而实质上蕴藏着极大的潜能,他们极富创造性,只是不愿显山露水。他们静谧幽深,难以测识。因而得道之士的精神境界,要远远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