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安魂曲最好的版本(魂来枫林清魂返关塞黑)(1)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最早知道莫扎特的安魂曲,是在焦菊隐先生翻译的匈牙利作家希尔·贝拉兹的剧本里。后来听卡拉扬1962年录音的磁带,那音乐和想象中出入较大,似有一种强烈的超越了悲和怨的东西一阵阵袭​来,根本无从抗拒、躲避,也无法将它和之前听到的莫扎特作品相联系。

总之,这部来路复杂的大作品有时竟使人疑心来自天外。捷克导演米洛斯·福尔曼(Milos Forman)1984年的电影《莫扎特传》里对此曲的由来另有解释,考虑到此片是据长演不衰的舞台剧改编,似乎有理由认为,把莫扎特和萨列埃里的故事演绎成对天才庸才间碰撞的必然结果的赤裸裸揭示,确实合乎大众需求。出殡一幕,音乐涌起,我们在灵魂震颤的同时忘记了自己也是亿万庸才中的一个。

如果有可能,我想听听专门对绝笔做过研究的人谈谈此曲的观感,最好是从音乐以外的地方谈起,比如死神的尾随如何不知不觉地让作品偏离了初衷?生命的终点,是否真有所谓源于信仰的精神升华?无论如何,绝笔总该有一种从原有的风格华堂里猛地逸出,以至于高悬于尘世和灵界,变得连作者本人也稍感陌生的一种特质——有朋友坚持认为那里面有法国大革命的某种影响在——它当然带着另外一个世界的气味。

正因为有这种特殊性,莫扎特未竟的《安魂曲》变成了一部遗世而独立的作品。两百多年以后,我从它那里得到的依然是一种无法归类的新鲜感,痛苦因含蓄而显得高尚,不安因真诚而形同感激,合着剩下的那一点点愤懑(这在莫扎特是前所未有的)无法停息地穿梭着,最终编织出一张关怀的天幕,将尘世罩住。

从流传至今的莫扎特书信可知,至早在1787年,莫扎特就有每天晚上和死神这个“人类最真诚的朋友”神交的习惯,所以,对他来说,死神的光临未必有常人所有的恐惧。

他写安魂曲也许真如他写K595、K622那样,最初只是要传达对不可避免的结局的某种念想,但这一回毕竟不一样了。1791年秋天,莫扎特就有为自己写一首安魂曲的打算。后来在应约而写的过程里,他曾对朋友提到:“……我预料有些事情将在我身上应验。钟声响了,我只能用标点符号向你表示……”。但是,莫扎特已经完成的那部分比我们想象的要少得多。

通算安魂曲八大部分,他只完成第一部进堂咏和第二部分垂怜经的合唱和弦乐,第三继抒咏、第四奉献经只完成了合唱。莫扎特在写到继抒咏的痛哭流涕一章的第八小节时去世,续完全曲主要是苏斯迈尔之功。

耳提面命日久的苏氏基本体现了乃师的风格,以至于我们现今听觉上也并无明显割裂之感,而垂怜经的赋格在末乐章的重复则更是如莫扎特所愿的。不过此曲前后的分量大致还是有些不同,前半矛盾冲突乃至挣扎都时有喷涌之势,后半则侧重归于宁静冲淡境界,每每听到痛哭流涕一章,便觉万事皆休,音乐即使完结于此也无不可,这样莫扎特人性的一面还会被更加强化也未可知。

下面的问题是,既然安魂曲形式上隶属宗教音乐范畴,那么我等没有宗教背景之辈是否真的难以接近它,以至于产生南辕北辙的理解?翻阅汉斯·昆《莫扎特:超验的踪迹》一书,在对莫扎特本人及作品的宗教成分做细致的考据和分析之后,作者有如下结论:“莫扎特的宗教音乐是不带神学反思的、音乐性的礼仪”。

这是否意味着,听莫扎特宗教音乐的本质并非专在宗教,而在莫扎特自己常提到的“幸福感”的层面,这也刚好给我提供了一个省事的借口,安魂曲的常年萦绕于胸,首先当然是音乐本身的吸引力在起作用,我能做的也就是为精神上对它的真正接纳做点准备,比如将自己至少调节到善于静心宁神之后,这便要牵扯到人生历练乃至年龄。

弗里乔伊(Ferenc Fricsay,1914-1963)/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合唱团的1951年DG单声道版(1)。弗里乔伊以一种浑朴未雕的方式唱出莫扎特的天鹅之歌,这不像某个指挥家对某部作品的再现,而是浑然天成之乐以自然的回声的形式,涌过我所存在的空间把我淹没,将我的心灵抚摩良久,又渐渐消退的一种体验,这体验毋宁说是上苍赋予的而非关音乐,更非关任何个体的创造。

Ferenc Fricsay-Requiem00:0056:20未加入话题

莫扎特安魂曲最好的版本(魂来枫林清魂返关塞黑)(2)

弗里乔伊(Ferenc Fricsay)指挥完整版《安魂曲》Requiem

说起来像安魂曲这样的作品,总有生生死死难以把持的一颗凡俗之心的充满其间,表现在音乐上,也难免有神经质的情绪起伏,这些在莫扎特这里尤其是前几个段落,展现得也不可谓不强烈,但弗里乔伊到底是以一颗平常之心来观照,把种种不平和冲突,一齐化为“向死而生”的热情,死亡总归是悲哀恐惧的,但莫扎特喷薄的灵感让一切依然激昂且温柔,没有弗里乔伊的这份热情,“向死”是不会被置换为“如归”的,音乐于是就于大美中生出难以说清的大感动。

瓦尔特(Bruno Walter,1876-1962)/纽约爱乐乐团、西敏寺合唱团1955年SONY单声道版(2)。这个录音,向来以流露出无限真挚的温暖情感而著称,但各家名版听得多了,就知道传达出此种情感只是基本的立足点,并不能作为评判演绎高下的标准。

XII. Benedictus (第十二乐章 降福经)

New York Philharmonic;Bruno Walter - Absolutely Classical Choral, Volume 1

莫扎特安魂曲最好的版本(魂来枫林清魂返关塞黑)(3)

XIII. Anges Dei (第十三乐章 羔羊经)

New York Philharmonic;Bruno Walter - Absolutely Classical Choral, Volume 1

莫扎特安魂曲最好的版本(魂来枫林清魂返关塞黑)(4)

XIV. Lux aeterna (第十四乐章 领主咏)

New York Philharmonic;Bruno Walter - Absolutely Classical Choral, Volume 1

莫扎特安魂曲最好的版本(魂来枫林清魂返关塞黑)(5)

莫扎特安魂曲最好的版本(魂来枫林清魂返关塞黑)(6)

瓦尔特(Bruno Walter)/ 纽约爱乐乐团的部分历史录音

瓦尔特所做的还是他一贯的个性化表达,即用充满大善的音响歌唱出莫扎特向死而去时刻的心迹,那段路程前后,早有天使做伴,只是痛哭流涕一章,音乐放低了语调轻轻道出,如同压抑了天使折翼的巨大悲哀而只以淡然的姿态示人,或者瓦尔特也非喜好压抑之辈,他只是善于表达音乐里大善至美的情愫罢了,他终究是感性一路的,可以将其归入过于人性的一派,这是否就是他和莫扎特的相遇的方式?

这个录音,乐队明显后置,被合唱声浪盖住,音效素质总体稍逊,不知他同年在ORFEO指挥维也纳爱乐的现场录音又是如何?

伯姆(Karl Bohm,1894-1981)/维也纳交响乐团及合唱团1956年DG单声道版(3)。DG出的环保系列伯姆专集共8张,收有50年代的一组莫扎特、理查·施特劳斯作品,第一张就是安魂曲,演奏得气势逼人,略慢的速度把握体现出严格的控制力,伯姆依靠内在的逻辑关系来推进音乐,这就和瓦尔特那种感性的做法截然不同。

III. Sequentia - Rex Tremendae (第一乐章)

Karl Böhm;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Mozart: Requiem

莫扎特安魂曲最好的版本(魂来枫林清魂返关塞黑)(7)

III. Sequentia - Dies Irae (第三乐章 继抒咏 - 安魂弥撒)

Karl Böhm;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Mozart: Requiem

莫扎特安魂曲最好的版本(魂来枫林清魂返关塞黑)(8)

IV. Offertorium - Domine Jesu (第四乐章 莫扎特 - 牺牲)

Karl Böhm;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Mozart: Requiem

莫扎特安魂曲最好的版本(魂来枫林清魂返关塞黑)(9)

伯姆(Karl Bohm)/ 维也纳交响乐团及合唱团的部分历史录音

伯姆营造的气势,是一种深具说服力的存在,是阐释的结果而非关情绪的收放,所以,称此版为理智的典范也不为过。

谢尔辛(Hermann Scherchen,1891-1966)/维也纳爱乐及合唱团1958年WESTERMINST立体声版(4)。谢尔辛给出的是常理之外的莫扎特,他以坚如磐石的力感、反差强烈的对比,营造出天国之路的凶险莫测,第一段进堂咏如同推动神殿之门,气氛之凝重异样,竟有吓退众生、驱散混沌之功,接下来的每一段都在迅疾和缓慢的交替中进行。

谢尔辛的意图或许在,他是纯以浪漫的手法,来传递莫扎特胸中对于未知时代热中已久的瞻望——“死”于是化为融入于未来之中的堂皇与灿烂,这过程便如拨云见日般渐入佳境,到音乐行将结束之时,我竟获得某种不可言说的轻松,谢尔辛原来是要让我们把倾听安魂曲视作精神上摆脱尘网的出世之旅。

1. Introitus: Requiem (第乐章 进堂咏)

Sena Jurinac;Vienna State Opera Orchestra;Hermann Scherchen;Vienna Academy Chamber Choir - Mozart: Requiem

莫扎特安魂曲最好的版本(魂来枫林清魂返关塞黑)(10)

2. Kyrie (第2首 垂怜经)

Vienna State Opera Orchestra;Hermann Scherchen;Vienna Academy Chamber Choir - Mozart: Requiem

莫扎特安魂曲最好的版本(魂来枫林清魂返关塞黑)(11)

3. Sequentia: Dies irae (第3首 继抒咏:震怒之日)

Vienna State Opera Orchestra;Hermann Scherchen;Vienna Academy Chamber Choir - Mozart: Requiem

莫扎特安魂曲最好的版本(魂来枫林清魂返关塞黑)(12)

莫扎特安魂曲最好的版本(魂来枫林清魂返关塞黑)(13)

谢尔辛(Hermann Scherchen)/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的部分历史录音

那种浪漫,毋宁说是令莫扎特由“向死”转而生出“向前”的念想,到底还是充盈着人世的气息,“向前”乃是为了实现对新生的期待。谢尔辛的研究者们认为,谢尔辛的挖掘和触及的是莫扎特鲜为人知的思想深度而非宗教深度,这张唱片,兴许是个极好的例子。

克尔特斯(Istvan Kertesz,1929-1973)/维也纳爱乐及合唱团1965年DECCA立体声版(5)。按录音年份依次到克尔特斯这张,我终于听到了安魂曲的现代化表达,那种在远去的时空里搅动天地的美感被猛的拉近了,音乐不再是需要由听者不断想象补充方才完整的结合体,而是直接以近乎完美的“外形”撒播于周遭的存在物。

莫扎特安魂曲最好的版本(魂来枫林清魂返关塞黑)(14)

01 进堂咏00:0004:50未加入话题

02 垂怜经00:0002:53未加入话题

莫扎特安魂曲最好的版本(魂来枫林清魂返关塞黑)(15)

克尔特斯(Istvan Kertesz)/维也纳爱乐及合唱团DECCA立体声版

克氏属于听其乐而渐渐忘却其指挥家身影的那类,路途中,只见众天使浮雕般的笑容悬于前方。在精致的、白璧无瑕的乐队、歌咏的行进中,我听到的是朝向另一世界飞升而去的时刻,来自尘世的诸多念想的消散,音乐于是越来越进入明净纯粹境界,或许这竟是莫扎特最后试图去追寻而又无力表述的理想国度?

(未完待续)

【阅读原文聆听原版唱片】

,